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話陰謀論:《封神演義》背後的權力遊戲

豁然開朗的星空 發佈 2022-04-09T07:18:37.756563+00:00

(一)成湯基業為何說完就完「成湯合滅,周室當興,武王伐紂,天下太平。」這是大多數人對於《封神演義》的總體印象。朝歌,今河南淇縣其中,周與商之間的王朝更替,是書的主要歷史線索。但作為小說,這部書還構築了另一條隱藏線索。在說線索之前,我們首先考慮一個問題:殷商為什麼會滅亡?

(一)成湯基業為何說完就完

「成湯合滅,周室當興,武王伐紂,天下太平。」這是大多數人對於《封神演義》的總體印象。

其中,周與商之間的王朝更替,是書的主要歷史線索。但作為小說,這部書還構築了另一條隱藏線索。

在說線索之前,我們首先考慮一個問題:殷商為什麼會滅亡?按當時的情況這個是不可能發生的。

小說開頭談到殷紂王時是這樣描寫的:

「文有太師聞仲,武有鎮國武成王黃飛虎;文足以安邦,武足以定國。中宮元配皇后姜氏,西宮妃黃氏,馨慶宮妃楊氏;三宮后妃,皆德性貞靜,柔和賢淑。紂王坐享太平,萬民樂業,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四夷拱手,八方賓服,八百鎮諸侯盡朝於商。」

這是個完美開局,根本看不出殷商頹象。

是因為紂王「提艷詩」事件,惹得女媧去盡殷商氣數的嗎?也不是。

當女媧前往朝歌報復商紂時,原文是這樣描述的:

「正行禮間,頂上兩道紅光沖天。娘娘正行時,被此氣擋住雲路;因望下一看,知紂王尚有二十八年氣運,不可造次,暫回行宮,心中不悅。」

從此可以看出,殷商氣數要盡並不是女媧說的算的,也和當前整個國家環境沒有半毛錢關係。

不過令人細思極恐的是,殷商氣數將盡,甚至氣數何時要盡,都提前被安排得明明白白。那麼,殷商要滅亡的預兆,是誰安排的呢?


(二)冥冥中必然的命運操縱


縱觀《封神演義》,這是一部以道教為主要宗教背景的小說。

道教也像其他宗教一樣,都有神的存在。不過,不同的是其他較為嚴謹的宗教都是「一神論」,一般只提供精神上的需求;而道教則有一套龐大的神仙體系。山河湖海、風雨雷電,都有神靈。

另外道教有著獨特的成仙體系,就是 「肉身成聖」。所謂「白日飛升」,一個人修煉到一定地步,就能飛升成仙。

道教有「一氣化三清」的說法,就是說道教有著三位宗祖,分別是:玉清元始天尊、上清靈寶天尊、太清太上老君。也就是太上老君、元始天尊、通天教主,其中元始天尊和通天教主,就是《封神演義》中闡教和截教的教主。

此時的殷商,截教不少人都在商朝當官,有地位的比如太師聞仲、鎮國武成王黃飛虎等。對於殷商在人間的統治,截教給予了大力支持。

其中聞仲作為金靈聖母的親傳弟子,在截教中極有人脈。對於這樣一個既有背景哪個,又有人脈,自身能力也超強的BUG級人物,其地位也直逼紂王。

就拿聞太師在大殿當眾與紂王討論所陳「十策」時,是這樣描述的:

「聞太師立於龍書案傍,磨墨潤毫,將筆遞與紂王:「請陛下批准施行。」……紂王沒奈何,立語曰:「太師所奏,朕准七件;此三件候議妥再行。」聞太師曰:「陛下莫謂三事小節而不足為,此三事關係治亂之源,陛下不可不察,毋得草草放過。」

綜上可知,紂王滿朝文武都不放在眼中,唯獨懼怕聞仲,主要還是懼怕聞仲背後強大的截教勢力。

另外,截教號稱「萬仙」。而其他教派勢力就相形見絀了。闡教門人不過數十人,主體力量僅為十二弟子。因此實力立見高下。

所以,一個古老又嶄新的命題再一次產生了:棒打出頭鳥;露臉與現眼就差一步;出來混,你遲早要還的。


(三)出來混,遲早要還的


由於殷商和背後截教勢力的強大,往往對於其他教派和勢力有一種天然的驕傲。從紂王褻瀆女媧中就可見一斑,紂王提艷詩雖遭丞相商容勸阻,但也是自恃有截教撐腰而有恃無恐。因此,在與殷商政權的相互支持下,截教一家獨大,其他各家聯手針對截教也就不可避免了。

