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召忠一語道破?英幾乎掏空國庫造2艘航母,結果養不起成了累贅

元衡防務 發佈 2022-04-17T12:39:37.152975+00:00

於是,對一艘老舊的巡洋艦「競技神」號加以改造,令其可以起降飛機,這就是人類第一艘航母。自1918年正式建成航母以來,英國皇家海軍擁有過16個級別的航空母艦,每級曾有1到10艘航母投入使用,支撐起「日不落帝國」的榮光,並且在一戰和二戰中都有不俗表現。

1912年,英國面對日益崛起的德國海軍,突發奇想,把剛剛形成的空軍力量和皇家海軍相結合。

於是,對一艘老舊的巡洋艦「競技神」號加以改造,令其可以起降飛機,這就是人類第一艘航母。

自1918年正式建成航母以來,英國皇家海軍擁有過16個級別的航空母艦,每級曾有1到10艘航母投入使用,支撐起「日不落帝國」的榮光,並且在一戰和二戰中都有不俗表現。

然而,自二戰後英國便喪失了全球霸權,皇家海軍的航母力量也開始逐漸拉垮。

在冷戰時期,甚至一度沒有航母可以使用。

近年來,英國已經妥妥成為了「五常守門員」,越來越沒有存在感。

陷入困境的英國愈發焦慮,想要通過重塑皇家海軍來表現自己。

於是掏空國庫「打腫臉充胖子」,憑藉其積累的技術硬生生砸出了兩艘航母,和中美並列成為「雙航母以上」國家。

但是,航母是國力的體現,不是國力的來源,英國搞錯了這個邏輯順序。

沒有國力的支撐,英國的雙航母不過就如張召忠所說,是沒有戰鬥力的擺設。

一、皇家海軍曾稱霸世界

曾經的英國海軍,實力強大到稱霸全球長達近四百年之久。

尤其是工業革命以來,英國都一直擁有世界最強大的海軍。

1889年,英國國會通過《海軍防禦法案》,正式採用「兩強標準」。

要求皇家海軍戰艦數量,必須至少與世界上第二和第三大海軍數量總和相等,顯示出英國海軍實力在世界的壓倒性優勢。

直到二十世紀,經歷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及第二次世界大戰,英國國力受到重創,殖民地亦紛紛獨立,導致英國失去了過去的絕對優勢地位。

世界海軍實力形成美國、蘇聯兩強爭霸的格局。

但當時的英國,依然在海外保留了十個軍事基地,是世界第三海軍強國,皇家海軍甚至隱隱壓過排名第二的蘇聯海軍。

在冷戰時期,英國皇家海軍還曾出動航母參與過1982年的馬島戰爭,憑藉海軍實力擊敗阿根廷,上演了英國海軍的最後輝煌。

然而,時至今日,伴隨著英國自身國力的不斷衰退,皇家海軍在全球的排名已跌出前七位,徹底揮別了過去的光榮歲月;

在海外的軍事活動,也必須協同西方盟友,不敢單獨行動。

二、雙航母是大英臉面

過去被稱為「日不落帝國」的英國,20世紀中期以降長年苦於經費不足,導致其擁有光榮歷史的皇家海軍蓬頭垢面。

英國目前有兩艘航母,分別以「現任女王伊莉莎白和威爾斯親王」命名。

然而,就像年邁的女王和衰朽的英國一樣,這兩艘航母,不過是皇家海軍的「末日搭檔」。

伊莉莎白女王號於2017年下水,既是一艘新船,也是一個航空母艦的新級別。

威爾斯親王號同樣是「伊莉莎白級」,於2019年下水。

「伊莉莎白級」雖然嘴上說是一個新的航母級別,但伊莉莎白號和威爾斯親王號,與英國以前的航母,沒有什麼太大的不同。

唯一的亮點,就是兩艘新航母使用了燃氣輪機發動機,而英國以前的航空母艦,是由鍋爐和齒輪渦輪機驅動的,但這算不上什麼重大創新。

在這兩艘航母之前,英國有七年的航母空缺期,上一艘航母,還是1985年服役的皇家方舟號。

2011年,陷入財政危機的英國政府,不得不公布國防緊縮計劃。

對海、陸、空三軍,採取不同程度的裁減,其中一項即為,命令當時服役將近三十年的皇家方舟號航空母艦立即退役,並在2012年將航母,低價售予巴西的二手回收公司。

那時候的英國政府,連飯都吃不上了,也就不再顧及大英的臉面。

直到2017年,皇家海軍都是處在無航母鎮守的困境。

由於長年軍費縮減,當時缺乏陣中主力艦艇的英國海軍,僅能部署一艘護衛艦「蒙特羅斯號」(HMS Montrose)在荷姆茲海峽,保護懸掛英國國旗的商船與油輪。

雖然不久後又派出鄧肯號驅逐艦(HMS Duncan)協助,但兩艘軍艦僅聯手數日,蒙特羅斯號就進船塢進行整修。

歐債危機過後,英國終於在美國和歐盟的援助下吃上飯了。

看到皇家海軍實在太寒磣,就又開始思考起了「高級需求」,聲稱要「不惜代價重塑皇家海軍輝煌」,向外界宣誓要造兩艘航母。

其實,兩艘伊莉莎白級航母的修建計劃,早在1999年就被提出來了,但是一直沒有施行。

公開數據顯示,兩艘航母后來共耗資62億英鎊,可以說是掏空了英國國庫。

實際上,張召忠也早在訪談時表示:「英國不一定能夠養得起航母」。

由於經費不足,英國兩艘新航空母艦皆非當初規劃的核動力引擎。

伊莉莎白級航母排水量達到6萬5000噸,艦身全長約280公尺,最高時速可達46公里,最大巡航距離則為1萬9000公里。

該級別還擁有多款新型雷達系統,裝載有方陣近迫武器系統(Phalanx Close-In Weapon System),艦載機由新購入的美國F-35B(F-35 Lightning II)擔任,另有阿帕奇(Apache AH64)和AW159野貓(Wildcat)等多款直升機,甲板最多能搭載約70架各類機種。

英國首相聲稱期望讓皇家海軍榮光再現,和中美處於同一梯隊。

可是,不管大英再怎麼誇下海口,怎麼用已經萎縮回1990年代的國內生產總值,讓海軍艦隊與今天的中美兩國匹敵呢?

