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洋興嘆!芬蘭是如何失去北方出海口的?

師說123 發佈 2022-04-15T14:24:26.853098+00:00

臨海國家有很多優勢,可以大力發展對外貿易和文化交流,促進商業和經濟的繁榮,在戰爭時期還可以作為對外求援的生命線,給孤軍奮戰的國家帶來一線生機。

眾所周知,一個國家如果能夠瀕臨海洋,那就偷著樂吧!臨海國家有很多優勢,可以大力發展對外貿易和文化交流,促進商業和經濟的繁榮,在戰爭時期還可以作為對外求援的生命線,給孤軍奮戰的國家帶來一線生機。

既然瀕臨海洋有這麼大的好處,世界上幾乎所有的國家都想成為臨海國家。俄羅斯帝國就是這樣的,自從它在東歐平原雄起之後,就一直想打通朝向世界四大洋的窗戶。俄羅斯持續幾百年的擴張,確實獲取了在波羅的海、黑海、北冰洋和太平洋的出海口,並把一些國家堵成了內陸國或半內陸國。

我們打開歐洲地圖,會發現芬蘭就是這樣的一個國家。芬蘭雖然不是內陸國,但因為波羅的海三面環陸,只有丹麥與瑞典的厄德海峽可以作為出海口,實際上和烏克蘭一樣,也是一個半內陸國

芬蘭北部緯度很高,已經越過了北極圈,其陸地的最北界,已經距離北冰洋不到30公里。站在那裡,可以真切地感受到大海的氣息,甚至可以清晰地聽到北冰洋那雄盪的波聲。

大家可能想不到,二戰以前的芬蘭本來是有機會直接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的。到底是什麼原因讓這個與世無爭的「聖誕老人的故鄉」,與北冰洋出海口失之交臂呢?回顧歷史,竟然有驚人地相似!

01夾縫中求生的國度

芬蘭位於歐洲北部的斯堪地那維亞半島,北歐五國之一,與瑞典、挪威、俄羅斯接壤,南臨芬蘭灣,西瀕波的尼亞灣。國土總面積33.8萬平方公里,海岸線長1100公里,有島嶼約17.9萬個。芬蘭的內陸水域面積占全國面積的10%,湖泊約18.8萬個,有「千湖之國」之稱。芬蘭冬季嚴寒漫長,夏季溫和短暫,全國三分之一的土地在北極圈內。

金髮碧眼的芬蘭人一共有552萬,使用芬蘭語,屬於芬蘭-烏戈爾語族,是北歐五國中唯一一個非日耳曼語族的國家。芬蘭境內最早的居民是原始拉普人,隨後有很多外來居民遷入此地。到了公元8世紀,這裡形成 3大部落聯盟,即西南地區的蘇奧米人、中部地區的哈梅人和東南地區的卡累利阿人。他們之間相互融合,於14世紀發展為統一的芬蘭民族。

從地圖上就可以知道,芬蘭的西部是挪威和瑞典,其祖先就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維京人;東部是戰鬥民族俄羅斯。弱小的芬蘭正好夾在兩強之間,確實很難有萬全之策。

12世紀中葉,尚未統一的芬蘭遭到瑞典人的入侵。1155年,瑞典以在芬蘭傳播基督教為藉口,逐步吞併芬蘭領土。1249年,瑞典十字軍占領了芬蘭,並於13世紀末把勢力擴張到卡累利阿。

這時,在波羅的海的東邊,羅斯人建立的諾夫哥羅德公國也在積極地向西發展勢力。1293年,瑞典和諾夫哥羅德公國平分卡累利阿地區,兩國的邊界成了天主教和東正教的分界線。

隨著歷史進程的風雲變幻,瑞典於1389年加入了丹麥女王瑪格麗特一世組織的卡爾馬聯盟,芬蘭也基本上併入了丹麥王國。到了15世紀末,諾夫哥羅德公國被新崛起的莫斯科大公國所兼併,一個野心勃勃的俄羅斯帝國橫空出世。

1521年,卡爾馬聯盟瓦解,瑞典恢復獨立,並逐步走向強大,很快成為歐洲強權。因為戰爭頻繁,瑞典需要芬蘭提供炮灰,結果弄得芬蘭苦不堪言。芬蘭人忍無可忍,就發動了起義進行反抗,於是遭到瑞典血腥的鎮壓。

俄國為了奪占「通往歐洲的窗戶」,積極向波羅的海方向擴張,俄瑞兩國之間長期的戰爭爆發了。但由於此時的瑞典正處於鼎盛時期,俄國屢遭慘敗,被迫割地求和。通過條約,瑞典的疆域往東擴大了,這條分界線基本上就是今天芬蘭和俄羅斯的國界線。

