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塔消亡史:這些飛碟,正從你的生活里消失

蹦迪班長 發佈 2022-04-16T23:15:47.576480+00:00

它們不發一語地盤旋在各個城市、鄉鎮的上空,無差別地出現在工廠、公園、居民區、田野等一切人類近現代文明所覆蓋的地點。

你一定親眼見到過飛碟。


它們不發一語地盤旋在各個城市、鄉鎮的上空,無差別地出現在工廠、公園、居民區、田野等一切人類近現代文明所覆蓋的地點。


它們的與周遭景物融合得是那樣完美,以至於沒什麼人會為它們的存在而感到驚異,或是產生其他什麼能分泌腎上腺素的情感。


因此也有許多人沒有意識到,這些飛碟正在逐漸消失。



直到它們在眼前倏然消失之際,不乏年齡不大的孩子和青少年都還不知道它們的名字——水塔。



那些曾有意留心過水塔存在的人,可能都好奇過它們的用途。我最初認為它們是瞭望台或者是觀火台,因為建得高,方便遠眺四周的狀況。


後來,我又從某本上世紀的傷痛文學小說里了解到,當年傘兵們會利用高聳的水泥塔訓練跳傘,便又覺得它們其實是傘塔。可這當中有個明顯的bug,即它們的高度應該還不夠傘兵們用的。



直到俺爹給俺解答了疑惑:我們用的自來水,就是從那兒來的。


水塔,顧名思義,是用來儲水和配水的一種建築設施。簡單粗淺點地說,水塔可以看做自來水的一個早期代名詞。再換言之,水塔就是人類用水現代化的一位早期代言人。


從外觀上來看,常見的水塔可以依據出水櫃的造型分成兩種。


一種是圓柱殼式的:



一種是倒錐殼式的,就是像飛碟的那種:



無論哪種水塔,都有著傲人的高度——要靠高低差把水輸送給周邊需要用水的建築設施。因此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各地水塔往往都是方圓幾里內最高的建築。


在聊這個選題時,班長回憶說,他家親戚住的屯子裡,矗立在青紗帳(茂盛的莊稼地)中央的水塔就是最高的建築。每次去親戚家,他都會遠遠地就瞧見了水塔,水塔的形象已經融進了他對親戚家的記憶。


在我的老家,一些上了年紀的老人還會把水塔看成一個大型日晷,無需看鐘表,瞧瞧水塔的影子就能猜到大致的時間。


因為高大,水塔還常常成了孩子們的冒險聖地,高高的姿態總是能令孩子浮想聯翩:頂端有巨型怪鳥的巢穴、水塔里關著瘋子······



如果那個膽大的孩子能順著梯子爬到頂,一覽眾山小,那這段經歷足夠在街坊四鄰里吹噓個一年半載。


雖說水塔屬於純粹的實用型建築,多數水塔在建造時並不會在審美上做太多雕琢,但其實用造型和水泥磚石材質,本身就帶著一股令人敬畏的工業美學氣息。


如果加以藻飾,水塔完全可以躍居成一個美輪美奐、別具特色的地標建築。







老一輩人對於水塔往往都抱有一種特殊的感情,不光是因為它們高大、實用或是美觀,還因為它們往往承載著一段段值得追溯的歷史。


水塔身為早期工業社會的一個標誌,首先見證了農業文明到工業文明、封建社會到近現代社會的轉型。


曾經的一段時間裡,水塔的興建時間和數量,代表了所在地區的發展程度。


國內最早擁有水塔的城市,如大連、瀋陽、長春、哈爾濱、武漢、北京、上海、香港等,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是國內最發達、城市化程度最高的地區。





當然,這些地區的發達,和境外勢力的殖民脫不了干係。


正像整個中國的近代化大門,是被洋槍洋炮強行打開的。中國早期的水塔,便大都是外國殖民者或是本國人利用外國技術修建的。


對於這些強行拔地而起的高大建築,我們最先持的是懷疑態度。北京的第一座水廠(東直門水廠)建成後,京城的居民管水管里的自來水叫「洋胰子水」,一來因為自來水出水時有水泡,像肥皂水,二來因為這是洋人技術搞的水。



