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實深霧,杯水車薪

阿基米德biotech 發佈 2022-04-09T16:10:06.367185+00:00

當一個超大城市被寂靜吞沒,街道空無一人,面對龐大膨脹的疫情,面對邏輯重置的現實,身處上海的每一個人,無論身居何位,都有著深深的無力感吧。

無力感。

當一個超大城市被寂靜吞沒,街道空無一人,面對龐大膨脹的疫情,面對邏輯重置的現實,身處上海的每一個人,無論身居何位,都有著深深的無力感吧。

杯水車薪,古人用這種反差的意象,來形容無力和徒勞。

上海張江,被稱為中國藥谷,也陷入疫情封控之中。從張江一間實驗室走出的君實生物,歷經10年,仍然面對杯水車薪的現實。

君實生物,可能代表著從Biotech進階為Bigpharma的所有煩惱。

根源在於定位與能力的錯配,搭建起Bigpharma的消耗性架構,卻沒有持續強大的商業化能力作為支撐。



01 燃燒吧,現金焦慮

君實生物2021年營收40.25億元(本文口徑均為人民幣),同比增長152.36%,虧損7.21億元,同比減少56.80%。

華麗的財報籠罩一片深霧,隱藏著現金焦慮。

2021是君實生物的幸運年。有新冠中和抗體(埃特司韋單抗)來源於禮來的技術許可(12.54億元)+特許權收入(11.12億元)合計23.66億元,有H股在生物科技崩盤前高位配售,募資產生現金淨流入21.05億元。如果沒有這兩項,現金儲備幾乎被燒穿。

2022年寒氣森森。

新冠中和抗體已收取全部里程碑費用,只剩下銷售分成,因其對Omicron突變株無效,2月後已被FDA停止分發。

生物科技進入資本寒冬,在市場轉暖前,再次配售募資需要頂著唾沫雨而上。

君實生物2021年生產成本+研發費用+銷售費用+管理費用,合計33億元,今年這些剛性支出規模只會擴大,而現金儲備為35億元。

3月,君實生物發布A股定增預案,擬募資39.8億元,輸血一次,再挺一年。

活下去,需要走捷徑,找快錢。

恆瑞醫藥、百濟神州、信達生物一再被投資者追問,為何錯過新冠藥物熱點?

抗病毒領域的技術儲備不足是表面原因,更重要的是長期邏輯聚焦常規管線競爭,無暇將研發資源重新調配。

君實生物的現有標籤,抗病毒比抗腫瘤更醒目。

從新冠中和抗體到新冠小分子口服藥,君實生物的邏輯是商業化半徑最短,因為疫情的緊迫性,可能獲得緊急使用授權,而常規管線遠水解不了近渴。



02 巨資修建倒金字塔

Bigpharma的消耗性架構,以2021年數據對照著看。

研發費用:君實生物20.69億元,擁有26個管線資產,包括3個商業化產品及23個臨床階段在研產品,覆蓋腫瘤、自免、代謝、神經及抗病毒。信達生物21.16億元,擁有29個管線資產,包括6個商業化產品及23個臨床階段在研產品,覆蓋腫瘤、代謝、自免、眼科。

銷售費用:君實生物7.35億元,商業化團隊846名,人均開支86.8萬元。信達生物25.41億元,商業化團隊2768名,人均開支91.8萬元。

管理費用(行政開支):君實生物6.42億元,員工2805名,其中行政人員252名,占比9%。信達生物8.84億元,員工5568名,其中行政人員415名,占比7%。

宏大的架構換來產出如何?