俄國的擴張具有「牛皮糖」一般的韌勁,它盯上的東西一般不會輕易放棄。特別是經過彼得大帝的改革,俄羅斯帝國日益強大起來,隨著力量的此消彼長,波羅的海的主導權逐漸轉移到俄國手裡。

1709年,查理十二在波爾塔瓦戰役遭到決定性的慘敗,瑞典的霸權被摧毀。其後的歲月,它逐漸變得湮沒無聞。而與瑞典相愛相殺了四百年的芬蘭,也終於走到了另一個歷史的十字路口。

1809年,俄羅斯帝國以保護其首都聖彼得堡的安全為由,對瑞典再度出兵,由此爆發了「芬蘭戰爭」。俄羅斯再度獲勝,取得了大片領土賠償,「芬蘭大公國」被割讓給俄國,從而成為瑞典和俄國之間的緩衝國。俄國沙皇兼任芬蘭大公,一直到1917年的革命為止。

02擁抱北冰洋

到了19世紀末,由於民族主義興起和泛斯拉夫主義的高漲,沙皇亞歷山大三世收回了芬蘭的自主權,對芬蘭人實施「俄羅斯化」,從語言與政治上加以同化,以提升帝國中央的實力。該項政策嚴重破壞了俄芬兩方的關係,芬蘭的知識分子也深切體察到自己文化受到威脅,獨立意識大為增強。

機會終於來了。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俄國在東線死磕強大的德奧聯軍,結果被打得節節敗退。沙皇打腫臉充胖子,絲毫不顧及俄國的民生疾苦,繼續奮馬揚鞭,驅使著各族人民充當炮灰。軍事上的失敗和嚴峻的國內形勢,終於壓垮了俄國這個大駱駝。1917年,伴隨著阿芙樂爾號的隆隆炮聲,舊俄國成為了歷史。

俄國的崩潰讓芬蘭人看到了希望。1917年12月6日,芬蘭參議院正式宣布芬蘭獨立,宣布成為永久中立國。但當時新生的蘇俄希望獨立後的芬蘭應當組成工人政府,並以加盟國的形式重新併入蘇聯。蘇俄說干就干,自芬蘭宣布獨立後僅三周的時間,蘇俄就已組織了新的芬蘭政府。

在蘇俄的干預下,1918年1月27日,芬蘭正式爆發了內戰,亡命於國外的白軍領導人卡爾·古斯塔夫·曼納海姆將軍回國指揮內戰。

在芬蘭內戰激戰正酣之時,蘇俄也面臨著十分兇險的內外環境,隨時都有可能被國內外敵人扼殺在搖籃里。德軍正向東線展開瘋狂進攻,5天推進150英里,占領了波羅的海沿岸,烏克蘭首府基輔也陷落了,蘇維埃政權危在旦夕。

在蘇俄政權存亡危機的關鍵時刻,蘇俄最高領袖列寧認為,必須抓住主要矛盾,儘快與德國和談,結束戰爭。

1918年3月3日,蘇俄與德國簽訂了喪權辱國的《布列斯特條約》蘇俄被迫割讓323萬平方公里領土,其中就包括芬蘭。

德國雖然在東線大獲全勝,但此時的德國已經無福享用這些戰利品,因為它在西線已成強弩之末。1918年11月11日,德國正式宣布投降,蘇俄趁機把剛簽過的條約扔到了垃圾桶里。

芬蘭也因為德國戰敗而脫離了德國的控制,紅白雙方繼續內鬥。這時蘇俄又多了一個強大的敵人——波蘭,雙方於1919年2月爆發戰爭。到了1920年8月,紅軍兵敗華沙,戰場形勢急轉直下。蘇俄為了不多面樹敵,選擇與芬蘭緩和關係,因而在1920年10月14日與芬蘭簽訂《塔爾圖和約》

通過該條約,芬蘭獲得非常有利的結果,南部卡累利阿地峽的邊界緊鄰舊沙俄首都聖彼得堡(後改名為「列寧格勒」)僅32公里,北部與東部邊界也超出了原來的芬蘭大公國時期,與北冰洋相接壤,甚至還重新擁有了北極圈內的不凍港——貝柴摩。

貝柴摩地區位於歐洲北部科拉半島西北,北臨巴倫支海瓦朗厄爾峽灣。這裡雖地處北極圈以北,但由於強大的北大西洋暖流從此經過,這裡的冬天並不像大家想像的那麼寒冷,和俄羅斯的摩爾曼斯克一樣,貝柴摩也屬於優良的不凍港。

貝柴摩在18世紀以前曾屬於是瑞典控制下的芬蘭大公國的領土,大北方戰爭後,貝柴摩地區被俄國吞併。這一次舊土新歸,對歷史上屢遭詰難的芬蘭來說,真是一件可喜可賀的事情。

