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相殘殺可能讓毛毛蟲種群成長得更健康?

中國數字科技館 發佈 2022-04-08T20:15:57.028649+00:00

圖片來源:pixabay本·范·艾倫(Ben Van Allen)在收集毛毛蟲,他在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Louisiana State University)做博士後研究時,曾看到一些毛毛蟲會把同類當午餐吃掉。他本人並沒有因為毛毛蟲減少而傷心,而是利用這一點研究起同類相食現象。


圖片來源:pixabay

本·范·艾倫(Ben Van Allen)在收集毛毛蟲,他在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Louisiana State University)做博士後研究時,曾看到一些毛毛蟲會把同類當午餐吃掉。他本人並沒有因為毛毛蟲減少而傷心,而是利用這一點研究起同類相食現象。

「一般來說,吃掉自己的同類很滋補,它們擁有你體內存在的所有營養物質,所以這是一頓易於消化的美餐。」「同時,這麼做還會減少自己將要經歷的競爭:在相同區域和你爭奪相同食物的同類又少了一個。而且,要找到同類通常也很方便,因為大家都生活在同一片區域。」

於是,范·艾倫和同事開始收集毛毛蟲,用來研究諸如飛蛾和蝴蝶等鱗翅目的疾病傳播情況。觀察到同類相食現象後,他們想要知道,既然毛毛蟲的口味相投,那如果吃掉受疾病感染的同類,是否會對種群個體造成威脅,但又有益於群體生存,因為這就清除了種群中染病的個體。


圖片來源:pixabay

「我們的主要觀點是,儘管同類相食增大了個體生存風險,但正因為種群更傾向於自相殘殺,反而能在一開始就防止疾病進入種群。」范·艾倫的研究發表在《美國博物學家》(American Naturalist)期刊上。

同期發表在《自然·生態和演化》(Nature Ecology & Evolution)上的另一篇研究表明,植物分泌的化學物質能誘導毛毛蟲互相殘殺,保護自己免受毛毛蟲蠶食。


圖片來源:pixabay

「聽上去頗為諷刺,一方面疾病要感染毛毛蟲種群,另一方面植物誘導它們自相殘殺,如此一來,反而阻止了疾病進入種群,最終植物的實際處境可能要比一開始更加糟糕。」說植物會更倒霉,那是因為自相殘殺的行為讓毛毛蟲種群成長得更健康,因此,也需要更多食物。

翻譯:阿金

審校:王怡博

引進來源:科學美國人

本文來自:中國數字科技館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