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非,歐美貨幣戰爭開闢的新戰場?

閒蛋黃 發佈 2022-04-11T17:13:01.693605+00:00

西非貨幣一體化,是西共體國家基於泛非主義理念和繁榮域內經貿、消彌殖民主義遺禍等迫切需求而提出的。固然有西非國家經濟發展水平滯後、經濟融合度不高等阻礙,更為關鍵的是,西非統一貨幣的推出及其匯率兌換制度,以及歐美國家的影響力之爭和國際貨幣領導權之爭。

西非國家經濟共同體(ECOWAS)15國峰會上決定,在2027年啟動單一貨幣,新貨幣被命名為埃科「ECO」。西非貨幣一體化,是西共體國家基於泛非主義理念和繁榮域內經貿、消彌殖民主義遺禍等迫切需求而提出的。自1983年提出至今已近40年,始終未能現實。固然有西非國家經濟發展水平滯後、經濟融合度不高等阻礙,更為關鍵的是,西非統一貨幣的推出及其匯率兌換制度,以及歐美國家的影響力之爭和國際貨幣領導權之爭。

為了非洲,第一次世界大戰

16世紀,由於西班牙殖民者在中南美洲一帶的壟斷,以及法國宗教戰爭中失利所造成的內亂,法蘭西人認識到自己向海外擴張殖民地的重要性。1624年,在西非的塞內加爾沿海,法國建立起非洲的第一個貿易站。

由於開發較晚、基礎建設落後、氣候差異等原因,非洲的貿易往來和殖民擴張並不受到法國殖民者的重視,法國在非洲的活動更多是獲取廉價的黑奴勞動力,貿易和殖民的重心依然放在亞洲和美洲。隨著18世紀中期丟掉加拿大,及19世紀初拿破崙戰爭的失敗,法國失去美洲和亞洲的大部分殖民地,元氣大傷才想起了非洲大陸。

與殖民地爭奪戰的老冤家英國相比,法國在非洲的優勢是距離近,只隔著地中海。1830年,法國以外交衝突為由,派兵入侵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阿爾及利亞海岸。普法戰爭後的一段時期,法國的殖民帝國史無前例的擴大。在北非,以阿爾及利亞為起點,法國人在其周邊的突尼西亞、利比亞等國劃分勢力範圍,並將摩洛哥變為自己的附屬國。

1895年,瘋狂的法國人還計劃從非洲西部的塞內加爾橫向殖民到東部的索馬利亞,簡稱「2S計劃」,準備橫切整個非洲大陸,將非洲牢牢控制在自己手心。鼎盛時期,法國控制著1050萬平方公里的非洲土地,約占全非洲總面積的三分之一。

1880年,隨著西方列強在拉美、亞洲的勢力範圍基本確定,他們將目光一致投向了廣闊的非洲。在葡萄牙的倡導下,德國首相俾斯麥於1884年邀請了奧匈帝國、比利時、丹麥、俄羅斯、法國、荷蘭、葡萄牙、瑞典與挪威(當時兩國為共主邦聯)、西班牙、義大利、英國、美國與奧斯曼帝國十五國代表參加柏林會議,以協議形式對非洲進行的瓜分。僅僅數年之內,名義上,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領土全被瓜分:在1902年,非洲已有九成以上的領土都被歐洲國家控制。

在瓜分非洲的過程中,列強的矛盾越來越多。尤其是英法兩個老牌殖民帝國和新興的德國之間,充滿了矛盾。1881年,法國進攻突尼西亞,這個義大利希望得到的殖民地。為了得到支援,義大利加入德意志帝國和奧匈帝國的同盟,結為三國同盟。為應對德國在非洲既得利益的挑戰,英法兩國結成聯盟,而隨著俄國的加入,三國協約組建完成。雖然一次世界大戰的主戰場在歐洲,但矛盾卻是因歐洲列強在瓜分非洲中「分贓不均」引起的。

非洲兄弟,幫忙解放巴黎

截至1922年,幾內亞、布吉納法索、貝寧、象牙海岸、馬里、突尼西亞、摩洛哥、茅利塔尼亞、尼日、多哥等國家相繼淪為法國的殖民地。法國對非洲的「法式同化」政策是空前的:

將法國本土的行省制度搬到了非洲殖民地,在各個殖民地,法國政府都會派遣一名地區總督進行管理;在殖民地政府公職人員的任命上,任命法國人去進行管理;在教育方面,建立一整套以法語為教學媒介的、完備的公立教育體系,選派優秀學生到法國學習;對一些為政府做出突出貢獻或服兵役的人員,賜予他們法國公民權,並提供進入共和國立法機關工作的選舉機會。

與南非、北美等英屬殖民地不同,法國資本家並沒有開辦多少種植園,他們通過低價採購、高額賦稅、不合理的關稅制度瘋狂榨取當地的耕種者,甚至在赤道非洲,法國人剝奪了當地人的所有土地,利用租讓公司把殖民地的所有人口變成了奴隸勞工。法國政府還鼓勵本國民眾移民到非洲,無償或低價提供給他們土地,以提高法國人在非洲當地的比例。

