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元再創新低,日本經濟歷史上坐過哪些過山車?

讀懂本星球 發佈 2022-04-20T04:56:52.373925+00:00

1992年1月,美國總統老布希訪問日本,在歡迎晚宴上發生了一件讓兩國都感到很尷尬的事件。晚宴中,不知是因為老布希總統吃不慣日本的生魚片,還是其它什麼原因,宴會中他突然發生嘔吐,美國總統不但從椅子上跌倒,還吐了鄰座的日本首相宮澤喜一一身髒...

短短一個月,日元兌美元跌幅超11日元,目前已經突破1美元兌換126日元,達到20年來的最低值。日元跳水,會否再現金融危機至暗時刻?日本歷史上經濟有過哪些大起大落?

1992年1月,美國總統老布希訪問日本,在歡迎晚宴上發生了一件讓兩國都感到很尷尬的事件。

晚宴中,不知是因為老布希總統吃不慣日本的生魚片,還是其它什麼原因,宴會中他突然發生嘔吐,美國總統不但從椅子上跌倒,還吐了鄰座的日本首相宮澤喜一一身髒......

▲宴會中他突然發生嘔吐的老布希(中)

大家是不是對這個畫面似曾相識?感覺和柴契爾夫人在人民大會堂台階上摔的那一跤有點像?

在當時的1992年,日本的人均GDP已經超越美國,很多日本大眾已經開始覺得:日本是世界第一,日本比美國更強大了。

老布希的跌倒讓更多的日本國民以為,這正是日本興,美國退的預兆。

▲老布希和日本首相宮澤喜一

其實,日本國民根本沒想到,從1945年戰敗,到九十年代初的「世界第一」,日本只用了40年。

日本國民更沒有想到,他們很快將經歷「失落的20年」。並且,「失落」仍在繼續。

1.日本的工業化,是靠發戰爭財實現的。

早在老布希訪問日本139年前的1853年,另一位美國人闖入了江戶灣(東京灣)。這位名叫佩里的海軍提督,帶著4艘上千噸的海軍軍艦來到日本。

雖然只是提督,但佩里對日本的影響卻非常的大,而這次事件就是著名的「黑船來襲」。

受美國總統的委託,佩里遠渡重洋來到日本,只有一個目的,讓日本放棄閉關鎖國的政策,開放港口。

此時的日本,掌權的是德川幕府。

幕府實施的政策是閉關鎖國,但鎖國並不代表不了解世界正發生的變化。

鴉片戰爭中,大清的失敗讓幕府認清了洋人的實力。有了天朝的前車之鑑,又迫於美國人的軍事壓力,幕府放棄了抵抗。

1854年,日本與美國簽署了《日美親善條約》,1858年又簽署了《日美友好通商條約》,日本正式打開了國門。

▲1856年江戶百景系列,以富士山和越後屋為地標的浮世繪

1868年,幕府倒台,江戶改名東京,日本開啟了明治維新的新時代。

縱觀世界,日本都是一個非常特別的國家。

在這個地震海嘯頻發、自然資源極其匱乏的島國上,誕生出特有的文化。

島國自身環境惡劣,就想要向外擴張;而擴張需要強大的硬實力,所以日本就必須向先進文明學習。

就像千年前大化改新學中國唐朝一樣,明治維新後的日本開始全面學習西方。

日本的全盤西化來的速度之快,讓同一時期的天朝都看得瞠目結舌。

▲明治天皇

1875年,日本外交官森有禮來訪大清時,他已經穿上了西服,接見他的李鴻章看到他時十分詫異。

即使李鴻章已是同一時代大清最懂洋務的政治家,他還是忍不住問了森有禮:

「你拋棄貴國舊服改穿歐服,拋棄傳統思想而受西方思潮所支配,不感到羞恥嗎?」

森有禮答曰:

