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情感教育紀錄片《鏡子》,為什麼父母對孩子的愛變成了傷害?

觀天蛙 發佈 2022-04-11T14:37:39.636906+00:00

4月19日晚,央視紀錄片《鏡子》首播,這部紀錄片讓問題少年說出心聲:父母更需要改造。紀錄片只有3集,一共90分鐘,央視社會與法頻道花了10年策劃、兩年攝製。

4月19日晚,央視紀錄片《鏡子》首播,這部紀錄片讓問題少年說出心聲:父母更需要改造。

這是一個關於心靈回家的故事。

紀錄片只有3集,一共90分鐘,央視社會與法頻道花了10年策劃、兩年攝製。內容很簡單:三個家庭因孩子輟學而陷入困境,父母們無奈將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學校接受「改造」,卻意外地讓自己接受了一次觸及靈魂的啟蒙教育。

父母對孩子滿滿的愛有時卻造成了滿滿的傷害,這究竟是為什麼?「問題孩子」的背後,往往有一個問題家庭教育模式的存在。

影片以代際情感問題為切入點,通過客觀冷靜地真實紀錄,呈現三個家庭的社會學樣本,以情感教育缺失這一新視角,重新審視當今時代中國家庭面臨的親子關係、親密關係等情感問題。

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鏡子,而家庭更是社會的一面鏡子。紀錄片在充分呈現社會生態複雜性的基礎上,給觀眾提供了充分的思考空間,讓心靈回家!讓愛不再變成傷害。


「你們抓著我是控制不了我的,因為我也控制不了我自己」

  「你這麼弄,我就死給你們看」

 

  你一定無法想像,這些「狠話」出自幾個花季少年之口,而且是當著父母的面。

  為什麼父母對孩子的愛變成了傷害?

  4月19日晚,央視紀錄片《鏡子》首播,給了中國家庭教育當頭一棒。

 

  之所以取名「鏡子」,是因為「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鏡子,而家庭更是社會的一面鏡子」,總導演、央視《天網》欄目製片人盧釗凱說。

  紀錄片只有三集,一共90分鐘,央視社會與法頻道花了10年策劃、兩年攝製。

  內容很簡單,三個家庭因孩子輟學而陷入困境,父母們無奈將孩子送入武漢一所教育機構接受「改造」。

 

  但故事反映的問題卻不簡單。每個「問題孩子」的背後一定有個「問題家庭」,父母也意外接受了一次啟蒙教育。

  紀錄片第一集主要講述培訓結構受父母委託「接孩子」的過程。機構負責人江普很無奈地說:風險太大了。

 

  家住武漢的家明(均為化名),15歲,是個網癮少年,不願上學,黑白顛倒。

  看得出,家明父親對孩子的期望很高,孩子卻一心想要「自由」。

 

  江普一行人來接家明時,他情緒激動,嚷嚷著不願受「控制」。

 

  聽著孩子的嘶吼,父母只能在門外抹淚。

 

  好不容易被送到營地,家明卻很叛逆,不願鋪床,甚至與教官扭打在一起……

  17歲的高三學生張釗,因談戀愛已經輟學4個月,還不讓父母在家裡住。

 

  見到教育機構的人,張釗的反應也很激烈,直接往門上撞。

  被制止後,他對著父母破口大罵,以為要送他去找楊永信……

  和家明、張釗不同,14歲的澤清,一直表現得很平靜,一副少年老成的模樣。

  聽說有中央台的跟拍,他才接受這個教育機構。

  竟然是因為有「存在感」。

 

  澤清沉迷於網上下棋,面對母親的關心,他卻說她「賤」,甚至動手。

 

  然而,這些並沒有得到父親的及時制止。

 

  和母親的說法相反,澤清一直覺得自己存在感為0,這段自述也許能解釋他為什麼會對母親拳腳相向。

 

  澤清就像他畫裡的小人,想表達卻沒有出口,只能靠文字宣洩。

  14歲就滿腦子「恥辱」、「黑社會」、「隱忍」……

 

  他認為,需要上課的是家長。

 

  可父親卻認為,自己在這個家裡是最不需要改變的。

 

  「孩子都是好孩子,就看家長是不是好家長」,俞敏洪看完紀錄片後說。

  雖然不能把所有的鍋都甩給父母,但父母的確是影響孩子最深的人,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

  與其說是探討家長如何教育孩子,不如說這部紀錄片教會了雙方如何去和解。

  就像孩子嗎在培訓結束時,為父母朗誦的詩:「我是一面鏡子,我將用行動把家人從夢中喚醒」。

 

(視頻及文字均整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