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出殯,21口棺材同時出城,盜墓賊看到後,從此立下一條行規

小辮兒說歷史 發佈 2022-04-10T06:35:10.865774+00:00

可是,沒有人會想到,這位被所有人敬仰的忠臣,遺骨卻在幾百年的時間裡悽然流浪著。這一年五月的一天,已經官拜樞密副使的包拯正在樞密院工作時,突然感覺身體不適,如果是十幾年前的他,必定是輕傷不下火線,撐著也要把工作完成好,但此時他已經64歲高齡,心有餘力不足,本以為可能是有些中暑,回家休息一下就好,沒想到病症卻越來越厲害。

包拯是北宋一位傑出的政治人物。他為官清廉,不徇私舞弊,敢於直言,千百年來,他被世人尊為「包公」「包青天」,不但為老百姓們所敬仰,更是為後世的官員做出了榜樣。可是,沒有人會想到,這位被所有人敬仰的忠臣,遺骨卻在幾百年的時間裡悽然流浪著。從宋朝時期到現在,究竟發生了什麼事呢?這還得從北宋仁宗皇帝嘉祐七年(即1062年)說起。

包拯出殯,21口棺材同時從7個城門抬出

這一年五月的一天,已經官拜樞密副使的包拯正在樞密院工作時,突然感覺身體不適,如果是十幾年前的他,必定是輕傷不下火線,撐著也要把工作完成好,但此時他已經64歲高齡,心有餘力不足,本以為可能是有些中暑,回家休息一下就好,沒想到病症卻越來越厲害。

仁宗皇帝聽說包拯的病情很嚴重,立刻派出了最好的御醫,開了最好的藥煎好後給他喝。然而僅僅過了12天,一代名官就撒手人寰了。

包拯去世的消息一出,舉國上下,無一不痛哭流涕,朝堂上的大臣們更是驚愕惋惜,宋仁宗當即下旨全國哀悼,並親自移駕到包拯家去弔唁。當他在悲傷之中看到包府內,靈堂簡陋,家徒四壁,更加感嘆包拯一生清廉,是非常難得的一個好官。

與此同時,百姓們也紛紛自發到包府祭奠,一時間,好幾條街道都被圍得水泄不通,於是朝廷特意將靈堂轉設在大相國寺附近,為的就是讓世人來看他最後一眼。同時,朝廷加封包拯為東海郡開國侯,並追贈他為禮部尚書。因其清正廉潔,為人正直,孝順父母,嚴肅認真,故追諡號「孝肅」。

據史料記載,包拯的葬禮當天,整個廬州的百姓都來給他送行。包拯的女婿,也就是文彥博之子文效以朝廷特使的身份,護送著包拯的靈柩,同時朝廷還任命文效為合肥保信軍節度推官,以便就近照顧包拯的家人。

文效總共安排了二十一口棺材,從合肥七座城門同時被抬出來。那為什麼要多準備二十口假棺材呢?其實這跟曹操的疑冢差不多,就是為了防止仇家盜墓燒屍什麼的,包拯一生光明磊落,得罪了不少權貴,不知道有多少貪官污吏對他恨之入骨。之所以弄這麼多棺材,就是為了防止那些「仇家」去打擾已經死去的包拯。

盜墓賊立下規矩:包拯的墓,誰也不能動

有人可能會認為這不免有些鋪張浪費,畢竟多出來的二十口棺材也需要花費很多銀子,事實上,在安葬了真正的棺材之後,剩下的二十口大部分都被送給了當地的百姓。棺材自古以來就有「升官發財」的寓意,所以許多人並不忌諱,相反,大家反而以得到包大人的棺材為榮,全家感念包拯的善心,等家中地位最高的長者去世後,才會拿來用。

當時盜墓的事情時有發生,只要能碰到一個大戶人家或者朝廷命官的墓葬,他們基本都會洗劫一空,毫不留情,但對於包拯的墓,他們就算知道在哪,也沒人去碰,因為包拯出殯時,全城百姓送行的場面所有人都看得清清楚楚,並且他們自己也為之動容。

雖然盜墓賊做的是見不得人的勾當,一般來說官賊不兩立,但包大人是他們從小敬仰的一位清官、好官,如果挖了他的墓,良心上會一輩子不安。而且一旦被人得知他們挖的是包大人的墓,不僅朝廷和百姓們饒不了他們,就連同行也會看不起,畢竟「盜亦有道」的道理他們是懂的,於是當時的盜墓賊們就定下了規矩:包拯的墓,誰也不能動。

到了南宋時期,包拯的墓地遭到了金兵的破壞,其夫人的墓也被掘出。慶元五年(1199年),淮西路、廬州府、合肥縣三地聯合重修包拯墓,並記錄了下來,編成《慶元重修包孝肅公墓記》流傳於後世。

