吉報調查丨走進新生代「打工人」的內心世界

吉林日報 發佈 2022-03-09T18:27:46+00:00

上世紀90年代初,從農村外出到城市務工成為一股風潮。隨著時代變遷,如今,「80後」「90後」「00後」新生代農民工擁有豐富和多元的就業機會,新鮮的工種、體面的勞動成為他們的熱門選擇。「時代變了,我們不一樣」是新生代農民工對於自己的全新認知。

上世紀90年代初,從農村外出到城市務工成為一股風潮。隨著時代變遷,如今,「80後」「90後」「00後」新生代農民工擁有豐富和多元的就業機會,新鮮的工種、體面的勞動成為他們的熱門選擇。「時代變了,我們不一樣」是新生代農民工對於自己的全新認知。來到城市,這些新時代的「打工人」工作學習生活情況如何?觀念有著怎樣的變化?如何朝著夢想奮鬥?近日,記者對這些「打工人」進行了訪談,嘗試走進他們的內心世界。


走進「打工人」的內心世界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機遇與挑戰並存,對於新生代農民工來說也是如此,在他們之中不乏奮鬥者,用努力和辛苦換來了幸福的生活,今年27歲的宋麗紅就是其中之一。

相對於父輩靠力氣幹活賺錢,新生代農民工具有一定的學歷,他們希望能在城市生活工作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得到自己的價值體現。吳茗 攝

「我大專畢業之後就留在長春工作了,這期間換了一次工作,現在這個已經幹了快三年了。」作為一名「90後」,宋麗紅很能吃辛苦,大專畢業後就立志不再花家裡的錢,要靠自己養活自己。「我老家在白城,父母都是農民,家裡還有一個妹妹,這麼多年就靠父母種地供養我和妹妹上學,太辛苦了。而且隨著年齡增長,他們的身體也不如以前了,我就想著畢業了趕緊去工作賺錢,就算不能補貼家裡,也一定要養活自己。」



剛畢業時,宋麗紅找到了一份市場營銷的工作,雖然薪水不高,但是她卻十分滿足。「當時實習期工資只有2000多塊,公司提供宿舍,日子過得緊緊巴巴但是也勉強夠用,後來實習期過了就有3000多塊,幹得好還有獎金。」


雖然年輕,但是宋麗紅身上有著一股肯吃苦的勁兒,對於工作中的辛苦從來沒有任何怨言,積累了不少的工作經驗。後來,宋麗紅的老鄉介紹她去另一家待遇更好的土特產銷售公司,她便跳了槽。「我們村很多人都在長春打工,正好有個姐姐說他們公司缺個做市場營銷的,想找個有經驗的,就聯繫了我,我一看待遇挺好,想著老鄉也能有個照應,就去了。」


現如今,宋麗紅的工作穩定,在公司當了小組經理,她還利用業餘時間做起了副業,做水果批發代理,每天都在微信朋友圈賣一些水果,也能有一筆收入。現在,宋麗紅的副業每個月能額外給她帶來將近一千元的收入,這讓她十分滿意。「現在還有一個朋友想讓我做代理,她是賣滋補品的,但是我還沒太想好,怕自己忙不過來,我不想影響到本職工作。」


外出打拼多年,宋麗紅一步一個腳印,憑藉著自己的努力在長春站穩了腳跟,下一步,她打算攢點錢貸款買房,讓自己真正紮根在這裡。「這麼多年我一直租房子,每個月房租也得一千多,還不如貸款買房,月供也就一兩千。我想先買個小的一室一廳的房子,五六十平就夠用了,等以後掙更多錢了再把這個賣了換個大的,爭取把我父母接過來!」對於自己的未來,宋麗紅信心滿滿。


採訪中,記者了解到,成長於改革開放、社會轉型的時代,新生代農民工面臨著與上一代農民工全然不同的擇業環境。不同於一個工種干十幾年、掙夠了錢就回老家的上一輩,新生代農民工基本上都受過一定的教育,與網際網路一起長大,對城市有著天然的親切感,也更願意去嘗試新生事物。