非洲殖民地對於法國的意義非常重要,法國本土只有55萬平方公里,法屬非洲的總面積要達到500多萬平方公里。雖然大部分是撒哈拉沙漠,但仍有相當可觀的土地和資源。非洲殖民地給法國提供了21%的進口額和27%的出口額,非洲殖民地與法國的經濟深度捆綁。

1939年,納粹德國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法國人在本土慘敗,分裂成投降德國的「維希法國」和流亡海外的「戰鬥法國」。1940年6月,法國國防部長戴高樂將軍在英國宣布「自由法國」政權正式成立,並透過英國廣播公司發布了著名的《告法國人民書》。

戴高樂將自己的「自由法國」總部遷往阿爾及利亞首都阿爾及爾,計劃在非洲組建起自己的軍隊。查德、喀麥隆、剛果等國家先後宣布脫離「維希政府」的統治,表達對「自由法國」政權的支持。1943年底,北非的法屬殖民地全部歸屬於戴高樂將軍的「自由法國」政權。非洲人不僅幫法國人還清了欠英國人的全部貸款,還供養了40萬法國軍隊(其中30萬是非洲黑人士兵),最終光復了巴黎。

法式民主,非洲法郎

在納粹德國的統治下,兩百萬法國房屋或被夷平或被嚴重損害到無法居住,六百萬法國市民無家可歸,超過兩千億法郎的工業品被德軍掠奪一空,四分之三的工業原料被搜刮殆盡,四成的農產品被德軍掠取,維希政府還要向德軍支付六千多億法郎的占領費,戰爭結束時,法國欠下美國等國家一萬八千億法郎的債務。

虛弱的法國無力維持在非洲的強大軍團,也無力恢復昔日對非的高壓殖民統治。法國政府對非洲的殖民政策轉變為成本更低的新一輪殖民主義——政治上鬆綁、經濟上控制。

法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貨幣之一,誕生於1360年,1795年成為法國的官方貨幣(1法郎相當於0.29克黃金或4.5克白銀)。在殖民初期,法郎是法屬非洲殖民地的主要貨幣。隨著殖民地經濟規模的擴大,從1853年開始,法國人在殖民地開設銀行發行法郎,完全等同於法國本土法郎,用於滿足殖民地內部流通和結算的需要。1903年,法國在非洲其殖民地地區發行了法屬西非法郎。不僅能在當地的法國商人和移民之間流通,還取代了當地原有的各種貨幣,整個法屬非洲殖民地變成非洲的法郎區。

1945年12月26日,法國政府宣告發行法屬非洲殖民地法郎,非洲法郎正式誕生(CFA)。各個法屬殖民地被迫加入,在法國財政部設立「業務帳戶」,把本地辛辛苦苦掙得的外匯全部存入該帳戶。截至1949年,法國人通過金融手段,控制了非洲殖民地80%的出口額和75%的進口額;到了1960年,法國通過控制的非洲農礦業,每年賺取超過800億法郎的財富。

隨著越南和阿爾及利亞兩個殖民地獨立,法國放棄了所有的殖民地,在1960年允許法屬西非和法屬赤道非洲,在原有的殖民地行政劃分基礎上成立了十多個國家。這些國家的獨立是在法國主導下完成,國家公職人員也大多在法國留過學或接受過法式教育。法國在非洲保留了大量的軍事基地,並向各國政府安插顧問,指導他們國家運行,或者不惜訴諸武力控制。二戰後的法軍比任何一支強國軍隊更像殖民軍,法國因而被稱為「非洲憲兵」。

在法國的安排主導下,原法屬西非的8個國家(包括貝寧、布吉納法索、象牙海岸、幾內亞比索、馬里、尼日、塞內加爾和多哥)在1962年成立了經濟貨幣聯盟,有一個共同的央行,其發行的貨幣被稱為「非洲金融共同體法郎」,簡稱為「西非法郎」。原法屬赤道非洲6個國家(麥隆、中非、剛果[布]、加彭、赤道幾內亞和查德)也在1972年成立了類似的聯盟,發行的貨幣被稱為「中非法郎」。

貨幣和匯率政策均由法國決定,連西非國家中央銀行、中非國家銀行行長都無權調整非洲法郎的幣值,而是由法國派駐在這兩家銀行的代表決定。兩個央行的大部分股份都在法國財政部手中,董事也全部是法國人。一開始1.7個法國法郎可換1個非洲法郎,到1960年跌至2個法國法郎才能換1個非洲法郎。西非法郎和中非法郎可以等價互換,是非洲法郎的兩個分支。不過只能在各自區域內流通,不能跨區使用(2002年法國廢除法郎改用歐元,每6.56法國法郎兌換1歐元。非洲法郎以656:1的比價與歐元掛鈎)。

