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漢莎航空扭虧為盈,目前油價便宜,機票好賣,值得我國學嘛?

民航百家說 發佈 2022-03-18T19:47:23+00:00

作者:拉上窗簾兩年多以來疫情重創全球航空業,體積越大損失越多。因為大量飛機停場,德國漢莎航空在2020年虧損超過67億歐元。但上周它宣布去年三季度利潤為「+2.72億歐元」,已經成功「扭虧為盈」。

作者:拉上窗簾

兩年多以來疫情重創全球航空業,體積越大損失越多。因為大量飛機停場,德國漢莎航空在2020年虧損超過67億歐元。但上周它宣布去年三季度利潤為「+2.72億歐元」,已經成功「扭虧為盈」。分析人士稱因為各種措施的效果正逐漸顯現,漢莎航空有可能在今年第一季度成為首個完全走出陰影的大型航空公司。

圖:漢莎航空A350-900 攝:LaCurtain

漢莎航空都採取了哪些措施?有什麼值得我國學習呢?今天簡單來看一下。

一、裁員

2019年,整個漢莎集團的員工人數為138353人;它通過「志願者計劃」鼓勵有其它機會的員工離開,並且出售了很多非核心部門(例如配餐公司)。現在它的雇員人數已經降到了105290人,估計仍有3000多人「過剩」。通過認真評估,漢莎航空向德國人民承諾說「仍將為10萬人長期穩定就業提供機會」。

裁員是大部分航空企業應對危險的手段。與其在一起餓死,不如出錢鼓勵有能力的人暫時離開。漢莎通過科學評估確定員工人數,嚴謹性值得國企學習。

圖:乘客登機前免費檢測 網絡圖片

二、科學防疫

漢莎雖員工眾多,但未發生大規模員工染疫。做為德國的航空業骨幹,他積極遊說政府「科學防疫」,少搞一些「旅行限制」等自我閹割。漢莎的一些國內航班在登機時提供免費檢測,國際航班也能在一定規模下正常運營,同時也不需要承擔國際機組被長期隔離的高昂支出,這有利於其生存發展。

目前歐洲疫情持續好轉,眾多國家取消了國際旅行限制。雖受俄烏戰爭影響,漢莎的航班一直在持續增加。2021年三季度它的營業收入較2020年翻了一番,達到52億歐元,為「扭虧為盈」奠定了基礎。

圖:漢莎航空747-400 攝:Major Anderson

三、積極適應,名利雙收

全球許多國家都實現了「科學防疫」,航空業迅速恢復。但美國的三大航至今還在賠錢(按年度統計),德國漢莎為何能夠獨樹一幟呢?這與其積極適應市場是分不開的。

疫情期間客流減少,上座率低,但高端乘客的需求也很明顯。這一部分乘客沒有私人飛機,但他們希望多一些空間,讓旅行更安全。為此漢莎啟用了封存的747大型客機,為高端旅客提供更多的頭等艙和公務艙。漢莎的「兩艙」票賣的非常好,不僅賺到了豐厚收入,還廣受好評。

圖:A340-600已恢復運營 攝:LaCurtain

隨著「兩艙乘客」不斷增加,漢莎航空現在連封存的A340-600都用上了。它從美國回法蘭克福的A340-600「公務艙」只賣30000元人民幣左右,比我國三大航從北美回國的「經濟艙」還便宜,比較「講良心」。

四、銳意進取,新型貨運

疫情期間航空貨運收入非常誘人,全球甚至出現了不少「以貨養客」的航空公司,例如台灣華航、香港國泰、印度香料等。漢莎貨運公司在疫情期間引進了4架777貨機,等於將貨運機隊擴大了50%,獲得了豐厚收益。

圖:漢莎航空77F貨機 攝:航小白

不僅如此,漢莎公司還與空客合作研究了「客改貨」技術,將大量閒置客機拆除座椅,用來臨時拉貨。它不僅為A330搞了客改貨,甚至還將A321和A350都搞了客改貨。本文前圖的747-400,就是前不久來到廈門的「客改貨」航班。

但我國民航局認為「客改貨」不太安全,已經叫停,要求各公司「恢復構型」。

五、對沖

「對沖」是金融術語,其原理是「風險平衡」。例如當石油價格暴跌時,航空業利潤就會高漲。因此若同時投資石油和航空業,就不至於「雞飛蛋打」。若其中一項暴漲,蓋過另一項的虧損時也可以盈利。

圖:國企「對沖」經常賠錢 攝:LaCurtain

最近有人統計說,漢莎在「對沖」技術上做得非常好,它至今還在使用「70多美元」的「便宜油」。這一操作水平高過了歐美所有同行,以及新加坡、國泰和澳航這些「業界能手」——這也是很多人預測它將在2022年一季度「穩定盈利」的原因之一。

我國國有企業在「對衝風險」方面經驗不多,中航油和中石化都吃過「套期保值」的巨虧。上周讓人驚出一身冷汗的「青山倫鎳」事件,也反映出我國企業普遍「過於貪婪」。看來我們還需要從多方面長期努力,才能追上漢莎的經營水平。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