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8.3,《河西走廊》團隊,李雪健薩日娜演繹,第二季終於來了

c叔聊歷史 發佈 2022-03-13T19:42:31+00:00

總體來說,這是一部被「低估」的紀錄片,不論從評價還是熱度來看都是,但我相信就像製作團隊之前製作的《河西走廊》一樣,這是一部需要時間醞釀的紀錄片,就像涼州的葡萄酒,陳釀才有味道。

文/C叔

去年給大家推薦過湖南衛視的一部紀錄片《中國》,今年這部紀錄片的第二季終於來了。總體來說,這是一部被「低估」的紀錄片,不論從評價還是熱度來看都是,但我相信就像製作團隊之前製作的《河西走廊》一樣,這是一部需要時間醞釀的紀錄片,就像涼州的葡萄酒,陳釀才有味道。


雖然各大媒體網站都對《中國》第二季讚譽有加,但我還是想來誇誇這個「瓜」,一來是第一季的質量和故事實屬上乘,令人驚艷;二來,我知道按照第一季的拍法,第二季肯定有「坑」等著他們,看熱鬧不嫌事大,總想看看他們如何顯神通。


這「坑」在哪呢?

先得回顧一下第一季,我之前就說這紀錄片野心也太大了,如果要講述中國的歷史,那應該像《中國通史》那樣,拍個上百集,但《中國》算上二季,總共才22集,要面面俱到既不現實,也會變成歷史的羅列,因此,製作團隊肯定要另闢蹊徑。


於是,我們看到,第一季《中國》,從儒道雙星閃耀,到孔孟,到百家爭鳴,再到第一個大一統國家秦的建立,然後到漢、魏晉南北朝、隋、唐。似乎是在說,中國的各種思想是如何影響朝代更迭的。



但是第一季里,製作團隊又花了幾集講述,班超出使西域,佛教的本土化以及拓跋宏的民族大融合,這看起來好像是「閒筆」,當然因為伯璟之前《河西走廊》的影響太大,說是夾帶點「私貨」也不無可能。


但當我看到第二季的故事之後,我被製作團隊對中國歷史的理解深深震動了,他們在浩瀚如海的中國歷史中找到了一條核心線索,並嘗試回答這樣一個問題:


「中國為什麼會成為現在的中國,中國人為什麼成為現在的中國人?」


你一定聽到過這樣一句話,「崖山之後無中國,明朝之後無華夏」。這話是說,不是漢人建立的朝代就不算是中國歷史了,假如你是生活在郭靖或者喬峰的年代,或許還有值得探討的地方,但這話放到如今就很荒唐了。


當然這樣的說法在現在網上還有不少,而第二季的「坑」就在這裡。


第一季從春秋到隋唐,問題還都不大,但第二季「元」和「清」是無論如何逃不過去的,該如何講述呢?


我相信我們每個人都被「清宮劇」轟炸過,戲說的有《還珠格格》,《戲說乾隆》,講前朝的有《康熙王朝》、《雍正王朝》,講後宮的有《甄嬛傳》、《如懿傳》。相比對大清的熟悉,元朝就相當陌生,歷史書上也就幾筆寥寥帶過。


而在第二季中,唐宋才各一集,元朝則花了2集來講述。


第三集標題是《大都》,通常我們講元朝歷史,都得講成吉思汗如何,忽必烈如何,但紀錄片找了個很奇特的角度,他是從「涼州會盟」開始講起。


說起「涼州」,大家很熟悉的好幾首《涼州詞》,王之渙的「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還有王翰的「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涼州還有個名字,叫「武威」,漢武帝時期設立的「河西四郡」,從東往西,是敦煌、酒泉、張掖和武威。


中國地理歷史上有許多過渡地帶,這些過渡地帶有時候在戰亂時期承擔著延續文明的重要作用,大部分過渡地帶要麼是東西向,比如連接中原和西域,要麼是南北向連接草原和平原、或者平原和高原。但是河西走廊這塊地方東南西北,銜接中原、西域、草原、高原。


在這些地區,不同時期都存在著強大的部落或者帝國,漢武帝之所以設立河西四郡主要是為了「隔絕羌胡」,也就是防止高原上的遊牧民族和草原上的遊牧民族聯手。一直到唐朝,設立安西都護府和北庭都護府也有這方面考慮。但是,這塊屏障終究還是沒能擋住蒙古人。



此時的蒙古大汗是成吉思汗的三子,窩闊台。這時蒙古已經滅了西夏、滅了金,南宋當然也岌岌可危,但他們在西邊還有一個問題,就是雪域高原上的遊牧民族。對唐朝熟悉的朋友應該對松贊干布這個名字不陌生,他也是吐蕃王朝的建立者。


吐蕃王朝在公元842年左右就分崩離析了,但是高原上逐漸形成了許多以宗教為基礎的小勢力,多說一句,吐蕃本身是信奉苯教,但新的最高統治者贊普想削弱貴族,於是引入佛教,佛教當時被引入的意義就是壓制貴族,所以也看不上苯教,但是風水輪流轉,等吐蕃王朝崩潰,佛教就只能和苯教融合,逐漸就形成了「藏傳佛教」。