03東方戰線

貝柴摩重歸芬蘭,使得芬蘭有了直面北冰洋的機會。但隨著蘇俄國內局勢的穩定,蘇聯逐漸建立並重新強大了起來,這就註定了歐洲的地緣政治版圖到了重新塑造的時候。

因為《塔爾圖和約》對蘇聯非常不利,蘇芬邊界僅僅距離列寧格勒郊區25公里,所以戰爭結束後蘇芬關係並沒有因此改善。而芬蘭政府長期以來採取敵視蘇聯的政策,使得蘇聯認為芬蘭為「革命之敵」和「邪惡和反動的法西斯集團」。

為了緩和雙方的緊張關係,1932年,蘇芬兩國簽訂了《蘇芬互不侵犯條約》。條約規定,雙方保證互不侵犯現有邊界,避免任何指向對方的侵略行動。1934年又進一步確定此協定為十年有效。但是,為了與前蘇聯抗衡,西方始終保持其在芬蘭的存在,因此,蘇芬關係又受到大國政治博弈的牽動。

芬蘭與西方各國保持著良好的關係,並接受了它們的軍事援助。1935~1938年,英國向芬蘭提供了價值2.11億芬蘭馬克的武器裝備;德國為芬蘭空軍援建了廣泛的機場網;英、德兩國的軍事教官一直幫助芬蘭培訓軍官;在西方專家的支援下,芬蘭在卡累利阿地峽修建了以曼納海姆的名字命名的堅固防線。與西方的合作促進了芬蘭經濟和社會的快速發展,但也引起了蘇聯的高度警惕。

二戰爆發前夕,蘇聯面對咄咄逼人的的德國,加緊構建臭名昭著的「東方戰線」。1939年8月23日,蘇德秘密簽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該條約劃定了蘇德的勢力範圍,波蘭東部、芬蘭和波羅的海三國被劃為蘇聯的勢力範圍。

1939年9月1日,德國閃擊波蘭。就在波蘭與德軍殊死戰鬥的時候,後背被蘇聯猛然插了一刀。蘇德很快在布列斯特勝利會師,波蘭滅亡。

蘇聯在波蘭的成功讓它沾沾自喜,下一步它對波羅的海三國舉起了大棒。1940年夏天,立陶宛、愛沙尼亞和拉脫維亞三國主動申請加入蘇聯。8月3日,蘇聯政府經過認真艱難的研究,決定接受他們成為蘇聯的加盟共和國。

1939年春,蘇聯主動與芬蘭舉行秘密談判,希望獲得在芬蘭灣的某些島嶼上設防的權利,但遭到芬蘭的拒絕。1939年10月11日,蘇聯又對芬蘭提出了極為苛刻的領土要求,遭到芬蘭的斷然拒絕。

面對軟硬不吃的芬蘭,蘇聯決定文的不行就來武的。蘇聯軍隊炮製了「曼尼拉事件」,宣稱芬蘭軍隊炮擊曼尼拉村造成蘇聯士兵的死亡。然後於11月30日,派遣23個師共45萬軍隊攻入芬蘭邊界,蘇芬戰爭爆發

04冬季戰爭

在人們的印象中,芬蘭與蘇聯的戰爭就像是一場螞蟻與大象的戰爭:芬蘭的國土面積只有33萬多平方公里,而蘇聯有2000多萬平方公里,蘇聯是芬蘭的70倍;芬蘭的人口僅僅440餘萬,而蘇聯的人口將近2億,蘇聯是芬蘭的40倍;芬蘭的常備陸軍只有3.2萬人,而蘇聯的軍隊規模比芬蘭整個國家的人口都多,芬蘭的那點兵力還夠蘇軍塞牙縫的。

但恰恰人們都以為是一邊倒的戰爭,結果卻讓強大的蘇軍蒙受了巨大損失。漫長嚴寒的天氣,厚達1米的積雪,茂密的森林,縱橫的湖泊,堅固的曼納海姆防線,都大大制約了蘇軍重火力的輸出。而擅長滑雪的芬蘭軍隊面對強敵,最大程度的發揮了自己的潛力,給予蘇軍極大地殺傷,創造了很多以劣勝優的光輝戰例。

在蘇芬戰爭中,蘇聯紅軍共投入120萬大軍,損失了約20萬,傷亡合計70萬以上。而芬蘭的傷亡人數僅有2.6萬人,堪稱世界軍事史上的奇蹟。

芬蘭作為受害方和正義的一方,獲得了國際社會的同情,國際聯盟於1939年12月14日將蘇聯除名。但芬蘭作為小國,不僅需要得到國際社會道義上的支持,更希望能得到西方大國實質性的援助。而當時的德國正加緊吞併周圍各國,並不想過早得罪蘇聯,對蘇芬戰爭採取了騎牆觀望態度。英法希望直接派兵參戰,不過瑞典與挪威害怕引火燒身,拒絕英法軍隊過境。