除了供給生活用水的水塔,還有一類水塔是給蒸汽火車加水用。這種水塔在東北地區曾經相當常見,偽滿洲國時期許多這類水塔拔地而起,來保證滿洲鐵路的正常運行。



此外,有些水塔的作用還不僅限於供水。


現位於武漢漢江區的漢口水塔,建成於1909年,總高41.32米,是武漢市最早的一座高層建築和標誌性建築。直到今天,漢口水塔依然是武漢市的重要地標。


圖源:去哪兒旅行


漢口水塔塔頂有一個消防瞭望台,以前有專人日夜輪流駐守,讓水塔又起到了觀火台的作用。


因為高,漢口水塔在抗戰時期和十年動亂期間還成了重要的宣傳陣地。武漢淪陷前,抗日誌士利用水塔的高度優勢在上面刷寫大幅抗日標語。十年動亂期間,報紙停刊,廣播被集中管控,更及時有效的消息大都來自水塔下的大字報欄。


「我在那裡領略到無數的漫畫、大幅美術字標語和毛筆書法,也曾劇烈感受過那個時代脈搏的跳動。而水塔依然無言地注視著人們時而歡欣時而憤激的一切,它儼然是一位見證城市興廢的歷史老人。」《老水塔,不朽的記憶》一文的作者如此回憶道。


在由黃建新和楊亞洲執導、馮鞏主演的電影《埋伏》中,舊火車站旁的廢棄水塔也被當做了整個故事的支點。



馮鞏飾演的船廠保安和領導配合警方查案,輪流在水塔中定點埋伏主犯,最終成了破案的最大功臣。



上文提到過的北京東直門水塔也承擔過類似的作用。解放北平後,解放軍一度在水塔上設立了警報站,安排人員在此瞭望是否有國民黨飛機來犯。


可以說,每座水塔都有它自己的故事,以及其所在地區的一部分故事。


上周末,我在目前身處的廣州,前去參觀了一座歷史悠久的水塔——越秀山水塔。


越秀山水塔位於廣州越秀公園的越秀山上,離山頂的中山紀念碑不遠。不過和下方聚集了不少人的中山紀念碑不同,越秀山水塔四周可謂是冷冷清清。如若不是通向它的階梯下方有兩塊石板做提示,過路人可能都意識不到它的存在。



上行的樓梯很破舊,甚至直接爛掉了好幾塊,鐵門也是頹廢地幾乎耷拉到地上,像是喝大了。


步入這個破敗的院落,那個青色的氣球形巨大建築,越秀山水塔,終於出現在我們的面前。



「真他媽大。」我和朋友對於水塔的第一直觀印象本能地脫口而出。隨後,感性和理性重新握手,使我得以細品起水塔的美感來。


首先是水塔的顏色。恰到好處的青色塗漆,令金屬材質的水塔竟有了幾分瓷器的既視感。今天不少所謂時尚單品,不也在用類似的配色忽悠人們的余錢嗎。


在時間的侵蝕下,水塔外體多出的漆已經剝落,露出紅褐色的鐵鏽,又為外體蒙上一層厚重的歷史感。


再看造型。氣球形的水塔由許多塊鐵皮焊接而成,焊接處點綴著酷似門釘的凸起。水塔一側的梯子上,焊著放射狀的弓箭形鐵條,像某位太陽神神像的頭飾。



進入水塔內部的門被鎖上了,不過通過旁邊的空洞可以稍微窺見內部的樣貌。



只見水塔內部有兩根焊在一起的粗大水管,上方水櫃裡的水正是通過這裡,流到山下的千家萬戶當中。



水塔前立有一塊石碑,上方的字樣交待了水塔的身世:


立碑時間時民國二十年(1931年),奠基者為時任廣州特別市市長林雲陔。



我從相關資料中了解到,越秀山水塔是廣州第三座水塔,也是最大的一座水塔。修建水塔之前,這塊平台原本是塊炮台,每逢午時,這裡都會放炮報時。「一聞觀音山報時午炮響,馬上收工到茶樓飲茶兼午飯。


