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塊明朝腰牌,揭開土木堡之戰的又一原因,王振或是背鍋俠

李時針不懂歷史 發佈 2022-04-18T08:07:50.488381+00:00

在歷史上有個特別有意思的現象,每當皇帝干出點什麼沒水平的事兒,在分析原因時,幾乎都是受別人的蠱惑。那麼問題就出現了,皇帝既然那麼聖明,難道就這麼容易被奸臣所蠱惑?很顯然,事實根本就不是這樣,這些所謂的「奸臣」,其實絕大多數都是給皇帝背鍋的。

在歷史上有個特別有意思的現象,每當皇帝干出點什麼沒水平的事兒,在分析原因時,幾乎都是受別人的蠱惑。

那麼問題就出現了,皇帝既然那麼聖明,難道就這麼容易被奸臣所蠱惑?很顯然,事實根本就不是這樣,這些所謂的「奸臣」,其實絕大多數都是給皇帝背鍋的。

就像是殺害岳飛的秦檜,其實也是在按照宋高宗趙構的意思在辦事。不得不說,宋朝在防止武將叛亂這件事上,從來都是放在第一位。懂得自然懂,為了讓趙構不那麼難堪,秦檜也只能是以「莫須有」的罪名處置岳飛。

同樣在明朝洪武年間,當年朱元璋打著小明王的旗號攢下了一支起義軍,等到了要當皇帝坐天下的時候,小明王連「吉祥物」都當不成了。

這件事變得相當棘手,既不能親自干,又不能安排別人干,只能靠臣子來悟,悟出了其中的真諦,然後能夠將皇帝的鍋接過來,完完全全的背在自己的身上,這才是一個「好臣子」。

於是,「好臣子」胡惟庸悟到了其中的真諦,攔住了去接小明王的大虎,一番談話下來,小明王在燕子磯出了船禍,沉入了江底。大虎背上了鍋,而胡惟庸是往上抬鍋的。

胡惟庸除了坑害小明王之外,就連胡惟庸也不放過。可是這些事,都是朱元璋親自授意的,胡惟庸也只是個背鍋俠。

明英宗朱祁鎮也有樣學樣,就連甩鍋的手法,都與前輩們如出一轍。

公元1449年,大明戰神朱祁鎮決定效仿先人,率領五十萬大軍御駕親征,一改大明朝的現狀。

結果,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大明戰神朱祁鎮沒有像朱棣、朱瞻基那樣掃蕩漠北,都沒有走到漠北,就被也先得大軍爆錘,最終在「土木堡」地區,朱祁鎮成為了瓦剌人的戰俘,而王振也犧牲在那「土木堡之變」中。

雖然戰神朱祁鎮被瓦剌活捉了,但是朝廷內的局面,還有孫太后來把持。朱祁鎮闖下了這麼大的禍,自然就要有人為這個事承擔責任。

那既然如此,總要有人為這個事負責任吧。總不能將朱祁鎮拉出來為這事頂包吧,天子又怎麼會錯呢?

天子即便是錯了,那都是聽信了小人的攛掇,蒙蔽了聖上的雙眼,讓事情朝著相反的方向去了。

找了一圈,朱祁鎮的貼身太監王振來背這個鍋,再合適不過了。這當然不是我標新立異來為王振洗白,而是因為土木堡之變的真相,著實是疑點重重。

在俄羅斯西伯利亞地區的米努辛斯克市,曾經在施工時發現了一塊腰牌,又再次將土木堡之變從人們記憶中喚起。

米努辛斯克地區在歷史上曾是匈奴瓦剌等政權的地盤,算得上是核心區域,一般的中原人根本就沒有機會到達那麼深的地區。

那既然如此,這塊來自明朝時期的腰牌,其背後又隱藏了哪些信息?