只是由於蘇聯的吃相太難看,後來吸引了很多來自丹麥、挪威、英國等國家的志願者,與芬蘭軍隊並肩戰鬥。但芬蘭畢竟國力太弱,持續幾個月的戰爭已經使芬蘭軍隊已瀕於兵員枯竭、彈盡糧絕。而蘇聯認準的東西,一般情況下不吃到肚子裡它是不會罷休的,在它持續不斷的兵力投送下,芬蘭終於被壓垮了。

在戰線北端,蘇聯紅軍第14集團軍轄2個步兵師在北方艦隊配合下向巴倫支海岸方向進攻,未遇芬蘭抵抗,很快占領了貝柴摩港和雷巴契半島,封鎖了芬蘭通往巴倫支海和挪威的通道。

在南線,蘇軍重裝部隊突破曼納海姆防線,並於3月11日,攻占維堡

1940年3月12日,蘇芬雙方簽訂合約,芬蘭由此喪失了卡累利阿,包括芬蘭第二大城市維堡、芬蘭10%的耕地、五分之一的工業產值和22萬2千居民;芬蘭還割讓了巴倫支海上的雷巴奇半島,芬蘭灣中四個島嶼,部分薩拉區域,並將漢科半島租借給蘇聯作為海軍基地,租借期為30年。

通過這個條約,芬蘭最重要的戰略要地損失殆盡:芬蘭首都赫爾辛基的門戶漢科半島也被蘇聯強「租」;卡累利阿地峽的割讓,使芬蘭的東南防禦縱深倒退了150公里;隨著維堡灣的割讓,蘇聯取得了塞馬運河的出海口,這意味著蘇聯幾乎控制了芬蘭東南部的所有水道和湖泊網絡。

讓人頗感意外的是,蘇軍竟然把占領的貝柴摩地區交還給芬蘭,但蘇聯擁有貝柴摩地區的過境權。貝柴摩作為芬蘭北冰洋的門戶,雖然名義上還屬於芬蘭,但它已經被蘇聯人盯上了。

05痛失所愛

整個蘇芬戰爭以蘇聯的慘勝宣告結束,蘇聯雖然實現了它構建「東方戰線」的夢想,但這場戰爭也讓法西斯德國看到了蘇聯的軟弱,也更堅定了希特勒入侵蘇聯的決心。

1941年6月22日,德國撕毀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出動550萬軍隊向蘇聯發動了閃電戰。短短18天,德軍就向前突進600公里,蘇聯苦心經營的戰略緩衝地帶成了擺設。

而芬蘭也想藉助德國的力量報蘇聯一箭之仇,它不僅想收復在1941年丟失的土地,還想兼併東卡累利阿。

蘇聯在扛過德國的三板斧後,逐漸穩住了陣腳。1943年後,又逆轉了戰場形勢,開始發動反攻。

到了1944年夏天,芬蘭不得不見風使舵,單獨向蘇聯求和,隨後便達成了停火協議。

二戰結束後,蘇聯憑藉戰爭紅利,一躍成為世界上坐二望一的超級大國。這時它突然想起了芬蘭,決定對芬蘭進行清算。

1947年2月10日,蘇聯與芬蘭在巴黎簽訂《巴黎和約》。除確認1940年《芬蘇和約》的一切規定外,另外還割讓瀕臨北冰洋的貝柴摩地區給蘇聯,芬蘭因此徹底失去了北冰洋唯一的出海口。

06結語

芬蘭在歷史上一再失去直面北冰洋的機會,千百年來的屈辱史到底說明了什麼?難道弱小和毗連強鄰就是自己的原罪?間於秦楚的芬蘭痛定思痛,經過嚴肅的思索,最終決定選擇永久中立國作為自己國家的站位。

芬蘭一方面明確拒絕任何國家或集團從芬蘭國土入侵蘇聯,另一方面堅決選擇不加入北約並保持中立。就這樣,小心翼翼的芬蘭在蘇聯巨人的眼皮底下保持了國家主權的獨立,成為俄羅斯所有東歐鄰國中唯一的非蘇系國家和中立國家。

芬蘭也憑藉中立的身份在東西方之間左右逢源,並在繁榮的對外貿易中迅速發展經濟。到了1970年,芬蘭的人均GDP就已經達到日本和英國的水平,並建立起完整的社會福利制度。如今的芬蘭,其富裕程度和鄰國瑞典相當。因為芬蘭國民享有極高標準的生活品質,所以在2018年度的全球幸福指數出爐後,芬蘭排名第一。兩年後,芬蘭再次蟬聯全球最幸福國家

俗話說:失之東隅,收之桑榆。芬蘭雖然失去了貝柴摩這個北冰洋出海口,但收穫了富裕和幸福。而那些領土不斷擴大的國家,它們又失去了什麼?

圖/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文/來源於師說123,敬請大家點讚、收藏、分享和關注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