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灣的回憶

九派觀天下 發佈 2022-04-10T14:11:58.593392+00:00

□ 樂春娣前幾天回故鄉共同村,又去看望了久違的石門水庫。站在大壩上看,那藍錦緞似的水面,起伏著一層微微的漣漪,當夕陽西下,陽光一點一點地揉進水波,整個湖面便金光閃閃。

□ 樂春娣

前幾天回故鄉共同村,又去看望了久違的石門水庫。

站在大壩上看,那藍錦緞似的水面,起伏著一層微微的漣漪,當夕陽西下,陽光一點一點地揉進水波,整個湖面便金光閃閃。

水面上瀰漫著輕紗般的霧氣,周邊翠綠的山坡,粉紅、大紅或紫紅的映山紅漫山遍野,這裡雖不能與古代詩人筆下的美景相比擬,但到底是百花爭艷,讓人流連忘返。

站到風景如畫的水庫邊,像是置身於神奇美妙的仙境,我不敢相信,這就是我曾經獻出過三年汗水的石門水庫?

那是在半個多世紀前的1966年,當時鎮海縣響應上級號召,準備在石門建造一座水庫。石門地處共同與楊岙兩個大隊之間,如果能建成這個水庫,一來可以灌溉兩個大隊的大部分農田,二來可以解決兩個大隊的照明用電,是極大的好事。社員們沸騰起來,很快,共同、楊岙兩個大隊聯合成立了工程指揮部,由樂可智、陳兆青二人負責,大家齊心協力,一起商量著怎樣才能建好這個水庫。

這個地方山溝深,蓄水條件好,但是因為山口狹小,建造水壩的難度非常大。當時,縣裡派來的水利工程技術人員察看地形後說,這個地方,因為蓄水後水位高,水壓大,如果用泥土建大壩,只要一蓄水,大壩就會被衝垮。所以只能用水泥石塊來砌成大壩。

那個時候物資極其緊張,無論水泥、沙子和石塊,都很稀缺。當時決定石塊自力更生,由鄉親們從山上打出來,沙子去新路水庫的溪邊篩。縣裡想方設法,除了把分配到本縣的水泥等物資儘量調撥給造水庫用,再另外努力向上級爭取。就這樣,水庫如期開工了!兩個大隊的社員團結在一起,篩沙泥的篩沙泥,打石塊的打石塊,搞運輸的搞運輸,施工隊就專門施工。

土生土長的山區農民學打鋼釺了。從來沒掄過鐵錘的人,開始時膽戰心驚,每一榔頭下去都怕會打到把釺人的腿。經過一段時間學習,榔頭甩得越來越有力,工效越來越高。那鋼釺從短到長,一根一根地換,一直換到長二米多時,一個炮眼才算完工。在炮眼裡面裝滿炸藥,也裝進了自己的期待。一炮下來,石塊炸得大大小小,很不均勻。石匠要把每塊石頭都用錘子鑿得方方正正,大小基本統一。另一邊,專門有鐵匠開了爐子,打造鑿子、鋼釺。

溪坑邊,搭起了一個個篩沙的架子,那是另一個戰場。技術員對沙泥的純度要求極高,一堆堆的沙泥篩了又篩、洗了又洗,一定要把泥漿及草皮都清理乾淨。技術員說,哪怕有一片草根樹皮、一點泥漿雜物,都會是以後漏水的隱患。

建水庫要用的水泥,放在新路水庫底下的配電房,我們要把水泥一包包背到水庫大壩上面。這近十層樓高的大壩,該有多少台階?一百斤重的水泥包,就是這樣一步步往上背!那時我與另一個女孩子兩個人合扛一包水泥,用俗話說,就好像癩蛤蟆背蚯蚓,你推來我扯去,真的好辛苦。當時從共同村出來,只有一條由卵石嵌鋪而成的崎嶇不平的石蛋路,機械車根本開不進來,手拉車是當時最高端的運輸工具。在這種路面,手拉車一次拉三包水泥已經非常吃力了。三包水泥從背上垻頂到拉至石門,再好的勞動力,也得汗流浹背,何況我們兩個女孩。

正式建水庫大壩了!先挖掉垻底下的泥土,一直挖到見岩石,再用水沖洗到岩石上不見一點泥漿,這才用方正的石塊砌成十米寬的大壩,凸形的大壩不斷上升著高度,像在建造一幢摩天大樓。就這樣,不知磨破多少老繭,不知穿破多少草鞋,大壩上的石頭一塊塊、一層層增加,前後歷經三年時間,石門水庫終於建成了,據說這是我們家鄉唯一的一座用石塊砌成大壩的水庫。從此後,共同和楊岙的土地旱澇保收,共同和楊岙的社員也如願以償地用上了自家水電站發的照明電!

擁有兩個山谷的石門水庫,水面是彎月形的,因此,不知從什麼時候起,人們送給它一個美稱——月亮灣。年年歲歲,每當我站在這弧形的石砌大壩上,總在心裡問著:有著無限詩情畫意的月亮灣啊,你還記得當初我們這一群建造者嗎?

【來源:北侖新區時刊】

聲明: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繫,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郵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