對於闡教急要權力,女媧急要面子,同為神界的昊天上帝也急要擴充實力。因此昊天上帝計劃篩選各位神仙到天庭做事,說白了就是公務員要擴編。一聲令下,三教並談,共簽一份名單,誰在上面誰就來打卡上班。這個公務員名單,就叫「封神榜」。

那麼,封神篩選的方式,就是通過戰爭。

戰爭當然需要理由。理由就是改朝換代,正好在削弱截教勢力的同時,也消除其相互支持的殷商,另扶植新的勢力充當代理人。

因此,女媧娘娘不是想要找回面子嗎?「招妖幡」一立,三位妖精即刻付命去吧,亂世開始了。

同時,大家心照不宣地統一了口徑:殷商氣數已盡,天命如此。

傳著傳著,這句話也就擁有了作為書中任何行事的最終解釋權。


(四)闡教的反應

作為截教教主的通天也不傻,當然明白著其中蘊含的道道:

封神榜剛出來時上面可沒有擬定好的名單,要通過戰爭的方式篩選,那麼封神榜上記錄的應該都是被打死的人。到時候上面哪個教派的人多,哪個少,不言自喻。

另外,當時的公務員選拔可不像現在這麼火爆。道教崇尚「肉身成聖」,這是修仙的最高境界,如被打死,千百年的修為將毀於一旦,這可是道教中人的噩夢。

因此,通天教主經過反覆權衡利弊,決定先保全截教,犧牲殷商。一再告誡教眾「謹閉洞門,靜誦黃庭叄兩卷;身投西土,封神榜上有名人。」

就是說大家都好好呆在家裡,千萬別去參與殷商與西周的權力鬥爭。你們自己玩,本教不參與。

但真能置身事外嗎?


(五)截教與闡教的鬥爭

其實兩個教派的鬥爭根本不可避免,截教很多人都在殷商朝中做官。所謂據臣之道,就是王命一下,不打也得打。

另一方面,申公豹叛變闡教助紂為虐,四處遊說截教中人下山,導致截教不斷有人被殺,然後冤冤相報,越死越多。最後就連通天教主本尊也經不住挑唆而出手了。

人家苦心設的局,你不自己往裡面鑽,這還了得?實在是應了那句話:消滅你,與你何干?

其實截教一開始是不願意下殺手的,即使是在兩軍對壘之時。從三霄娘娘捉了闡教十二仙還不知怎麼處理這件事,就能得知截教中人根本沒想痛下殺手,充其量教訓一下就是了。

而闡教一開始就明確了要對截教下殺手,從最早的太乙真人殺石磯就可以看出端倪,人家石磯娘娘的童子好好在山上採藥,一箭就被太乙的徒弟哪吒射死,原因僅僅是哪吒想要試試手上的乾坤弓。石磯娘娘找來討要說法,還沒等說話就遭哪吒襲擊,又被打死了一名童子。哪吒見打不過石磯,就跑到太乙處避難,太乙護短,就殺了石磯。

理由不用問,問就是「天數已定,命當如此」,這找哪說理去?

同時,對於假借扶周滅商而行削弱截教的闡教而言,其作戰部署也十分完備:

以姜子牙率領的第三代闡教弟子衝鋒陷陣,元始天尊門下的十二弟子火力支援,元始幕後策劃,必要時出面解決高手。

相比之下,截教在準備不足、預估不夠,同時教主明言規避亂世的情況下,受挑唆一波一波地去送,又沒高人支援,又沒有統一部署。焉能不敗?

  隨著三霄、聞仲等接連陣亡,殷商頂樑柱就倒了,西周與殷商的勢力對比發生了根本的轉變。

戰罷,號稱「萬仙」的截教,只剩下了數百散仙,等於說是全軍覆沒了。通天教主最後還落得不守清淨,自背盟言的惡名。


因此,《封神演義》名寫是一部改朝換代,暗指了闡截教兩教的權力鬥爭。

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世間莫過如此;

古往今來,王侯將相,功過是非,權當博君一觀。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