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紐約地鐵和柏林圍牆塗鴉,他的藝術最深刻也最潮流

一財風尚 發佈 2022-04-14T03:26:47.459885+00:00

儘管美國塗鴉藝術家凱斯·哈林(Keith Haring)早在1990年去世,但他和他的作品依然風靡世界,依然是潮流文化的先鋒代表。人們對哈林的作品並不陌生,因為他的塗鴉符號無處不在。

儘管美國塗鴉藝術家凱斯·哈林(Keith Haring)早在1990年去世,但他和他的作品依然風靡世界,依然是潮流文化的先鋒代表。

人們對哈林的作品並不陌生,因為他的塗鴉符號無處不在。舉著愛心的小人、匍匐爬行的嬰兒、狂吠的狗、三隻眼的笑臉——這些極其簡單的塗鴉,是哈林鮮活而有生命力的標誌。它們出現在T恤、潮鞋、家居、徽章、嬰兒車、撲克牌和貼紙上,也出現在路易威登、薇薇恩·韋斯特伍德等奢侈品牌上。潮牌Supreme、潮玩Bearbrick、Molly也都在近年紛紛發行哈林的聯名設計款。

3月12日,凱斯·哈林迄今最大規模個展「遇見凱斯·哈林 後波普時代潮流藝術展」在北京開幕。策展人孔博川告訴第一財經,這次展覽上的109件(組)真跡作品,曾在法國國立當代美術館、荷蘭國立美術館、英國泰特美術館等美術館展出。所有作品在北京遇見博物館·in Space展出3個月後,將巡展至上海遇見博物館。

縱觀全球,哈林的作品一直是全球展覽的熱門之選。上月,《凱斯·哈林:輻射視覺》剛在美國那不勒斯藝術展上落幕,接著《凱斯·哈林:光輝的遺產》在美國米切納藝術博物館開幕,與此同時,藝術家的聯合展在美國NSU藝術博物館舉行。

在北京舉行的「遇見凱斯·哈林 後波普時代潮流藝術展」上,儘管是工作日的下午,但展覽現場的人群仍是絡繹不絕。

做展覽展陳設計時,孔博川再現了哈林藝術創作的場景,從紐約第十五大道的站台、地鐵車廂、57號俱樂部,到哈林創立的的Pop Shop,都試圖還原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美國,那個街頭塗鴉文化風起雲湧的時代。

街頭塗鴉文化

展覽的開篇就是紐約地鐵。地鐵是紐約最主要的交通工具,也是哈林等塗鴉藝術家的畫布。

上世紀80年代中期,紐約地鐵平均每天接待650萬乘客,對於沒錢的塗鴉藝術家們來說,這裡簡直就是一個天然的畫廊,塗鴉高手們爭著在地鐵上作畫,哪怕曇花一現,哪怕還沒畫完就會被警察逮捕,也享受於自由創作的刺激。

1958年生於美國賓夕法尼亞州東部的哈林,20歲進入紐約視覺藝術學院學習,雖然沒獲得學位,但深受學院大師們的影響,包括美國概念藝術家約瑟夫·科蘇斯和視覺藝術家西蒙娜·福蒂等人。

哈林混跡紐約時,美國塗鴉文化已經發展到鼎盛期,街頭藝術在紐約下東區蓬勃發展。黑人藝術家巴斯奇亞對畫廊之外的創作充滿興趣,這同樣也是哈林的興趣所在——不需要紙張,每次創作都冒著被抓捕的風險,那意味著創作起來必須又快又準確。

本次展覽的紀錄片中,哈林隨著人群走出地鐵車廂,迅速找到一面牆,拿起粉筆就開始在黑色空廣告牌的位置上作畫。他的畫筆極迅速,不需要草圖,看似相同的符號化塗鴉,充滿節奏韻律和美感。他的繪畫總是一個個粗線條的小人,伸出胳膊和腿,像是在跳舞,這也成為他的塗鴉標籤。

哈林曾說,他需要大量的觀眾,地鐵就是最好的載體。「藝術是為所有人服務的,公眾有權利擁有藝術,但大多數藝術家都忽視了公眾。」

在紐約曼哈頓區休斯敦街的一面廢棄牆面上,哈林畫了他的第一幅大型壁畫,面積約70平方米。儘管他的塗鴉里沒有任何文字,但清晰地表達著他所關注的社會問題:冷戰、南非的種族隔離、愛滋病、環境保護、資本主義如何加劇不平等等。

「哈林很擅長將符號轉化為可視化的語言。他的作品出現在地鐵上、街道上,反映出當時非常重要的社會議題,這也是他至今仍被人們喜愛的重要原因。」孔博川說。

在紐約生活兩年後,哈林就在藝術圈出了名。僅1986年,美國媒體關於他的報導就有100多篇。

他受邀去德國,在柏林圍牆上作畫,又在費城、舊金山、安特衛普、柏林、巴黎、墨爾本等地作畫。今天,在義大利比薩、西班牙巴塞隆納、法國巴黎等地,仍然散落著為數不多的哈林街頭塗鴉作品,成為當地的藝術打卡地。

