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完美體驗 4K 120Hz極致流暢?請看避坑指南

科技有碼 發佈 2022-04-08T13:26:38.240997+00:00

2016年,由李安導演執導的《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在中國上映,正式開創了4K解析度120Hz刷新率電影播放的先河。超高清的解析度,更流暢的動作畫面,給影迷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暢爽觀影體驗。

2016年,由李安導演執導的《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在中國上映,正式開創了4K解析度120Hz刷新率電影播放的先河。超高清的解析度,更流暢的動作畫面,給影迷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暢爽觀影體驗。此後幾年,多部4K 120Hz電影陸續被帶到大銀幕上和觀眾見面,例如《雙子殺手》、《頭號玩家》等。至2019年末,全國已有27間電影院支持播放4K 120Hz規格的影視作品。

2020年5月,國內主流網絡視頻平台Bilibili宣布支持4K 120Hz視頻內容播放。4K 120Hz媒體內容開始從電影作品走向平民化的網絡小視頻普及推廣。

2021年4月29日,支持4K 120Hz輸出的最新家用「路由器」PlayStation 5正式在中國發布,繼電影視頻娛樂產業後,國內電子遊戲娛樂產業也全面投入4K 120Hz技術的新未來懷抱。更爽快的遊戲體驗時代,正式到來!

時間來到了2022年,我們紛紛用上了120Hz高刷的手機、120Hz屏幕的iPad Pro。遊戲和影音愛好者開始追求4K 120Hz高刷顯示器、4K 120Hz高刷電視。習慣了如絲般潤滑的顯示效果之後,沒有人還能回到「卡頓+跳幀」的時代。

據奧維雲網數據顯示,2021年120Hz及以上高刷新率的「遊戲電視」在中國市場的零售量為200萬台,同比增長577%,預計在2022年這個數據還會迎來翻倍的增長。同時,隨著遊戲電視品類的崛起,高清晰度+高刷也成為不少黑電企業的核心賽道。但「魚多勢必水渾」,過去的一年裡有一些自詡的遊戲電視在「4K 120Hz」體驗上翻了車。藉此機會,我們不妨探討一下這背後的故事。


「真假4K 120Hz」疑雲

在筆者來看,電視行業競爭激烈的主要有三個賽道,即「解析度」「對比度」「刷新率」。8K概念雖然很火,但是離普及依然較遠;對比度已經在OLED、MiniLED的競爭中被拉到了一個全新的高度;而120Hz高刷新率的概念則在「觀影」和「遊戲」的場景需求中變得愈發重要。甚至2022之後,4K 120Hz也許不再只是高端電視的配置,而是成為中端標配。

但是要想實現「真4K 120Hz」並不是可以「一舉成功」的,其要求是:硬體上有一款支持4K 120Hz顯示的高刷面板;配備可以全通道(流媒體、HDMI輸入和USB)解碼120Hz信號的解碼晶片;還要具備可以滿血接收、輸出,且支持最高48Gbit/s信息傳輸的HDMI2.1接口。通俗的講,就是對高品質信號「有接口可接收、有晶片可解碼、有屏幕可顯示」,三者缺一不可。

同時滿足三個條件固然可以一步到位,但是勢必會造成成本的增加,而售價過高又會影響一部分消費者購買。在生產需求與市場需求的衝突之下,一些「簡配方案」、「部分和標方案」就應運而生了。

先截取@知乎—范飯愛可樂 范老師做的對比圖大家感受一下120HZ到底有多流暢

然後再來說說,一些阻礙我們享受4K 120Hz的流暢體驗的案例:

1、硬得不行軟的來,DLG/HSR大行其道

第一種方案主要是面板能力跟不上導致的。市場中部分電視並不具備4K 120Hz屏體(通常是60Hz屏體),但是廠商想到了一種辦法,就是通過軟體算法/插幀實現近似120Hz的效果,主要應用技術為DLG和HSR。

為了講明白什麼是DLG,我們先要安利一下上古知識點:掃描線。我們看到的視頻,其實和小時候通過快速翻動畫在書角的小動物拆解動作圖像,讓圖像動起來一樣,一張張不同動作最終組成了小動物的完整動作,無非是利用影響在視網膜上的視覺殘留讓靜態圖片變「動態」。而在顯示器上,視頻每一幀畫面的呈現,也需要顯示設備一行一行的將像素投射出來,比如大家都聽過的1080p,指的就是一個物理像素為1920*1080解析度的視頻採用逐行掃描呈現,P也就是逐行掃描(Progressive scanning),這意味著每一個畫面就需要掃描1080行像素。但是這樣顯示的視頻往往會擁有較大數據體積。經研究表明,人眼對於橫向的解析度比縱向的解析度敏感,為了減小數據體積所以隔行掃描(Interlace scanning)就誕生了(一次只掃描奇數行,下一次只掃描偶數行),比如我們現在的廣電高清頻道信號就是1080i的。

前文我們說到,如果一個電視的面板只有60Hz刷新率怎麼辦呢?有些企業從隔行掃描中得到了「靈感」,就是直接一次掃描兩行,兩行的內容一樣,也不搞隔行掃描那一套了,直接信息減半,還不容易看出隔行掃描帶來的畫面拉扯感,效率和逐行掃描是一樣的。但是縱向信息量直接減半,這也就造成了DLG技術的缺陷:會損失縱向一半的清晰度,以此來換取高刷新率。