其實,關於包拯的埋葬地點,一直以來有爭議,但有兩種說法是被史學界所公認,一種是河南鞏縣的,一種是合肥的大興集。

對包公墓搶救式發掘,解開千古謎團

1973年春,合肥市文化局的宣傳員吳興漢,偶然間讀到一條新聞,內容稱合肥二號鋼鐵廠將要在合肥市大興集建設一座石灰窯。吳興漢突然想到,宋朝包拯的墓就在大興集,為保護包公的陵墓及裡面的宋朝遺物,他向上級部門提出要對包公墓進行搶救式發掘。

包公的墓地清理工作很快就被批准通過了,由於當時比較專業的考古人員比較稀缺,所以他們不得不從省博物館、文化局和其他部門臨時借調了一些專家,並找來包拯的後人,一同組建了一個臨時的包公墓清理髮掘領導小組。

然而,在發掘過程中,意想不到的困難卻是一個接著一個。

上文提到,包拯葬禮上抬了21口棺材,雖然多出來的20口棺材都送給了百姓,但墓葬確實建了21座,很難分辨真偽,而且,從包公入土到現在,已經過去了一千多年,經過這麼多年的風風雨雨,世上基本上沒人知道包公的真實埋葬地點了。

包公墓其實是一個墓葬群,考古隊伍本來人數就不多,如果所有墓葬全部都發掘,根本不現實。所以,經過一番討論,他們暫時放棄了十多個大墳,從最小的一口開始,邊發掘邊搜集信息,同時也能積累足夠的經驗,然後再慢慢擴大發掘範圍。

所以,第一個挖掘的對象,就是一號墓。這是一個小土坑,外表十分簡單,沒有任何常規墳墓應有的夯土層,從地點和大小判斷,這墓的主人地位應該不高,甚至很卑微。然而,就是這麼一處看似普通的墳地,在發掘的時候,竟然發現了許多令人意想不到的事。

首先,工作人員在裡面發現了一具價值不菲的金絲楠木棺材,在棺材的底部,擺放著六個大鐵環。這具棺木整體上比較完整,只有局部一些地方腐爛了。古代有資格用金絲楠棺木的人,地位一定很高,他到底是誰?為何卻被葬在這麼一個不起眼的地方?這些問題都讓考古隊員們非常費解。

工作人員帶著疑惑,繼續仔細地挖著。沒過多久,兩個殘缺的墓志銘就從墳墓中顯現出來。按照道理來說,一座古墓中就有一具石棺,那麼就該有一塊墓志銘才對,為何在此地會出現兩塊?那麼,這口棺木到底屬於誰?而且,棺木中是一堆凌亂的碎骸骨,這樣的情況,簡直是匪夷所思。工作人員根據目前的狀況,得出的結論是:這裡不可能是墓主的墳地,更像是一處遷葬之地。他們懷疑,很可能是原墓葬被盜後,又有人將骸骨臨時挪到這裡的。

為了確認,工作人員把這些碑文拼在一起。經過仔細辨認上面的銘文,一座上刻著「宋樞密副使贈禮部尚書孝肅包公墓銘」,另外一座上面刻著「宋故永康郡​婦人​董氏墓志銘」。

大家恍然大悟,這正是包公和他夫人的墓志銘!

於是專家們推斷,這堆骸骨的主人應該是包公或者包夫人董氏,​亦或者兩者都有。隨後,工作人員取出34塊遺體運到北京做鑑定。鑑定的結論是,所有的骸骨都是男的,且年齡是40歲往上,這與包公去世時64歲的年紀是吻合的。

包公遺骨被轉移,到底是何人為?

是什麼人將包公的遺骸和他的墓志銘弄碎的?是被何人轉移到這麼一個不起眼的地方?而那座千百年來一直被認為是包拯的墓葬裡面又有一些什麼秘密呢?

短時間想要解開這些謎題基本是不可能的,有人提議,包氏後人手中可能保存有家族流傳下來的《包氏宗語》,或許從裡面能找到一些有用的線索。

根據史料中所記載,包拯在世時,備受宋仁宗倚重。包拯去世後,仁宗皇帝為了追念包公生前的功勳,不僅為包公的兒子賜官,而且還特封包公的後人為「恩生」,負責管理包公祠。「恩生」一般由長房的嫡長子繼承,當時已知的最後一代「恩生」是包拯第三十五世孫包先海。包先海無子,僅有一個女兒,於是他早年把一個親戚家的兒子過繼了過來,欲將「恩生」繼續往下傳,而包氏家族所有流傳下來的資料,包先海則是傳給了自己的女兒,不過這些資料基本在上世紀60年代被燒毀了。

幾經周折,發掘小組的一名成員在距離合肥很遠的包家窪找到了一本1918年繪製的《包氏宗譜》,裡面所記載的包公的埋葬地也是主墳的位置,根本沒提到遷葬一事,而且包氏族人也沒人聽老人們說過。所以,包公遺骸是何人何時遷葬,為何遷葬,以及墓碑是何人損毀等問題,很可能即將成為千古之謎。