在展覽上,觀眾能看到哈林在創作高峰期的很多傑作,既有他與安迪·沃霍爾創作的「安迪·米老鼠」,也有他在格雷斯·瓊斯身體上塗鴉的過程。在他生命末期的創作中,不僅用一系列作品為愛滋病防治疾呼,同時也關注著兒童心理、動物保護、地球環境、核武器制裁等社會話題。

打破藝術與商業的壁壘

「凱斯·哈林是最早打破藝術商業壁壘的藝術家之一。」孔博川說,哈林的街頭文化流向全球,影響了眾多藝術家和民眾,讓更多普通人和藝術產生關聯。

哈林在世期間就曾經與德國寶馬、瑞典絕對伏特加、美國好彩香菸、瑞士手錶斯沃琪,以及運動品牌阿迪達斯合作。本次北京展也充分呈現了藝術家與這些品牌的商業合作,從海報設計到聯名款設計,無所不包。

對很多藝術機構尤其是博物館來說,哈林是傳統藝術的叛逆者。《時代》雜誌的評論家羅伯特·休斯諷刺他的作品是「無聊」的,認為其作品不值得被認真對待,對藝術精英階層來說,塗鴉顯然不夠高級。

哈林毫無顧忌地擁抱著商業,儘可能地傳遞著他的藝術。他的好友麥當娜經常穿戴著印有哈林塗鴉的衣服,這使他的名聲進一步擴展到時尚圈。

「如果我只在畫廊作畫,這會令我沮喪。」哈林在1986年開設了自己的Pop Shop,這個藝術商店裡售賣著他的藝術衍生品,從帽衫、T恤、帽子、徽章、鑰匙扣貼紙,都印有他的塗鴉。他就像當初在地鐵上塗鴉一樣,敞開商店的大門,人們只要花幾美分就能買到他的藝術品,「Pop Shop讓我的作品更容易獲得。我想吸引更多人,我的藝術品不僅屬於收藏家,也屬於孩子們。」

在今天的藝術拍賣市場上,收藏家願意高價購買他的作品。2016年,蘇富比拍賣行賣出了四幅哈林的油畫,其中包括1989年他知道自己即將死去時繪製的《最後一片雨林》,售價超過400萬英鎊。2019年,一幅85英尺高的壁畫在博納姆拍賣行拍出385萬美元,這是哈林為天主教青年中心的孩子們創作的壁畫。

哈林無疑為藝術開啟了一個全新的商業世界。村上隆、草間彌生、Kaws等一大批當代藝術家受其影響,他們的作品既可以在美術館裡賣出天價,同時潮流周邊也能在藝術品商店裡以親民的價格被大眾收藏。現在,藝術衍生品已經發展為一個巨大的商業市場,不僅是當下文化藝術領域的投資熱地,也是青年藝術家的「營生」良藥。

1987年3月,哈林在意識到自己或許感染了愛滋病時,坦然寫道:「我的日子屈指可數,我要儘可能快地去工作,藝術比我的生命更重要。」他接受《滾石》雜誌專訪談到死亡時說:「死亡不是一種限制,它可能在任何時候發生。如果你按照這種方式生活,死亡就是無關緊要的。我正在做的每件事,都是我最想做的。」

整個1989年,他都在瘋狂工作,一直忙碌到去世前兩個月。

1990年2月16日,哈林死於愛滋病併發症,年僅31歲。雖然他最終輸掉了這場戰鬥,但他對愛滋病防治的宣傳推廣以及對藝術界的貢獻不可磨滅。哈林在去世前成立了自己的基金會,致力於支持和資助愛滋病群體,直到今天,哈林基金會仍在持續完成它的使命,支持了上百個與青年、社區、藝術和LBGT相關的項目。

在他短暫的有生之年,他完成了近50場單人塗鴉表演,在全世界留下了45幅壁畫(至今只剩下10幅)。他去世後,其作品被MOMA、惠特尼美術館等眾多世界主流藝術機構收藏。

「哈林作為藝術潮流先鋒,最重要的意義在於,他的作品不但承載著尖銳的、深刻的社會議題,同時也能以最簡單的符號被大眾所接受。人們不需要懂藝術,就能親近喜歡他的作品。」孔博川說,哈林打破了地下藝術與主流之間的對立關係。直至今天,塗鴉成為時尚圈和設計圈的寵兒,奢侈品牌爭相擁抱塗鴉藝術開發聯名款,這一切的開端,始於塗鴉藝術家哈林。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