三、沒有實力何來臉面

皇家海軍的雄風只能存在於歷史,難以重現在未來。

在英國實力不濟的情況下,掏空國庫造出的雙航母艦隊也只能淪為擺設。

2021年,伊莉莎白女王號以挑釁姿態,進入極為敏感的克里米亞半島附近海域。

在進入距離克里米亞半島西部菲奧倫特角19千米以內的海域時,俄羅斯派出20餘架飛機和2艘海岸警衛隊艦艇驅趕英國航母。

最終,英國艦隊在被俄羅斯軍隊實彈警告後倉皇撤離。

聯想到當年大英帝國海軍橫行各大洋的歷史,不禁讓人感嘆,隨著英國國力的相對衰落,英國海軍逐漸縮編。

那麼,到底發生了什麼,讓英國皇家海軍如此費拉不堪?

事實本身並不複雜,但是圍繞事實本身展開的細節爭論卻非常有意思。

俄羅斯聲稱為了驅離伊莉莎白號航母,俄軍每十分鐘就發起一次警告,一艘巡邏艦兩次開火警告,一架蘇-24M在伊莉莎白號航母航行方向的海面上投擲了四枚炸彈,並成功驅離了英國軍艦。

如果事實果真如此,則意味著當時局勢一度高度緊張,是自冷戰結束以來俄羅斯第一次針對北約的實彈射擊,但是結果是英國航母被俄軍巡邏艦驅離,簡直離譜。

之後俄新社在報導中,提供了俄羅斯軍方拍攝的視頻,視頻顯示了當時劍拔弩張的緊張狀態,英國航母並沒有抵抗,很快就調轉航向灰溜溜撤離了。

而英方則是另一套說辭,聲稱俄羅斯在散布不實言論,俄羅斯沒有在伊莉莎白號的航線上投擲炸彈。

當時正在訪問新加坡的外交大臣拉布還對記者強調說,伊莉莎白號航母是「自行撤離」的。

同時,英方還聲稱被俄軍驅逐後,軍艦沒有改道,極力掩飾皇家海軍的落荒而逃。

不過,英國官方能夠給出的佐證就顯得單薄了許多。

然而,隨軍艦一同出行的BBC防務記者卻很不給面子,他們的報導中記錄了俄方發來的「如果你不改變航向,我就開火」的充滿火藥味的警告,以及遠處傳來的炮聲。

不過因為這一聲炮響距離太遠,這名記者將之解讀為遠處軍事演習的炮聲,並非對伊莉莎白女王號的開火。

這件事給旁觀者一種這樣的感覺:尋釁滋事的一方主動聲稱對方不敢還手,自己沒有挨打,所以事情不用鬧大;

而被挑釁的一方聲稱自己確實動手了,還把對方打跑了的荒誕感。

更尷尬的是,很快BBC又補了一刀。

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熱心市民給BBC打來電話,聲稱自己在肯特郡公交站後面找到了一堆濕漉漉的檔案。

這些檔案近50頁,據推測,源自國防部一名高級官員的辦公室,其中涉及不少機密信息。

BBC選擇公布了其中機密性不高的部分內容,其中的重點,便與伊莉莎白女王號航母在黑海的摩擦有關。

資料顯示,英國這次行動是有預謀的。

原本航母可以選擇繞路,避開克里米亞領海,但英國選擇了冒險的直線。

沒想到卻是眼高手低,堂堂航母艦隊真就是個擺設,在被俄軍海岸巡邏艦嚇唬後,便落荒而逃。

英國這種逆向剖腹證粉的行為,恰恰說明了英國皇家海軍和英國本身現在所處位置的尷尬。

英國政府自己沒有意識到,如果一個國家本身是虛弱的,越想通過耀武揚威來掩飾自己,就越容易暴露自己是紙老虎。

在黑海危機過後,英國首相詹森為了找回面子,高調登上伊莉莎白女王號航母,為伊莉莎白女王號航母打擊群的全球部署送行,並發表講話,宣稱這次行動「將體現英國的價值觀和軍事能力」。

一天後,航母戰鬥群出發,為期28周的全球部署正式開始。

按照計劃,皇家海軍航母戰鬥群將會一路向東,從大西洋進入地中海,穿過紅海,進入印度洋,再經過馬六甲海峽,通過南海,進入西太平洋。

計劃沿途訪問40個國家或地區的港口,總行程預計共計4.8萬千米。

其中,最引入注意的是,在航程的末期,這一戰鬥群會經過南海,英國為了找存在感,聲稱要駛入中國劃定的領海,逼近南海島礁。

然而吹過牛以後,航母戰鬥群最終還是繞開了中國領海,也沒有逼近南海島礁,大英的航母戰鬥群又向世界展示自己慫了。

到這裡可能會有人問了,威爾斯親王號去哪了?單航母戰鬥群不行,雙航母戰鬥群是不是就行了?

答案是威爾斯親王號由於機械故障正在維修,而且由於缺乏維修經費,工期一拖再拖。

可能再受幾次打擊大英才能明白,時代早就變了,不要再掏空納稅人的錢去造擺設,安心當個二流國家才是日不落帝國在當代的歸宿。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