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新在遼宋時期是「一線城市」

阜新老郭 發佈 2022-03-16T08:00:05+00:00

有說在阜新可以2萬元買樓房的,有說阜新是五線城市的,還說阜新是遼寧省唯一的五線城市…倒退個一千年,阜新可是妥妥的「一線城市」。

說起阜新,前一段時間成了網絡熱點,為什麼呢?有說在阜新可以2萬元買樓房的,有說阜新是五線城市的,還說阜新是遼寧省唯一的五線城市……

可很多人不知道,倒退個幾十年,阜新可是聞名全國的「煤電之城」;倒退個一千年,阜新可是妥妥的「一線城市」。

據《宋史·地理志》記載:「崇寧年間(公元1102年~1106年),開封有二十六萬一千一百一十七戶,四十四萬二千九百四十口。」在北宋時期,開封曾號稱「世界第一大城市」,真正的「一線城市」。


無論是經濟發展還是文化生活,開封不僅毫無壓力地碾壓其他朝代的都城,而且單從城市規模以及人口數量上來講,能夠與東京開封府相抗衡的都城也少之又少。雖然唐朝都城長安就已經達到了空前繁榮的地步,但是東京開封府卻要更勝一籌。

現在,我們來看一下與宋朝同時期的遼契丹阜新地區的各方面情況。

一、從人口數量上講。

契丹族建國後,遼代統治者將俘獲的中原漢人與東北的渤海人遷徙到阜新地域,建立頭下軍州。契丹統治者對阜新地域採取保護性開發政策,使當時的阜新地域以懿州為中心,經濟、政治、文化都有了較大的發展。遼聖宗耶律隆緒(公元983年—1031年)時期,阜新地域已有3萬多戶,人口30萬,兵丁多達56900人,成為遼朝經濟最為發達的地區之一和重要的後方基地,成為契丹文化的發祥地之一。從人口數量上,與汴京(開封)相比也不遑多讓。

二、從政治中心角度講。

阜新地區先後發掘了阜新蒙古族自治縣腰衙門「遼晉國夫人墓」,清河門地區「佐移離畢蕭相公」墓群,阜新蒙古族自治縣臥鳳溝「遼國許王墓」,彰武高成遼墓、程溝遼墓,阜新蒙古族自治縣腰衙門「耶律奴墓」,關山「蕭和家族墓」,八家子鎮果樹村「平原公主墓」等重要遼墓。除此之外,還發掘出圖古辭、蕭僅、蕭旻、蕭德讓、蕭令公等大量貴族及平民墓葬。


以「遼許王墓」(位於阜新蒙古族自治縣臥鳳溝鄉境內,該墓於1970年被發現。)為例,經專家考證,許王即《遼史》所載的耶律斡特剌。他生於遼道宗天祚帝時代,做官長達二十多年,曾封為北院樞密使、漆水郡王、混同郡王、南府宰相併契丹行宮都部署,輔佐天祚帝,死於重熙二十一年(1052年),終年42歲。這一墓葬在當時來講,規格較高。而像這樣的墓葬十分之多,可以看出當時阜新地區是遼契丹政治的中心之一。

三、從交通發達經濟繁榮角度講。

農業、手工業和畜牧業的發展,為商品貿易提供了條件。人口的增加、城鎮的發展、村寨的密布以及社會的穩定、民族的和諧,推動了商貿活動的興旺。

懿州(今阜新)地區地處遼朝腹地,北通上京(赤峰市巴林左旗),南接東京(今遼陽),西達中京(今赤峰市寧城縣)與南京(今北京),交通四通八達。

懿州地區除有漢唐時期的古驛道,還有便捷的水運航道。懿州城建在繞陽河畔,是遼西北和東蒙古水上通航與陸路交通的樞紐。當時繞陽河水量很大,夏秋季節,輕舟和排伐可通遼河下游,經牛莊港入海;冬季可行爬犁。遼上京、中京的物資可經懿州中轉,進行海上貿易;高麗(王氏高麗,即朝鮮)的物資也可用船運到懿州,和遼國換馬。