值得注意的是,這本書上記錄著包公的相貌和體型,他沒有傳說中的那麼黑,反而是一個白面書生,個子也不算太高,一米六多點。相傳,宋仁宗對包拯恩寵有加,最開始在朝堂之上,包公由於個子矮小,常常被一些用心不良的官人故意擠得站不穩,仁宗見狀,特意賞了他一頂帶有很長帽翅的帽子,不論是誰,只要碰到帽翅就是死罪,所以後來就再也沒人敢擠他了。

真正的包公墓被找到,已經遭到毀滅性的破壞

考古工作者們試探性地開始發掘人們所熟知的那座「包拯墓」,然而當墓室門打開後,發現裡面破爛不堪,找不到任何有價值的線索,只看到了董氏墓志銘殘缺的那一角。

正當大家對包公原葬墓究竟在何處的問題感到無解時,經常到發掘現場觀看的一位名叫夏廣宏的老人透露了一條很重要的線索。他說,他家祖上很多先人都是給包公守墓的,小時候曾經聽老人講過,真正的包公墓就在後面那塊油菜地里。

老人的這番話無疑讓所有人仿佛又看到了一絲希望,發掘小組馬上到老人所說的油菜地進行探測,果然發現了古墓,而且還是一座足足有24平方米的石砌墓。但墓葬內損毀極其嚴重,連一塊磚都看不到了,由此可見,這並不是一個普通的盜墓賊乾的,反而像是一個跟包拯有血海深仇的人幹的,目的就是要蓄意報復,將包拯挫骨揚灰。

發掘小組從地宮中清理出的唯一文物,是一組十二辰俑中的其中的1個,俑頭戴平頂冠,雙手作持物狀合於胸前,整體高35厘米。

在中國古代,隨葬等級往往都很森嚴,​像​十二辰俑這種規格的隨葬品,在宋朝時,只有二品以上的官員死後才能「享受」到。

墓中還發現了一個磚台,專家說墓葬中這種磚台一般是用來放墓志銘的,經過比對,與之前發現的包拯的那塊墓志銘大小正好吻合。

由此,專家們斷定,這裡應該就是包公的墳墓了。結合大量的史料,基本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包公墓被仇家毀掉之後,又遇上了宋金間的連年戰亂,包公後人在逃難之前倉促遷葬了包公的遺骨。雖然時間上很倉促,但是墳墓的位置卻是經過精心挑選的!這座墓離主墓群很遠,前面還有一座疑冢,很難被人發現。包公的遺骸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經歷了九百年風霜,相對完好地保存了下來。

包公的遺骨在13年後又遭遇了第二次劫難

發掘工作隨著包公原葬墓整理結束而順利收工,發掘小組的工作人員將包公和其家人的遺骨轉交給了包氏的後人,希望由他們進行妥善安葬。

同年8月,包氏後人將包公及其家人的遺骨重新裝斂在11口小棺材中,決定運回包公的故里大包村。​誰知到​了大包村,當地的公社書記完全不近人情,以「不許搞封建」為由,拒絕讓包公和其家人的遺骨下葬,並且放出了狠話,誰要敢下葬,他會立馬找人進行銷毀。包氏後人無可奈何,只能含著眼淚將遺骨又重新運回了合肥,暫時安置在包公的第34代孫包遵元家中。

4個月後,包氏後人聚在一起商量,遺骨一直放在包遵元家中也不是長久之計,於是他們將所有遺骨都合併在一起,裝殮在兩具棺木中,悄悄運回老家,再重新裝殮到11具小棺木中進行了安葬。

1982年,合肥政府要重修包公祠,當年發掘工作組成員程如峰非常激動,於是他經過打聽,找到了當年重新安葬包公的包氏後人包先正,包先正將具體的安葬位置告訴給了程如峰。

1986年,新的包公祠建成,就在原包公墓的旁邊不遠處,接下來的任務就是要把包公的遺骨接回到這裡。由於包先正已經於1984年去世,於是程如峰找到包先正的兒子包訓祥,一起來到4年前包先正所指的地方,當他們一起來到13年前埋葬的地方,土層挖開後,發現11具小棺木竟然變成了11個陶罐,數量和位置都與當時的棺木一致,但所有的陶罐內都是空的。

程如峰見此狀,馬上轉身詢問包訓祥,然而包訓祥說,他對此也一無所知。他說父親包先正一生為人正直,敢作敢當,在包氏家族中有很高的威望,因此當年大家十分放心地把悄悄安葬先人遺骨的大事交給他一個人處理,他後來也從沒有跟任何人再提到過這件事。

或許有這麼一種可能:包氏後人知道包公遺骨的真正安葬地,但他們不想讓人再去打擾祖先的亡靈,作為包氏的後人,他們完全有權利這麼做,其他人無權干涉。

不過,當年送到北京檢測的34塊遺骨,一直由吳興漢保管著,也許這是包公在這個世界上僅存的一點痕跡了,但願那些不知所蹤的包公遺骨已經安息了。

一生為民請命、剛正不阿的「包青天」去世後卻有如此遭遇,令人唏噓。

(歡迎關注@小辮兒說歷史)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