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聶政之刺韓傀也,白虹貫日——華夏第一姐姐

論語論的什麼語 發佈 2022-04-18T11:07:26.009124+00:00

圖片來自網絡1.13 有子曰:信近於義,言可復也;恭近於禮,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義通宜,相宜。意思是說,你做出的承諾要和你的能力相符合,這樣才能兌現。楊伯峻先生解釋說:對人態度要恭敬就是有禮節,就不會招致恥辱。

1.13 有子曰:信近於義,言可復也;恭近於禮,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

義通宜,相宜。意思是說,你做出的承諾要和你的能力相符合,這樣才能兌現。

楊伯峻先生解釋說:對人態度要恭敬就是有禮節,就不會招致恥辱。而李零先生有不同的見解:如果過分恭敬就是肉麻,難免自取其辱。所以需要以禮節制,才能遠恥辱。

因不失其親,李零先生說,這個因應該是姻親的姻。是說,姥姥舅舅家,雖然不如爺爺家,但是如果不失親近,也等於是宗。

宗就是宗親,一個祖宗,而外家不算,所以傳統意識總認為,閨女是人家的人,兒媳婦才是自家人。

有子這話好像是針對聶政說的。

聶政是個刺客,戰國時人。生活在有子之後,當然不可能讓有子為他蓋棺定論。但是聶政的故事卻非常符合有子這段語錄。

聶政應該是個好勇鬥狠的人。《史記·刺客列傳》說,他是韓國軹深井裡人(今河南濟源市),因為殺了人為躲避仇家,和母親、姐姐來到了齊國,以屠宰為職業,過著市井生活。

韓國有個貴族大夫叫嚴仲子,因為得罪了宰相俠累,害怕被報復所以出逃到了齊國。齊國有人告訴他,說我們這裡有個聶政,是個勇士,就是因為殺了人所以來到齊國當屠夫。

嚴仲子於是放下貴族的架子,親自上門去和聶政結交。等到聶政的母親過壽時,嚴仲子又備下酒食前去祝壽,酒酣耳熱之際,嚴仲子捧出黃金百鎰孝敬聶政的母親。

這個黃金百鎰咱也不知道到底是多少。聶政都覺得不合適了,說太多了。嚴仲子實話相告,想讓聶政替他去殺人。但是就具體殺誰他沒說。

聶政知道,能讓嚴仲子這麼鄭重其事的,肯定是比他還要有勢力的貴族。刺殺這樣的人,自己也不可能全身而退。所謂「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不過是詩人的浪漫而已。所以聶政沒有答應,說我還有老母在世,只求安安穩穩地奉養好母親,所以不能答應為你去犧牲。

這就是信近於義,言可復也。反過來說,就是做不到的事就別答應人家。答應了人家又做不到,那是說大話,吹牛皮,流氓假仗義。

嚴仲子也沒有再說什麼,還是盡了賓主之禮以後,就和聶政告別了。回到了濮陽,那時候濮陽屬於衛國。

過了好久,聶政的母親去世了。聶政安葬了母親,服孝期滿。說——給誰說,史書上沒說,我想應該是給他姐姐、姐夫說的。他家來到齊國已經很久了,姐姐已經出嫁了——聶政說,人家嚴仲子是貴族卿相,不遠千里來和我結交,是因為了解我的為人,知道我是能承擔他的委託的人。那時候因為老母親在世,沒能答應他。現在老母親已享天年,那麼我該去報答我的知己了。

聶政到了嚴仲子的封地,告訴他老母親去世了,我可以答應你的事了。你要我去殺誰?嚴仲子這才告訴聶政,他要殺的是俠累。並且說俠累不僅是韓國丞相,還是國王的叔叔,在韓國勢力非常大,配備有專門的衛隊保護。嚴仲子已經派人刺殺過他,但是人家防備得非常周密,始終沒能得手。所以嚴仲子想為聶政多配備人手。

聶政回絕了,我們是去刺殺人家的宰相,還是國王的叔叔。人多嘴雜,如果走漏了風聲,那不就等於你和整個韓國為敵嗎?

所以聶政一個人來到了韓國首都(當然不是首爾)。那時韓國的首都在今天的河南新鄭。拿著寶劍直接闖進了俠累的相府。

大家不要被電影、電視劇誤導,覺得一國的相府就應該是深宅大院,有高高的門樓,寬闊的廳堂。其實在公元前397年,建築行業還達不到這樣的水平。俠累的相府朝堂應該是建立在一個夯土台上,這樣能夠高出地面,顯出氣派。房屋極有可能是土牆茅草房,最豪華不過也就是多幾根柱子支撐,能讓房屋面積大一些。

所以聶政出其不意突然闖入並不是很難,只要有膽就能做到。這時候俠累正好坐在廳堂辦公,雖然有許多衛士,但是還沒有反應過來,聶政已經衝上前把俠累殺了。

相府衛隊經過最初的慌亂後,這會醒過神來了,立刻捉拿聶政。聶政獨自和衛士們搏鬥,已經擊殺了數十人。畢竟聶政用的不是衝鋒鎗,冷兵器時代,以一當十,已經是非常了不起的功夫了。殺了數十人聶政也沒有力氣了,眼看衛隊都包圍了上來,全身而退是不可能了。聶政大喝一聲,暫時讓衛士們一愣。借著這電光火石的一瞬,聶政把寶劍對向了自己,他先是把自己的臉皮剝下來,又挖出眼睛,然後剖腹自盡。

我打字到這裡手都有點發顫。

韓國人把聶政的屍首抬到鬧市,想知道他是誰,為什麼刺殺俠累?但是韓國沒有人認識聶政。於是韓國政府就出告示懸賞,說誰能知道殺俠累的這個人是誰,賞千金。

這個消息傳到了齊國,聶政的姐姐聶榮聽說後,立刻明白了,肯定是我弟弟。於是大姐打車從臨淄來到了新鄭,近前一看果然是聶政。

姐姐非常哀傷,哭著告訴旁邊的人:這個人叫聶政,是我弟弟,我們是韓國軹深井裡人氏。

旁邊有人就說:這個人殺了我們宰相,韓國人都恨他入骨,所以才懸賞千金查詢他是誰。夫人沒有聽說嗎,怎麼還敢來認屍?

姐姐說:我當然知道。但是聶政天生就是勇士。他之所以混跡於市井小人中間,只是因為我母親健在,我還沒有出嫁。他養家的責任還沒盡到。但是當年嚴仲子不嫌棄我弟弟是市井平民而與他結交,現在母親去世了我也出嫁了,所以我弟弟感覺該報答知己了。士為知己者死,是勇士的宿命。只是我弟弟怕連累我,所以毀了自己面容,不能讓人相認。可是我怎麼能因為有殺身之禍,就讓我弟弟的英名埋沒呢。

鬧市上的人都被聶榮的一席話感動了。聶榮因悲哀過度,慘死在聶政旁邊。

列位看官,這就是春秋大義啊,這就是我們民族青春期澎湃的熱血啊。

聶政和姐姐聶榮就是「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用楊伯峻先生的解釋就是——所依靠的都是關係親密的人,也就靠得住了。

哦對了,那首著名的古曲《廣陵散》據說演奏的就是聶政的故事。只可惜被嵇康帶走了,成為絕響。

想來應該是多麼慷慨激昂的旋律啊。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