1949年10月14日,解放軍即將解放廣州之際,當時已受命於中共地下黨的廣州市警察局保警總隊第三大隊李錚然特別派出保警嚴密保護越秀山水塔,使之免遭破壞。得益於此,越秀山水塔如今仍屹立于越秀山上。



90年代,隨著越秀山水庫的建成,越秀山水塔於1999年正式停用,被作為保護文物保存了下來。


全國各地的其他水塔,也隨著21世紀的進程相繼停止了供水。


水塔淡出歷史舞台的原因主要有兩點。


首先是供水技術的進步。隨著自來水的流行,水塔最先被壓力緩衝罐式的取水設備替代,而到了現在,大家基本上都用上了先進的變頻式恆壓水泵。


再是建築的更新和地價的提高。高如越秀山水塔,最多也只能供水給十層的樓房。可如今興建的鴿子籠,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動輒修到十幾二十層,五十米一百米。要用水塔供水,得建上百米高的水塔,從用地成本和建造成本來考慮都不划算。



就這樣,作為曾經發展進步產物的水塔,隨後淹沒再又一輪發展進步的浪潮中。


然而比起上一輪提供用水便利浪潮,新一輪更新似乎更多了幾分無奈酸澀。扳倒水塔的高昂地價同樣給平民百姓帶來了更難以企及的房價,水塔繁盛時期大量存在的一戶建和低層如今近乎奢侈品,鋼筋鐵骨擰成的逼仄空間,已容不下坐在躺椅上遙望日落的私家庭院。


我想我之所以緬懷水塔,除了緬懷其本身,也在緬懷它象徵的逝去時代。


人們之所以會建造紀念碑,是因為實體的媒介能夠延長記憶的保質期,讓健忘的自己不至於忘卻溯源的方向。


那,水塔何嘗不是一座座現成的紀念碑呢?


如今的時代已經鮮少修建新的水塔了,為了保住留存下的水塔,一些人紛紛付諸於行動。


2019年,丹麥一家設計公司將Taarnby地區的一座水塔的頂部改造為為公共泳池與水療中心,並在塔身主體增建40個學生住房單元。



捷克首都布拉格的一座水塔,則被改成了真正意義上的瞭望台。和當初只能用來俯瞰城市不同,裝有天文望遠鏡的水塔現在有了更廣闊的視野——宇宙。



瀋陽鐵西區1102工廠水塔的改造,屬於國內水塔改造的模範。該區域改建期間,水塔被有意保留了下來,作為原有工業歷史的記憶片段,並期望它能夠在未來成為提供某種公共功能的場所。


在保證老水塔原有外觀完好的基礎上,設計團隊重新設計了內部空間,讓一個個相機狀的發光窗從水塔身上「長了」出來,和斑駁的磚牆形成鮮明的對比,形成一種重工業歷史和現代化發展的差異性交融。


煥發新生的老水塔,外在表現為一個城市景觀中的藝術裝置,內部又提供了一個公共活動空間,在新時代中找到了自己的新功用。





然而,自生自滅的等待潰爛,以及被拆毀,才是絕大多數水塔的命運。


查找資料期間,我在Youtube上意外發現了一系列拆除水塔的視頻合集。在重型機械的拉扯下,一個個曾經昂揚的頭顱轟然墜地,揚起一片悲涼的塵土。它們仿佛沒有起落架的飛碟,一旦落下便意味著消亡。



視頻的評論區里,遍布著觀者的哀嘆——


「有一件事可以肯定,這當中的大多數水塔都建得很不錯。」



「看到這些美麗的建築被拆倒令我很傷心。」


「簡直有毛病。我致力於修復廢棄水塔好多年了。這些水塔被作廢拆毀顯然是為了好玩。


身為一個對未來沒多少信心的悲觀主義者,我似乎可以可以感受到這些言論中的傷感來源:


這個世界,好像並未隨著水塔的倒塌而變得更好。



參考資料:

《老水塔,不朽的記憶》長江日報

《瀋陽當年那些老水塔,你知道幾個?》瀋陽指南

《廣州水塔逐個數》馮沛祖

《中國最早的自來水是怎麼來的?為何會被人稱為「洋胰子水」?》山川文社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