因為這種清晰度的損失肉眼可見,DLG技術註定會被懂行的消費者強烈抵制,然後HSR倍頻技術就誕生了。與DLG簡單粗暴的「一次兩行「比較,HSR則是通過時序調整,並在面板內自動補償像素充電,實現刷新率倍頻。其巧妙之處在於每一行開啟時間差為半行時間,保持時間為一行,例如對於第二行,相當於一半時間顯示第一行數據,一半時間顯示第二行數據,通過軟硬體配合形成1+2的差值效果。總體來說,其效果要好於DLG。

但是如果一切硬體都滿足條件,我們何必去玩這樣的軟體遊戲呢?所以如何分辨這兩種「偽4K 120Hz」電視就顯得尤為關鍵。如果您在產品參數表里,看見屏幕是60Hz,但是宣稱可以實現120Hz效果的,或者您在電視裡看見「一鍵開啟120Hz功能」 、「120Hz刷新率倍增模式」等等字樣,基本都會是「偽4K 120Hz」。因為4K 120Hz是一種能力,而不是一項功能!


2、晶片不強解碼不全

如果說一台電視的面板和調教決定了畫質,那麼一顆強大的晶片確是其實現全過程無短板的基礎。就像手機晶片一樣,電視晶片決定電視操作是否流暢、決定是否可以在120Hz高刷的基礎上全通道解碼片源等等。

一顆晶片的算力如果不足以解碼那些高解析度高碼率視頻,強行解碼會非常卡頓。


3、HDMI2.1滿血與否很重要

當一台電視具備4K 120Hz的面板素質,也擁有一個強勁的解碼晶片,但是卻採用了「非滿血」的HDMI 2.1接口,這是造成「假 4K 120Hz」體驗的重要原因,這也是很多遊戲電視品牌最喜歡踩的「雷」。為什麼這麼說?首先我們要理解滿血HDMI 2.1接口的定義:可以支持全速的48Gbps的帶寬,並可以實現12bit 4:4:4的最高規格RGB信號傳輸,才可以稱之為「滿血」。

而現在很多遊戲電視的接口還是HDMI 2.0,或者是「殘血版HDMI 2.1」,其帶寬 在18Gbps和48Gbps帶寬之間,那就絕對無法實現無損4K 120Hz的信號輸出。這種損失可能有很多種,可能是會降低解析度、降低刷新率、或者色度採樣只有4:2:2,甚至對VRR和ALLM功能的支持也會受到影響。


以上三點,都是可能會造成消費者不能體驗到最爽4K120Hz的「大坑」,請廣大消費者一定擦亮雙眼。


4K 120Hz時代需要「誠意」

其實在PS5、Xbox X等次世代遊戲主機面世之前,也有一些高端產品完全支持4K 120Hz。但是當內容越來越豐富之後,也出現過高刷開啟畫面模糊,或者明明硬體支持,軟體設置中無法開啟等等諸多問題。

這其實反應出了部分超前布局的產品並沒有完全適配好應用場景,就算是硬體上完全合規,可能還有軟體問題。然而,對於最初4K 120Hz體驗的「翻車」,有的企業選擇了無視、有的企業選擇了默默升級縫縫補補,而有的企業則選擇了全面提升標準,欲從根本上給消費者帶來完整的4K 120Hz體驗。

筆者認為,隨著遊戲電競需求和高幀率內容的崛起,120Hz高刷新率也成為高性能電視的重要標誌。硬體的發展往往領先於內容,現在有越來越多的手機開始支持4K 120Hz的拍攝,也有無數的遊戲大作會開始以4K 120Hz格式輸出,隨著創作者的增多和場景的變遷,即使普通消費者很快就能感受到4K 120Hz在視覺感受上的巨大魅力。

然而,目前行業依然缺乏對4K 120 Hz電視產品的認定標準,加之消費者對技術認知並不充分,一些廠商「過度包裝、以次充好」的營銷行為依然存在。這就需要我們行業足夠自律,切勿飲鴆止渴。所謂的「偽4K 120Hz」在接收、解碼、顯示三個環節中的「偷空減料」雖然很好的控制了成本,但是體驗上的差距遲早會口碑「翻車」,「打擦邊球」只會讓更多消費者遠離電視大屏,最終導致行業「復興無望」。


對於消費者來說,更應樹立良好的消費觀念。可能有些人會覺得,自己並不是什麼遊戲玩家,所以4K 120Hz離自己還很遠,或者願意為了價格部分犧牲性能。但我們要相信趨勢,迎合趨勢,才能少走彎路。當你看過4K 120Hz的《雙子殺手》那一場清晰流暢的飛車表演,一定會過目難忘。當你用慣了高刷的iPhone 13 pro,也一定會覺得iPhone 11「不堪入目」。在視覺享受這件事兒上,「由奢入儉」真的太難了!所以如今換電視,不管現在是不是有剛需,都應該好好考慮完美實現4K 120Hz的產品。


因為,4K 120Hz正在成為新的全民顯示場景。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