懿州古城東面繞陽河畔的小城當年就是通往大海的水運碼頭。繞陽河西岸,有一條兩米多深、六七米寬的壕溝,直通懿州古城。據當地出生的阜新地方史志學者王振華介紹:這條壕溝原來是運糧城通往懿州古城的地道,地道五六十年前還有,兩米多高、一米多寬,青磚拱券,人能鑽進去;現在完全塌陷了,遺址被沖成水溝。這地道就是地下運糧道,懿州城一旦被敵人圍困斷糧,可以從地道往城內運糧。「運糧城」也因此而得名。解放前有一次繞陽河發大水,河岸被沖坍的運糧城遺址土層中露出一個三米多深、六米多寬、長度無法估算的糧食窖,窖中貯藏的穀子尚未完全霉爛,一些穀粒還清晰可見。由此可見,當年運糧城這個水運碼頭儲藏的糧食之多。

發達的水陸交通網,溝通了不同地區的經濟聯繫,促進了生產發展,在懿州地區形成了中心城市及許多小城鎮,使懿州(今阜新)地區經濟繁榮,物產豐富,成為遼國重要的後方基地。


四、從城鎮化和富裕程度角度講。

頭下軍州,就是貴族的私城。頭下軍州的稅收,除酒稅交給政府外,其他均歸頭下軍州的領主所有。遼代准許建築城牆的頭下軍州共有16座,而在阜新地域經考證已經確定的就有9座。

另外,塔是佛教寺院的建築物,有塔必有寺,大寺院必建在城市或人口較多的居民點附近。阜新的古塔,多系遼朝所建。據《阜新縣誌》和《滿洲·錦州省古蹟》 記載,在阜新境內,曾經屹立著各式各異的遼代古塔共十四座,這充分說明遼代的阜新一定是人口較多且富庶,經濟文化繁榮,是個「大都市」。


五、從百姓生活溫飽角度講。

阜新境內的繞陽河流域,土質肥沃,物產豐富,適於農牧業生產。在遼代這裡糧食因量多而價賤。

據《遼史》載,當時「懿州」(今阜新地區)斗粟六錢。」因糧食多,所以小米很便 宜。在明朝之前,中國還沒種植玉米。粟(小 米)是北方的主糧,這裡盛產穀子。

塔營子村東一公里的繞陽河南岸,有一座土築小型古城,當地人稱其為軍糧城。據專家考證,軍糧城是明朝廣寧後屯衛的 囤積糧草的地方,軍糧城與塔營子古城之間還有一條磚砌地道相通。當地人說,在偽滿時,有一年繞陽河發大水,軍糧城塌岸的土崖處露出一個3米深6米多寬的糧食容,窖中的穀子粒清晰可見。按這個窖的體積測算,內貯穀子當在八千噸左右,可見當時這一帶產糧之多。在農耕經濟的古代,能吃飽飯,對於普通百姓來說,已經是一件很幸福的事了。


綜上所述,在遼宋時期,與北宋的汴京(開封)相比較,阜新地區絕對可以稱得上是「一線城市」。

讀者朋友們,你們認為呢?歡迎你們分享自己的見解!

(感謝阜新文史學者王紫晨老師提供的相關資料,感謝網友提供的相關圖片,一併鳴謝!)


作者:郭玉勝。現在阜新市傳媒中心(集團)工作(原阜新日報社)。因患世界罕見病格林巴利綜合症+糖尿病不能自理,現在家休養康復。

曾先後在《家庭科學報》、《遼寧農民報》工作。遼寧省旅遊攝影協會會員、阜新市地域文化研究會會員、阜新市作協會員、國家級持證導遊員,曾出版《愛灑民心》、《情暖熱土》、《大清溝史話》、《我的爺爺奶奶》、《金家窪子史話》等書籍。

近年來,陸續在國內報刊及網絡媒體發表新聞、文學作品300多萬字,獲得各種榮譽50多次。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