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戰奇兵,戰力加倍——小小迫擊炮變身「坦克終結者」

和風漫談 發佈 2022-04-09T01:35:17.796117+00:00

坦克號稱「陸戰之王」,自誕生以來就是戰場上的絕對一哥,衝鋒陷陣所向披靡,在兩次世界大戰中打得驚天動地。

坦克號稱「陸戰之王」,自誕生以來就是戰場上的絕對一哥,衝鋒陷陣所向披靡,在兩次世界大戰中打得驚天動地。

冷戰時也一樣,整個歐洲匍匐在蘇聯百萬大軍和鋼鐵洪流下瑟瑟發抖。1981年9月4日,蘇軍在波羅的海沿岸舉行了人類史上規模最大的「西方-81」軍事演習。

50萬大軍、上萬輛坦克、裝甲車和1000多架飛機,讓觀戰的北約觀察員冷汗直流。北約內部兵推顯示,蘇軍七天之內就能踏平整個歐洲,各國根本無法阻擋。

如何抵禦這些鋼鐵巨獸成了北約各國迫在眉睫的事情,他們開發了各種各樣的反坦克武器,直到威力逆天的M-388單兵核火箭筒才稍稍安心。

英國作為老牌軍事強國再次體現出科技實力,他們奇思妙想針對北約軍隊廣泛裝備的L16型81毫米迫擊炮研製了新型彈藥,讓這門小鋼炮搖身一變成為「坦克終結者」。

L16型81毫米迫擊炮是英國陸軍20世紀50年代中期研製的一種中型迫擊炮。全炮重36.5公斤,可分解成三部分,小巧靈活便於攜帶。炮身由高強度合金鋼鑄造,射速高精度好,最遠射程達5.8千米。能伴隨步兵用曲射彈道消滅高大遮蔽物、反斜面後方的敵有生力量和工事目標。

因為性能優異,所以除在英軍中服役外還在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奧地利、挪威、印度等十幾個國家軍隊中廣泛裝備。

1981年9月蘇聯軍演剛結束,英國航空航天公司就向英國國防部提出智能彈藥研製計劃,準備充分利用現有裝備大幅提高反裝甲能力,這就是「默林(Merlin)」末制導反裝甲迫擊炮彈。

默林是英國神話中的傳奇魔法師,用強大的魔法輔助亞瑟王登基並打敗了敵人。當然有時候也會譯作「灰背隼」,一種黑灰色的小型猛禽。

國防部對這個計劃很感興趣,於1983年4月成立新彈藥研製組,航空航天公司的動力分部承擔了這個任務。

默林末制導反裝甲迫擊炮彈採用微型毫米波雷達制導,屬於具備「發射後不管」能力的第二代精確制飛彈藥。

第一代精確制飛彈藥包括美國「銅斑蛇」、蘇聯「紅土地」等155/152毫米雷射末制導炮彈。

它們採用半主動雷射制導方式,射擊精度高、抗干擾能力強,但需要前沿觀察員、直升機或無人機等用雷射目標指示器持續照射目標為炮彈提供引導,並將地形特點、目標方向和運動速度通知後方炮兵指揮部。

這使前沿觀察員、直升機等容易受敵方火力打擊,同時雷射指引受戰場煙霧、天氣等因素影響較大。

默林末制導反裝甲迫擊炮彈不用擔心這些,它全長900毫米,重6.5千克,外形像一枚細長飛彈,射程1500-4000米。採用微型毫米波雷達制導,發射後不管,能自主搜索1千米範圍內的裝甲目標,然後以近乎垂直的彈道從天而降,聚能裝藥戰鬥部最大穿深360毫米均質鋼裝甲,足以洞穿各種坦克脆弱的天靈蓋。

炮彈飛出炮筒後先打開6片尾翼,到達彈道最高點時前方4片彈翼再展開,在微型電機控制下調整飛行方向。

微型毫米波雷達在彈道中段啟動,掃描300x300平方米範圍內的運動目標,然後微型處理器解算諸元,控制炮彈一頭扎向目標,具備打擊移動坦克的能力。

如果區域內沒有運動目標,微型雷達將再次掃描100x100平方米範圍內的固定目標,然後摧毀。既聰明又節約,一點也不浪費。

射擊小組也配備一台可攜式計算機,可以適應制導迫擊炮彈獨特的彈道和不同戰鬥需要,讓炮彈以最佳角度飛向坦克。

1989年底默林炮彈進行實彈測試,測試表明該彈能有效發現、攻擊靜止和運動的裝甲目標,導引頭和制導系統能經受住炮彈發射時的高G衝擊,可靠性良好。

英國陸軍中每個步兵營裝備6門L16型迫擊炮,傘兵營8門,海軍陸戰隊營8門,其餘各國也相差不大。默林迫擊炮彈使一大批原來只能打步兵、打工事的小鋼炮能力倍增,戰場上的反坦克火力大大增強,給蘇聯鋼鐵洪流增加不少壓力。

同時迫擊炮彈道彎曲位置隱蔽,射擊小組可以躲在高大障礙物後面發射,不用像火箭筒、單兵反坦克飛彈那樣抵近直瞄,射擊速度快,打完馬上轉移,安全性大大提高。

大家都覺得這個東西不錯,所以美、蘇、法、德、瑞典等國紛紛研發,一時間掀起熱潮。

英法意瑞士四國聯合研製了120毫米格里芬(Griffin)毫米波制導炮彈,俄羅斯研製了格蘭(Gran)半主動雷射制導炮彈,瑞典研製了斯特里克斯(Strix)紅外製導炮彈,德國研製了巴薩德(Bussard)半主動雷射制導炮彈等等。

大家普遍選擇口徑更大、威力更強的120毫米迫擊炮彈。美國人有錢,甚至考慮過為60毫米迫擊炮研製制導炮彈。

在矛與盾的較量中,坦克似乎變得越來越沒有底氣。雖然正面裝甲、首上裝甲不斷增厚,複合裝甲越掛越多,但坦克之間的正面PK越來越少,從天而降的打擊越來越多。

攻擊機、武裝直升機、反坦克飛彈、末敏彈……再加上這個出圈的制導迫擊炮彈,坦克致命的頂部該如何彌補?

好在英雄無用武之地,默林炮彈還沒在戰場上使用1991年蘇聯就解體了。讓歐洲各國心驚膽戰的鋼鐵洪流瞬間消失,默林也就刀槍入庫暫時沉寂下來。

其他各國沿著思路繼續研發,美國陸軍近年研製了XM395 120毫米精確制導迫擊炮彈,使用GPS+半主動雷射複合制導和「掩體鑽地」戰鬥部,為小規模部隊提供了成本低廉的精確火力。和風漫談原創,禁止抄襲。

我們國家也不甘落後,陸續推出GP120和GP120A兩種120毫米雷射末修正迫擊炮彈,讓自行迫榴炮打擊火力再上層樓。

坦克要在現代戰場上生存需要不斷提升防護力,但火力、防護與機動三要素中,防護已很難跟上對手的火力發展。就像戰列艦面對航空兵,就算裝甲再厚也經不住炸彈的狂轟,曾經的海上巨無霸只能黯然退場。

陸上的「鋼鐵堡壘」在主動防禦系統尚不成熟,被動防禦能力屢屢受挫的情況下是否也面臨戰列艦一樣的命運,這個問題只能交給科技發展來解決。

和風漫談原創文字,歡迎關注。圖片來自網絡,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