「我不但不感到羞恥,反而很驕傲,我日本國自古以來就愛學習他國文化,不論亞洲、歐洲還是美國,只要是長處,我們都要拿來為我國所用」。

此時的世界,無疑是西方的時代。歐美列強率先實現了工業化,經濟、軍事、科技突飛猛進;而腐朽的大清早已是日薄西山,卻還渾然不知。

同時期的日本,正在抄著西方的作業,向實現工業化邁進。很快,日本策劃了兩次絕好的機會——兩場戰爭。

工業革命需要錢、需要資源、需要殖民地,而日本自身資源有限,就只能想方設法向外去搶。

1894-1895年的中日甲午戰爭,是大清的恥辱,是中國人心中永遠的痛,但卻是日本工業化發展的助推器。

日本因此戰獲得了清政府巨額的賠款,將包括台灣在內的大量的土地變為了自己的殖民地。

▲中日甲午戰爭後,向日本投降的清軍

1904-1905年的日俄戰爭,這場在中國東北領土上進行的戰爭,不但讓日本再次獲得了大量殖民地,日本還繼續大發戰爭財,掀起了企業投資的熱潮。

▲日俄戰爭中的瀋陽戰役,日軍進攻的插圖

兩次戰爭之後,日本不但在輕工業和重工業上都實現了機械化大生產,還使本國的輕工業變為了出口型產業,重工業也實現了自給自足。

至此,日本基本完成了工業化,經濟實力和國際地位都顯著提升,將自稱天朝上國的大清遠遠地甩在了身後。

2.兩次世界大戰後的涅槃重生

在經歷了中日甲午戰爭以及日俄戰爭之後,日本嘗到了戰爭的甜頭。

而對於日本這樣一個自然資源天然貧瘠的國家,一旦發現了戰爭獲利這樣的財富密碼,就會死死盯著不放。

1914-1918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主戰場在歐洲,但日本也絕沒有閒著。

日本一邊忙著向協約國出口軍需物資和食品,賺了個盆滿缽滿;另一邊又趁著歐洲國家忙於參戰無暇貿易,迅速擠占了歐洲國家在亞洲和美國空缺出來的貿易市場。

戰爭期間,日本的貿易出口量激增,海運異常繁榮,使得出口產業、造船工業等各相關產業都得到飛速發展。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日本國力陡然增強。

▲1920年的東京銀座

然而,世界經濟畢竟不是孤立的,戰後的世界格局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各國的工人運動以及民族解放運動讓整個世界變得十分混亂,資本主義世界也遭到巨大挑戰。

在這樣的大背景中,日本經濟也很難獨善其身,戰後不久,就迎來了持續的經濟蕭條。

1923年,日本發生7.9級的關東大地震,讓日本經濟再次陷入恐慌;1930年,美國爆發的經濟危機席捲全球,日本經濟雪上加霜,出現了日本近代史上最嚴重的經濟倒退,史稱昭和蕭條。

1926年,昭和天皇即位。可能因為近親結婚的緣故,很多天皇腦子都有點問題。這之前的大正天皇是智障型的,而這位昭和天皇則是瘋狂型的。

昭和天皇上台,其剛愎自用、志大才疏的個性恰遇日本高漲的民族主義情緒,讓日本軍國主義這個惡魔不斷壯大。

雖說是昭和蕭條,但是拿到那個時代背景下的全球來看,日本的經濟比起很多因戰爭受到重創的西方列強來說,還是很了不少。

而這一時期,日本國內出現了20來個大財團,其中實力最雄厚的是以三井、三菱、住友、安田為首的「四大財閥」。這些金融寡頭們牢牢掌控著日本經濟、政治、文化以及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

雖然財閥們操控著一切,但任何國家的人民都有追求美好生活的權利。

隨著日本城市化和工業電氣化的發展,日本民眾生活水平大幅提升,美食、飲料、洗護用品、小家電等與人民生活息息相關的產業蓬勃發展,迅速崛起的資生堂、花王、朝日啤酒、東芝等品牌至今仍影響著全世界。

然而,剛剛用上護膚品、喝著美味啤酒、乘坐阪急電鐵在都市間穿梭的日本市民,卻不得不面臨一次不小的災難——二戰。

日本是二戰亞洲戰場的罪魁禍首;日本人民也是軍國主義的犧牲品。

1945年3月,東京大空襲;8月,美軍向廣島和長崎丟下兩顆原子彈......