現如今,在外出務工「就業大軍」中,「80後」「90後」「00後」新生代農民工已占一半以上,成為城市發展與城市建設的堅實支撐。吳茗 攝

收快遞、確認顧客的訂單信息、掃碼查件是在長春新區一家快遞驛站上班的徐丹的工作,因為店面同時還作為超市經營,她每天還「兼職」清點貨物和收銀的活兒,忙得不亦樂乎。


今年26歲的徐丹老家在農安縣開安鎮西溝村,中專畢業後跟同學一起去了南方的工廠當工人,去年談了男朋友,倆人商量好結婚後在老家生活,所以回長春找了工作。

對於不少「打工人」來說,快遞行業是一份相對穩定的好工作。吳茗 攝

「因為學歷不夠,以前我出去打工都是進工廠在流水線上作業,每天都被繁重的工作任務捆綁著,總是一成不變,感覺自己的人生一眼望到了頭,生活沒有目標。我和對象聊天的時候,說起以後的生活,都覺得不能一輩子就在工廠打工,應該趁著還年輕,重新樹立目標努力一把,不能辜負了好時光。」徐丹說,這幾年長春發展得很好,工作機會也多,他們倆幹過保險、進過商貿公司做銷售員、去過飯店做服務員、還做過公交車司機和外賣騎手,但最後決定從事物流快遞行業。


「我們倆的學歷都不高,也沒有一技之長,以前也想過去職校重新學習,可在工廠上班休假很難,沒時間也沒精力學習,更沒條件脫產學習。而快遞員門檻低,工作自由度高,只要能吃苦,掙得挺多的。不過我倆不願意只送快遞,也在找別的發展方向,租個房子開超市和快遞驛站是我們當前的目標。」徐丹告訴記者,「前幾年我倆也攢了點錢,家裡也會支援一些,我們已經相中了一個新小區的店面,那附近入住率還沒上來,就一個小超市,還沒有快遞點,回頭我們過去了就能搶占先機,壓力也會小很多。」


在採訪中徐丹表示,和她同齡的、以前一起在工廠、工地打工的人大多有跳槽或是回鄉創業的想法,住宿餐飲、建築行業、倉儲運輸、紡織製造等行業的新生代打工者正在逐漸減少,年輕的外出務工人員更願意從事電商直播、短視頻製作、快遞外賣等工作。徐丹表示:「現在網際網路很發達,直播賣貨雖然不像前兩年那麼火了,但做直播門檻沒那麼高,房租、設備等前期投入也不會很高,所以從業的人還是不少的。但也因為門檻低競爭也大,所以有遠見的年輕人其實還是渴望獲得職業技能培訓的機會,渴望有一技之長。」

從「打工妹」到新時代「打工人」,他們的文化水平較高,在城市生活里自尊自信,認可自己的價值,於他們而言,自己早已融入了這座城市。吳茗 攝

產業的升級,倒逼技能提升,這就要求新生代農民工加快向技能型、知識型轉型。代際更迭,與父輩相比,新生代農民工對職業發展有更高期待,職業的磨礪讓他們不斷成熟。在城市生活中,他們不斷追求著自我價值的提升。


「想要獲得成功就得時刻注意提升自我、主動學習。」今年31歲的陳振宇從農村老家來到長春工作已經有8年時間了,他從企業文員做起,當過銷售員、研究助理、運營總監,每一步都走得很踏實。「以前農民出來打工,除了有手藝的,其他大多是背著麻袋做體力勞動,等到年紀大了就回農村老家養老。但現在不一樣了,我們這一代進城打工的人長期工作生活在城市,都期望找個好工作、有長遠的發展,融入城市的願望強烈。這就要求我們能夠有一技之長,能在工作中獨當一面,所以我們會迫切希望有更多提升自己的機會。」他覺得,大多數新生代農民工在這方面的訴求很迫切和強烈,而隨著國家對職業教育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職業能力培訓提高的機會會越來越多。

做騎手時楊磊經常是「單王」

今年31歲的楊磊是長春市奔跑兔商貿有限公司的一名騎手,也是美團外賣在長春的代理公司中數一數二的「單王」。憑著一股子能拼、能吃苦的精神,楊磊在成為「美團外賣小哥」兩年多的時間裡,從一名普通騎手,成長為外賣站長。楊磊的老家在扶餘市的農村,從事騎手行業後他很快便在長春買了房和車,讓許多從農村到城市打工的同齡人都頗羨慕。


讀高二那年,楊磊去河北當了兵,5年的軍旅生涯讓他的身上有股永不服輸的韌勁兒。剛退伍那會兒,他也一度迷茫,在老家學過做蛋糕,還承包過賓館,也和妻子到長春開過小超市,雖然也賺了點錢,但都因不適合自己或者行情逐漸變差而終止了。