首先來說,腰牌上刻有「駕牌」兩個字,在左側刻有「出京不用」,右側刻有「調字八百玖拾壹號」。

擁有這個牌牌的人只能自己使用,不能借給別人,一旦被發現,不管是借牌子的還是給牌子的,都需要被治罪。

這個牌子的主人應該是統領禁軍的御馬監所有,拿著這塊腰牌可以出入皇宮,一般的士兵根本沒有這個資格。

而且這樣的人在沒有特殊情況時,也不會離開皇帝那麼遠。縱觀歷史,或許只有跟隨朱祁鎮在土木堡被圍的太監喜寧和少監跛兒干有這個機會。

而王振屬於司禮監,根本就沒有資格帶這個牌子。這兩個傢伙臨陣投敵,才有了將腰牌遺落到米努辛斯克的機會。

根據《明英宗實錄》記載:跛兒干在土木堡之戰中徹底反水,幫助瓦剌來反攻大明軍隊。就這種吃裡扒外的東西,進而引發明軍在面對瓦剌士兵時,亂作一團。

而王振則死於土木堡之變中,他或許不是個能臣,但他卻沒有當大明的叛徒,因此,王振的秉性或許沒有那麼壞。

在失敗當場,是喜寧和跛兒乾的等人的倒戈,才使得幾十萬軍隊自相蹂躪,最終讓也先不費吹灰之力就俘虜了朱祁鎮。

有人說,王振死於土木堡之變,然後替所有人背下了這個黑鍋,那到底是不是他慫恿朱祁鎮從一開始就誤入歧途的呢?

愚以為不然,按照當時大明的情況來看,朱祁鎮是自己有意靠著一場勝利,來激發朝廷大臣的積極性。而且,這也是難得證明自己的機會。

要知道,朱祁鎮幼年即位,職業生涯前期很長的一段時間,他都被太后等人壓制,而等到太皇太后去世之後,他也終於贏來了證明自己的機會了。

朱祁鎮內心迫切地需要一場勝利來證明「虎父無犬子」之說,畢竟他的祖上,都曾在馬背上力挫過瓦剌,朱祁鎮也想躋身於他們的行列。

而且,在當時,朝廷經過一段時間的穩固發展,當年鐵骨錚錚的大明朝廷,竟然開始出現了'「保守投降派」,朱祁鎮為了制止這種風氣才有意去御駕親征。

這也就解釋了,為何文臣都在反對,而朱祁鎮還是一意孤行的前往,難道皇帝真的失去了判斷力,我不這麼認為。

朱祁鎮錯就錯在,自己在戰爭指揮方面缺乏足夠的歷練,細節處理不到位,在後期補給沒到位的情況下,短時間內集結就急匆匆出兵,這也為之後的失敗奠定了基礎。

那王振怕大軍踩踏莊稼,又該如何解釋?臨時改道,成為了王振揮之不掉的污點。但我認為,這很可能是臨時的決定,而王振這樣告訴全軍,或是一個「障眼法」。

首先來說,從蔚州入紫荊關回師這條路線,看起來路程短且順,但對於瓦剌騎兵來說,更利於他們追擊圍堵。

這正好發揮瓦剌騎兵的優勢,於大明軍隊不利。由於朱祁鎮經驗的缺失,才一拍腦袋選了這條看似正確的道路。

他們在前面走,想必也有斥候在追蹤後面的消息,在瓦剌騎兵的速度明顯優於明軍的時候,不得已才改道而行。

選擇了這條從宣府回京的路線,長是長了點,但是雷家站、鷂兒嶺、獨石、馬營、雲州等地的防禦阻礙作用,要明顯優於從蔚州回京的路線。

可是,天不遂人願,他們還是在土木堡遭遇了伏擊,而且深受缺水困擾的大明軍隊,早已軍心渙散。

即便是這時候,幾十萬軍隊依舊有不錯的戰鬥力,但卻沒有想到,喜寧等人臨陣倒戈,加上瓦剌大軍的威懾力,土木堡之戰就這麼稀里糊塗的輸了。

可在輸了這場戰爭之後,朝廷內的一眾大臣,卻將鍋甩給了王振,而王振作為一名死人,也只好無奈地「任其安排」。

就這樣,王振就一直在幫朱祁鎮等人背著這頂黑鍋,一直到了現在還沒有被解除,這著實是一件讓人悲哀的事情。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