整個2021年,君實生物國內僅有一個藥在賣,以7.35億元的銷售費用,只撬動特瑞普利單抗(PD-1)4.12億元收入。

進入2022年,新冠中和抗體幾乎被廢掉,阿達木單抗3月獲批上市,為國內第7款,年內再無新產品商業化,面臨營收大幅縮水。

展望2023年,紅海洶湧。新型降脂藥PCSK9單抗可望上市,面臨信達生物(今年上半年提交NDA)、恆瑞醫藥、康方生物的競爭。貝伐珠單抗可能姍姍來遲,現在國內已有8款生物類似藥獲批上市,正大天晴已遞交上市申請,可望同質化最重災區。PARP抑制劑也將卷邊,僅國產項目就有25個在進行中,再鼎醫藥(2019-12-26)、恆瑞醫藥(2020-12-11)、百濟神州(2021-04-30)、三家已獲批上市,並納入醫保。

Bigpharma成長的基石是放量大單品+多元產品線,但君實生物商業化根基單薄,常規管線一個能打的都沒有。

君實生物耗資巨大修建的金字塔,暫時還是倒著的。

沒有Bigpharma的命,卻得了Bigpharma的病。


03 頭痛醫頭,腳痛醫腳

846名銷售員,平均年薪40萬元,圍著一個PD-1團團轉。

稅務局科員出身的老闆熊俊,今年進入本命年,可能對特瑞普利單抗的孱弱表現一直很無力、無語、無顏。

特瑞普利單抗先發後至,在國產PD-1中第一個獲批,卻不是第一個進入醫保。

2020年,信達生物、君實生物、百濟神州PD-1銷售額分別為22 億元/10億元/11 億元,2021年畫風卻變為28億元/4.12億元/16.5億元。

康方生物/正大天晴的派安普利單抗僅有一個小適應症獲批,4個月收入4.24億元,剛好超過3個小適應症的特瑞普利單抗全年收入。

2021年,君實生物商業化團隊先後經歷幾輪高管及內部營銷人員調整,並與外部合作方阿斯利康分手。

新團隊有信心在已納入醫保的3個小適應症領域取得超過50%以上的「新患」市場份額,並隨著大適應症陸續獲批上市,拿到應得的市場份額。

但是虎狼在前,非小細胞肺癌、肝細胞癌幾大適應症已被恆瑞醫藥、百濟神州、信達生物占位。

商業化團隊動輒得咎,底層原因在技術前端,實控人沒有醫學背景,平均年薪46萬元的研發團隊效率低下,長期單靠PD-1支撐,並對競爭變局缺乏預見性,大適應症千呼萬喚不出來。

研發領域從單抗擴展至小分子藥物、多肽類藥物、ADC、雙抗、多抗、mRNA,管線虛胖,大多數沒有差異化優勢,沒有進度優勢。

BTLA單抗、CD112R單抗、長效IL-21、CD93尚可一戰,但離商業化還很遙遠。


04 新冠小分子單騎救主

4月,君實生物有望收穫首個FDA獲批的國產PD-1。

特瑞普利單抗以鼻咽癌迎來付費審評(PDUFA),獲批可能性大,由於國外不允許超適應症使用,小適應症市場空間不大。

得到FDA背書,可助推特瑞普利單抗在新加坡、澳大利亞的上市速度,後期還可望拓展歐洲、南美及東南亞市場。

這遠不能支撐君實金字塔。

新冠小分子口服特效藥對疫情防控有戰略性意義。

君實生物VV116是瑞德西韋的口服氘代版,已在烏茲別克斯坦獲批用於中重度新冠患者治療,口服吸收迅速且安全性較好,正在開展兩項分別針對輕中度(II/III期)及中重度(III期)新冠患者的國際多中心臨床試驗,均已完成首例患者入組及給藥。

瑞德西韋不能說是安慰劑,但如果真的能打,也就沒有輝瑞Paxlovid、默沙東Molnupiravir的戲。VV116優勢在於先發,進度為國內第一梯隊,最快年底獲批上市,明年商業化。

3CL蛋白酶抑制劑是主戰場。

君實生物VV993與輝瑞Paxlovid同樣靶點,針對3cl蛋白抑制的小分子藥物,但不需要利托那韋,可以單藥起效,處於臨床前開發階段。

國產3CL口服藥開始卷邊,先聲藥業、君實生物、歌禮製藥、眾生睿創、廣生黨/藥明康德、雲頂新耀比拼臨床效率。

3月底,先聲藥業3CL口服小分子藥物率先獲准進入臨床試驗。

各家的起跑線差距微小,預計國產3CL口服藥的紅利期僅有半年到1年,參考新冠病毒抗原檢測試劑的獲批速度,紅海比預想來得更早。

生死時速,不能再慢了。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