外賣騎手,被大家喜歡親切地稱之為「外賣小哥」,這個行業里的新生代「打工人」,有著屬於他們的辛苦而幸福的奮鬥路。


2018年時,楊磊當了父親,妻子一直說:「咱倆還是得上長春,為了孩子有個良好的教育環境。」小兩口在長春北湖附近租了房子,一天,楊磊在樓下遛彎時遇到了一位騎車送外賣的老大哥,隨口一打聽工資,得知每月能掙七八千元,楊磊沒想太多,去了老大哥說的外賣站點,2019年12月,他入行了。


「我記道兒還行,但是剛開始乾的時候也分不清東南西北,哪也找不著。」楊磊初涉外賣行業的窘狀,是每位騎手都面臨的。有了家,有了娃,楊磊的奔頭更足了,僅用了一年多的時間,就買了房子,第二年又買了車。冬天時,楊磊最高紀錄是當月賺了1.5萬餘元。因為能吃苦,楊磊最多的一天幹了16小時,最高峰一天接了125單。因為工作出色,當兵時鍛鍊了很強的執行力,頗受領導賞識的楊磊,在2021年11月成為了長春市奔跑兔商貿有限公司北湖三站的站長。


現在楊磊的站里有50多位騎手,超過70%都是從農村走出來的年輕人。楊磊說,這兩年受疫情影響,他看到了一些行業在受影響,但通過切身感受,外賣行業非但沒有下降,還始終處於上漲趨勢,招聘的騎手也更多了。在他看來,這是個朝陽行業,讓和他一樣的年輕人能夠通過自己的努力,賺到可以媲美「白領」的工資。現在他的站里不僅有很多「00後」,還有兩位女騎手和好幾位大學生。

新時代「打工人」的成長已經融入了城市的發展,城市對於他們來說有著強烈的歸屬感。圖為東元產業園裡「打工人」日常工作的一幕。(東元產業園提供)

隨著城鄉融合發展、生活條件提升,外出打工的年輕人少了養家餬口的壓力,外出就業的動機已從「改善生活」向「體驗生活、追求夢想」轉變,年輕人也更願意去「試錯」。「時代變了,我們不一樣。」採訪中,不少新生代農民工不願意用「農民工」來定義自己,他們覺得同樣是努力工作、努力賺錢,自己和城裡人一樣,都是新時代的「打工人」。



「都說我們是吃不了苦的一代人,我覺著不能急著給我們這些新時代的『打工人』『貼標籤』。」今年35歲的張立林是一位專業瓷磚美縫工。他告訴記者,每天的工作要從早上7點多干到晚上9、10點鐘,很多時候吃飯都是對付一口,即便這份職業很辛苦,但工錢很高,幾年下來,買了一輛麵包車外,自己還攢了一筆錢。

「80」後農民工大波從事刮大白工作,她告訴記者,現在的農民工不同於以往,就算是刮大白這個工種也要不斷地學習新技術。吳茗 攝

「我爸媽很早就來長春務工了,他們幹得都是力氣活。我爸幹過力工,就是背沙子鑿牆之類的,後來還在建築工地幹過,我媽跟一個同村來的一起干刮大白。我很早就從村里出來到長春跟著我爸媽了,以前跟我爸在工地里干,後來覺得沒啥發展前途,就想著學點手藝,一技傍身到啥時候都能吃上口飯。起先到修車店做小工,幹了一陣子覺得不適合自己,後來我爸工友說瓷磚美縫這個工種挺好,沒啥危險工錢還高,於是我就跟著師傅學技術,開始也是當小工,慢慢有了經驗,就開始自己單幹。」



如今,張立林不僅找到了適合的工作,還在長春結了婚安了家。「現在我和媳婦倆人一起干美縫,她比我小几歲,也是從村里出來打工的,我們倆憑著汗水與努力在長春這座城市安了家,曾經的我們可能有著很高的期盼,但在真實的務工生活里,我們學會了吃苦、學會了奮鬥、學會了不斷調整自己、學會向生活妥協,我覺得我們小兩口的明天會更好。」張立林說,對於他們這些奮鬥在城裡的「打工人」來說,最重要的是做好當下的自己,做好當下的事,只要肯努力,就會在城市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


正如這些新生代農民工所說,他們見證著更親歷了長春這座城市的變遷與發展,他們的成長也匯入了長春的成長……


作者:吉林日報全媒體記者 吳茗 於悅 馬賀 韓玉紅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