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次,北上廣輸給了武漢、成都、杭州、西安

西部之城事 發佈 2022-04-08T10:59:50.806582+00:00

日前發布的《西安市2021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21年末西安全市常住人口為1316.30萬人。

文丨西部菌


日前發布的《西安市2021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21年末西安全市常住人口(含西咸共管區)為1316.30萬人。



這意味著,2021年西安常住人口增長20.3萬。這一數據,在目前已經公布2021年人口增長數據的23座GDP萬億城市中,僅次於武漢、成都、杭州,居全國第四位


從主要城市的人口數據來看,今年的城市人口增勢,除了增量在整體上較往年明顯回落(可參考注意,人口增長危機,開始向這些重點城市蔓延了),另一個明顯特徵就是,一批二線城市,尤其是強省會城市,在人口增量上碾壓了北京、上海、廣州這樣的一線城市。


屬於省會城市的時代,或許才剛剛開啟


01


目前全國24座GDP萬億城市中,除深圳外,其餘都公布了2021年人口數據,具體情況如下:


來源:城市進化論


可以發現,2021年常住人口增量在20萬以上的萬億城市有四座,分別為武漢、成都、杭州、西安


其中,武漢高達120萬的人口增量,創下了破天荒的記錄,也應該很難再被打破。不過,這屬於特殊情況,主要與2020疫情後的人口回流有關。


成都、杭州、西安,這三座城市的人口增量則都在20萬左右。


再加上接近20萬的長沙,以及不屬於萬億城市,但人口增量達到18萬的南昌,2021年人口增量前六名的城市,都被「強省會」給包攬了。


這裡面,武漢、成都、西安是最具代表性的「強省會」城市,不僅GDP過萬億,在首位度上也位居全國前列。


杭州的首位度雖然不算突出,但就綜合實力來講,也算是不折不扣的「強省會」了。


南昌和長沙,則都明確提出了「強省會」的戰略。


除了增量排名前六的幾座省會城市,鄭州、南京、福州的人口增量也在10萬以上。


與一批「強省會」的強勢表現相對的是,一向被視為人口增長絕對高地的一線城市,在2021年卻集體啞火。


其中,深圳人口數據尚未公布,而北京、上海、廣州合計僅增長了7.7萬人


當然,北京、上海由於管控原因,人口增長已經數年在低位徘徊,甚至並不是第一次出現人口負增長現象。


但人口持續湧入的廣州卻出現人口增勢暴跌,確實是一個值得注意的信號。


毫不誇張地說,2021年,在人口增長上,一批「強省會」城市完勝一線城市


02


西部菌認為這種情況應該不是偶然的。至少有以下幾個值得注意的原因。


首先,全國流動人口規模連續下降,降低了一線城市的人口導入規模


此前,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我國流動人口總數量自2014年達到峰值2.53億人後,到2019年已經連續5年呈下降趨勢。


而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2020年,省內流動人口和省際流動人口分別為2.51億人和1.25億人,比2010年分別增加了1.15億人和0.39億人,但省內流動人口的增速要顯著高於省際流動人口的增長速度


同時,省內流動人口基數較大,占全部流動人口的比重由2010年的61.2%進一步提升至2020年的66.8%。也就是說大約三分之二的流動人口屬於省內流動人口


並且,受疫情影響,人口的省內流動趨勢或將更明顯。尤其是今年以來,上海、深圳都出台過高強度的封控措施,不排除在短時間內將進一步減少外省人口的流入規模。


與此對應,一些中西部省份則迎來可觀的人口回流。這裡面,省會城市自然是最大的受益者。


其次,近幾年省會城市紛紛加大了「搶人」的力度。像福州、南昌、昆明、濟南等地,均推出了零門檻落戶政策。


並且多數省份明確提出了強省會戰略,進一步強化了省會城市對省內人口的虹吸能力。


所以,我們看到,儘管全國人口增長規模快速下滑(2021年,全國僅增長48萬人),2021年全國有16個省份出現了人口負增長,但這並沒有影響到相當一部分省會城市的人口增長。

比如,陝西40多年來首次出現人口負增長,但西安常住人口依然增長了20來萬;湖南人口自然增長率首次為負,但長沙常住人口也增加了近20萬。


此外,省會城市正在迎來一波新的政策紅利


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是,目前國家批覆的5大都市圈——南京、福州、成都、長株潭、西安,都是省會城市領銜。


可以預見,都市圈時代,一些「強省會」將繼續鞏固並提升自己的人口承載能力。


而前幾年,濟南、瀋陽、哈爾濱、南京等省會城市,還被國家點名「龍頭作用不夠」、「引領帶動作用不夠」「中心城市作用不夠」


種種跡象表明,國家對於省會城市的作用越來越器重。


03


省會城市的人口吸引力增強,也符合我國城鎮化的發展趨勢。


2019年,我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60%,這意味著城鎮化正式進入下半場。


其中一個重要表現,就是中心城市、城市群將成為人口的主要流向。但是,同樣在區域內扮演著中心城市的角色,一般省會城市卻相比一線城市有幾大優勢。


一是,省會城市擁有天然的「腹地」,在吸納省內人口上,有著「近水樓台先得月」的優勢。


過去二十多年,一線城市主要靠著產業優勢,源源不斷地吸納著全國人口的湧入。


但是在人口增速放緩,一批二線省會城市也開始崛起,同時一線城市房價水漲船高的大背景下,二線省會城市在吸納省內人口的「比較優勢」正在突顯出來。


二是,相比一線城市,多數省會城市具有更大的政策變通優勢


無論是近幾年持續降低落戶門檻,還是最近多座省會城市放鬆樓市限購政策,都直接表明省會城市有更大的政策彈性空間。這可以為吸納人口,創造更多的條件。


而一線城市,由於「目標」太大,政策調整上往往會更慎重。


三是,城鎮化下半場有一個重要任務,就是要從過去的偏常住人口城鎮化逐步過渡到更加重視戶籍人口城鎮化,讓更多的人能夠真正「市民化」。而這方面,一線城市還有著很大的存量消化空間。


相對來說,省會城市戶籍人口城鎮化率與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的差距要更小,這也意味著它有更大的空間去接納更多「新人口」。


此外,在人口規模上看,一線城市已經逼近人口增長的天花板



如根據2035總規,北上廣深的人口總餘額僅有400萬左右。而成都、武漢、杭州等,都分別還有300萬以上的人口增長空間


當然,「強省會」與一線城市在人口增勢上的變化,並不是意味著一線城市失去了人口吸引力。而是僅就人口增量看,省會城市還有更大的潛力可以挖掘。這也是一種後發優勢的體現。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