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君山下說桐廬

海棠屐痕 發佈 2022-03-14T12:37:32+00:00

如果說,方家洲的美玉秀出了桐廬「美」的高度,那麼這座僅有60米高的山丘,則定義了桐廬「善」的寬度。講桐君山繞不開一個人,那就是桐君,這位中國古代最早的藥學家,有關他的文獻記載,最早見於春秋時期的古史《世本》一書中。


如果說,方家洲的美玉秀出了桐廬「美」的高度,那麼這座僅有60米高的山丘,則定義了桐廬「善」的寬度。

講桐君山繞不開一個人,那就是桐君,這位中國古代最早的藥學家,有關他的文獻記載,最早見於春秋時期的古史《世本》一書中。據記載,桐君是黃帝的大臣,受黃帝之命到江南採藥求道,行至富春江和分水江交會處的東山,被這裡的青山綠水和豐富的野生藥材吸引,就在梧桐樹下結廬而居。

「 昔有人採藥結廬桐木下,垂條偃蓋,蔭蔽數畝,望之如廬,遂名桐廬。」《方輿勝攬》

桐君給百姓治病,分文不收。當人們問他叫什麼名字的時候,他指「桐」為姓。人們稱老人為桐君老人,把山下的小鎮稱為桐廬鎮,取「桐樹下的草廬」之意。

得知桐君的事業還有後人繼承,我們趕到了當地的一家製藥企業。

申屠洪銀是桐君堂的掌門人,從事中醫藥事業三十多年,他在創辦企業的同時,用了23年時間,收集各種文獻與資料,籌建起這座桐君中醫藥文化博物館。不僅看到了很多古代的醫書典籍,還有各種中草藥的標本。

通過資料的收集,他了解到富春山中,蘊藏著豐富的地道中藥材,或許正是這個原因,吸引桐君在此探索。

他介紹:

清康熙22年版的《桐廬縣誌》分別載有地方藥材50個和67個品種,1929年杭州西湖博覽會上,桐廬選送的茯苓、木瓜、五倍子、玉竹等中藥材獲一等獎,1988年統計,全縣蘊藏量較大的地產藥材已達840種,其中有山茱萸、半夏等。

在這所充滿了中草藥味的車間裡,我們看到了中國第一套全自動化的飲片生產設備,還有實驗室里最先進的各種測試器材,打消了我們對中草藥是否能測出成份的疑慮。


桐君及其《藥錄》,一直為醫藥名家所推崇。

但根據方家研究:《桐君採藥錄》的著者桐君, 時值上古, 尚無文字記載, 因而屬於託名之書, 但其撰寫時代的下限必不晚於秦漢時期, 而應早在此以前。


南朝梁時的醫藥家陶弘景在著作《本草經集注》序錄部份,完整地總結了桐君的醫學成就:「識草木金石性味,定三品藥物,以為君、臣、佐、使。」

可以説,正是桐君以《桐君採藥錄》和君臣佐使組方的理論,奠定了中藥學、方劑學基礎。

明代醫藥家李時珍編纂《本草綱目》時,將《桐君採藥錄》放在本草中非常重要的位置。

翻開歷史這本書,以桐君住處而得名的桐廬縣,在春秋戰國時,桐廬先屬吳、越,後屬楚,秦始皇時,今富陽、桐廬、建德均為富春縣。三國吳孫權黃武四年(225年),置桐廬縣,屬吳郡。這是桐廬建縣之始,縣名一直沿用至今。

我們爬上山,這座宋代的白塔高聳於桐君山頂,彰顯桐君的善行,也成為桐廬人精神圖騰, 中國的中醫藥正是以桐君山為原點,向四處散發出「懸壺濟世」的善種,數千年來,收穫了一代又一代名醫。

「分水懸帆就索居,沾巾信宿下桐廬。」

湯顯祖作《分水縣訪桃溪潘公仲春》

湯顯祖的行蹤里,還與這座城有著一段尋訪友人的佳話。

明萬曆二十二年(1594)的金秋時節,遂昌知縣的湯顯祖,去看望曾經舉薦他的友人潘仲春。

當時的名醫吳嘉言是桐廬中醫世家,他高明的醫術與醫德在桐廬廣為流傳,明萬曆四年(1576),朝廷為表彰吳嘉言三世名醫,在縣城建了一座青石牌坊,成為與桐君白塔遙相呼應的地標。

在湯顯祖筆下散發著草藥香味的古城、世代懸壺濟世的名醫世家,行善舉薦的友人,給湯顯祖桐廬之行投射下美好的畫卷:

「青山晚棹桃溪遠,紅樓秋燈草閣虛。 仙洞半空行炬蠟,生香何處滿簪裾。」(湯顯祖《分水縣訪桃溪潘公仲春》)

草藥生香的桐廬中醫根脈茂盛,名醫輩出。

600多年傳承和發展成立的這家桐君堂老字號店,每年的春秋兩季都會以這種的形式,拜祭桐君:

「桐君先生,國之藥祖,吾之神靈,始於亘古。」

今天古法炮製的工藝,在新一代中醫藥的學員中,得以傳承。

桐君伴隨著這座城市走過千年時光,這位無名者留給這座城市善的美名,在富春江畔永久流傳。

【海棠屐痕五十二 桐廬2】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