在「涼州會盟」前,窩闊台的二皇子闊端,已經和高原打了幾年仗了,但在高原打仗總歸是不好打,於是有人提議,是不是和藏傳佛教的領袖談一談,能談得攏何必要打呢?於是,闊端向當時的薩迦派領袖薩迦班智達發出了邀請,這就有了「涼州會盟」。


薩迦班智達對於剽悍的蒙古人也不無擔憂,這次涼州之行發生任何事其實都不意外,因此,薩迦班智達帶著自己的兩個侄子,作為緊急時刻的傳位人選,而其中一位名叫「八思巴」,八思巴在藏語裡的意思是聖者,據說是某位得道高僧的轉世。


「涼州會盟」使蒙藏第一次走到了一起,而很快蒙古大汗窩闊台和薩迦班智達都去世了,「會盟」達成的和平能否持續,就落在了新上任的大汗,忽必烈,和新的藏傳佛教領袖,八思巴的身上了。



在之後的敘述中,紀錄片著重敘述的是,被稱為「金蓮川幕府」的忽必烈智囊團,其中有善於制度建設的正統的儒家漢人,也有善於經商的西域波斯人,也有像八思巴這樣的宗教領袖。總體來說,這是一個囊括漢蒙回藏等多民族的統治政權。


這次會面的影響一直到元朝滅亡,甚至一直到明朝以後的大清,我們看清宮戲,朝廷的詔書都要用漢滿蒙回藏多種語言書寫,滿清為什麼能整合蒙回藏這些民族,也是因為用藏傳佛教作為精神紐帶。


站在中原或者漢人角度,南宋和大明都是被「異族入侵」,但如果站在整個中國歷史的脈絡上,我們中國現在的疆域和民族融合,也正是因為元和清的存在。


紀錄片選用了「涼州會盟」這個起點來敘說元朝的故事,是很「獨特」的做法,我們了解這段歷史,才會明白,西方對我們的險惡詆毀是不成立的,我們目前的疆域都是由各種歷史原因形成的,不能狹義地用「民族」之分來區別對待。


這是《中國》這部紀錄片帶給我的啟發。


關於元朝的另一集,也就是第四集,是講述關漢卿的故事。對於關漢卿,歷史書上對他評價不低描述也不多,我們現在說他是中國的莎士比亞。但看完第二季《中國》,我覺得關漢卿代表的是中國文明傳承的另一個角度,就是沒有科舉制度的情況下,儒生們該如何生存,中華文明又是否能延續?


我很喜歡片中的一句台詞:所有的偉大作品,都是創作者對於世界的告白。關漢卿選擇的告白方式,是戲劇。



陳佩斯老師在一個節目裡說過,戲劇按理說是從西方傳入的,但是當他重新翻閱中國的戲曲時,感慨中國的喜劇資源之豐富。他反覆提到的一部作品,是南宋時期的作品《張協狀元》。


是的,在關漢卿之前,戲曲早就已經存在,甚至可以追溯到唐宋,但是關漢卿這批人煥發出戲曲的勃勃生機,在這段故事中,視角回到了關漢卿個人,以及那個時代儒生遇到的考驗,沒有了科舉,文人們將自己的知識,才華,都書寫成一出出戲劇,他們成立一個叫「書會」的行會,作為文人們交流的平台,在片中,我們還會看到白樸,馬致遠、鄭光祖,後世將他們稱為「元曲四大家」。


而片中最令我感動的是,關漢卿創作過程的轉變,和莎士比亞一樣,一開始都是從喜劇開始,但閱歷越多,經歷越多,甚至挫折越多,對人生的感悟和思考就越多,越成熟,而所有這些,最後匯成了這齣《竇娥冤》,劇中是這樣為關漢卿結尾的:


「痴迷於戲的人,經常分不清真實和虛構,分不清哪個是你,哪個是我。對於關漢卿來說,人生是一齣戲,更是大夢一場,笑過、哭過、鬧過、悲過、來過。」


限於劇透和篇幅,就和大家講這些,但我覺得這是一部值得靜下心來看的紀錄片,它或許不用像追劇一樣,讓你每天趕進度看,或許只是偶爾,遇到一些事,遇見一些人,你會想起,歷史上的某些人、某些事,某些時刻,不正和你遇到的一樣嗎?


哦,對了,作為一部紀錄片,這個演員陣容還挺令人意外的,配音還是老配方老味道,周濤的配音太贊了,然後是李雪健老師飾演乾隆,薩日娜老師飾演忽必烈的母親唆魯禾帖尼,實力演員安澤豪飾演關漢卿,何炅何老師飾演徐霞客,考慮到這部劇大部分演員都是沒有台詞的,真正是看純演技,絕對過癮。



本片在湖南衛視播出,芒果TV可以同步看到,目前播到第8集,期待你的觀看感悟。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