用西非法郎和中非法郎,很多人認為的好處是,在戰亂四起、政變頻繁、社會危機此起彼伏的非洲,能夠擁有和法郎固定匯率的貨幣(歐元誕生、法國法郎被廢除時,非洲法郎轉而和歐元以固定比例掛鈎);壞處是,非洲法郎制度是前宗主國繼續從非洲吸血的工具。非洲法郎理論上等同於法國法郎,但它們從來不算是國際的儲備貨幣:

一、法國政府對非洲法郎管理嚴格,每年發行多少非洲法郎,每個國家有多少非洲法郎可以兌換成法國法郎,又可以得到多少貸款,法國政府都有相應的計劃,並通過法國財政部來實施。

二、各非洲國家賺取的美元等外匯,大部分都要存入西非和中非兩個共同央行,須經過法國政府同意才能使用。就這樣,法國政府主導著這些國家的經濟運行和發展方向。

三、由於和法郎、歐元息息相關,每次法國經濟下滑,非洲法郎區國家都要莫名其妙遭殃。比如上世紀70年代,法國經濟頻繁波動,由於法郎的拉跨,非洲法郎區國家的經濟被直接拖累。

隨著合作的深入,西非各國從單純的貨幣同盟發展成西非經濟與貨幣聯盟。2000年,西非各國以西非法郎為紐帶,組成了經濟共同體,逐步消除聯盟內部的貿易壁壘、統一關稅、實現經濟上的共進退。中非國家的合作比西非更為深入,1994年,中非經濟與貨幣聯盟共同體成立,除了貨幣聯盟與經濟聯盟以外,還設立了共同體議會與共同體法院。

由於政治實體和聯盟優勢,西非、中非國家聯盟挺起腰杆和法國談判。法國人不得不作出讓步,非洲法郎的央行總部從巴黎改到非洲當地;聯盟的成員國不必把全部外匯盡數交給法國,改為上交65%的外匯所得;西非央行的董事會從原先全是法國人改成非洲董事5人、法國董事2人,中非央行董事會則是法國董事3人、非洲董事9人。

漂亮國美元攪局

非洲國家對外經濟交往,獲取外匯的途徑和數量逐年增長,使用外匯的需求也在提高,而法國對非洲法郎的管理限制了他們的這種需求,不利於經濟發展。西非國家經濟共同體(ECOWAS)發起了貨幣合作計劃(EMCP),決定到1994年在成員國發行單一貨幣。但在2003、2005、2009和2015年先後四次遭遇挫敗,各成員國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是阻礙貨幣一體化的最主要原因。

非洲法郎的多套改革方案,較為保守的是由歐洲央行取代法國政府來管理非洲法郎;最激進的是廢除非洲法郎,發行新貨幣,並逐漸擴展到整個非洲,匯率與世界儲備貨幣美元、歐元、人民幣等綜合掛鈎。

自布雷頓森林體系確立以來,全球貨幣基本都是錨定美元,使美元獲得「世界美元本位」的獨特地位,在國際貨幣體系中獨占鰲頭。美國以其強大的經濟、軍事和科技實力為依託,以美元霸權地位為基礎,通過收取鑄幣稅、輸出美元資本、轉嫁經濟危機等方式在全球範圍內攫取巨大經濟利益。

自2002年歐元正式在12個歐洲國家流通以來,美歐在經濟總量方面競爭激烈。歐元誕生之初表現出強勁的發展勢頭,對美元的貨幣霸主地位形成有力挑戰,但在同美元的多維度博弈中,歐元逐漸敗下陣來,甚至同美元的差距不僅未能縮小,反而日漸擴大。「貨幣尋錨」熱潮席捲全球,美元貨幣霸主地位遭遇美國國力相對衰退、美元國際信譽下滑、歐元步步緊逼、人民幣崛起以及貨幣數位化等多元挑戰。美國能否保住在西非國家貨幣對美元的現有兌換機制,亦是在捍衛美元的霸主地位一環節。

在2019年阿布賈峰會上,本來已就2020年推出「採用浮動匯率、與歐元脫鉤」的統一貨幣埃科達成共識,卻因象牙海岸和法國力推「仍要與歐元掛鈎的埃科」而遭擱淺。在象牙海岸的帶領下,西非經濟貨幣聯盟成員國表示,支持西非統一新貨幣埃科仍與歐元掛鈎。隨後,奈及利亞(國內有大量的美元投資,連軍火也是問美國購買)便連同獅子山、幾內亞、甘比亞、賴比瑞亞等國予強烈譴責和堅決抵制,指斥統一的新貨幣不應是西非法郎的衍生品。

經過一年多的折衝,西非國家重拾共識,計劃於2027年發行域內統一新貨幣,這一決定讓陷入僵局的西非貨幣一體化之路重現生機。2020年席捲全球的新冠疫情給西非國家經濟、社會帶來沉重打擊,重振經濟、改善民生才是當務之急。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