日本敗了,敗得如此徹底。城市變為廢墟,基礎設施慘遭摧毀,剛剛過上好日子的日本民眾一夜間又回到了過去。

然而,全世界都沒有想到,輸得如此徹底的日本,會很快觸底反彈,涅槃重生,迎來了一個新的經濟奇蹟。

二戰後的東京,因大空襲被幾乎夷為平地,但日本的老百姓並沒有放棄這裡,他們在廢墟中自建棚屋,頑強地在這塊土地上野蠻生長。

而很快,他們等來了機會。

隨著美國和蘇聯兩個超級大國和東西陣營之間的冷戰加劇,美國對日本的態度悄然發生變化,轉而開始支持日本發展。

此時,日本最要命的是持續惡化的通貨膨脹問題。於是,美國派著名的財政顧問、美國底特律銀行總裁道奇作為公使到日本幫助其穩定經濟。

道奇在日本大展拳腳,迅速提出了消減政府開支、平衡財政預算、加強徵稅征繳、限制資金貸放、穩定工資、加強物價統制等一系列經濟措施,後稱「道奇計劃」。

「道奇計劃」有效地遏制住了通貨膨脹的問題,但並沒有阻止日本經濟的衰退。

直到,韓戰爆發。

日本的經濟發展仿佛總是離不開戰爭的影響,韓戰無異於當時日本經濟的救命稻草。

二戰後,美國在日本派駐有占領軍。美國將日本作為戰爭的軍事補給基地,因戰爭的大量物資需要,日本的市場需求量隨之大增,對日本經濟的恢復起到了重要作用。

▲簽訂《舊金山對日和平條約》

1952年4月,同盟國與日本簽訂的《舊金山對日和平條約》生效,結束了同盟軍占領日本的局面,日本獨立的國際地位逐漸得以恢復。

到韓戰結束之時,日本的經濟水平無論是經濟總量還是人均消費水平上,均已恢復到二戰之前的水平。

3.日本經濟高速發展的快車道

如果說二十世紀前半段,日本的幾次經濟騰飛都與發戰爭財有關,1956年之後的15年,是和平時期日本經濟的再次崛起。這15年裡,日本的GDP幾乎每5年就會翻一番。

二十世紀50年代之初,日本還困在戰後的政治漩渦里,根據與美國簽訂的《日美安全保障條約》,美軍仍然繼續駐留在日本,這在日本國內還存在不小的政治牴觸。

60年代開始,日本進一步明確發展目標,既然政治上的問題一時半會兒很難解決,那就全力發展經濟。

日本政府以「收入倍增計劃」為口號,很好地調動了日本民眾的積極性。

很多研究日本的書籍中都曾講過,日本人很講求團體協作,在集團內部,他們很有合作意識。

這一時期的日本,將其集團優勢發揮得淋漓盡致,不但國內的工業製造業水平顯著提升,還誕生了很多走出國門的世界級企業,人們的日子也是越過越好。

鋼鐵的產量,往往是衡量一個時期某個國家工業製造業發展的重要指標。從1950年到1960年的10年期間,日本鋼鐵產量增長了4.3倍;而1960年至1970年的10年期間,又繼續增長了4.7倍。

▲日本千葉縣木更津市,背景是君津制鐵所的工業設施

隨著工業化的發展,日本城市人口急劇增加,城鄉人口比例從1950年的6∶10,轉變為1965年的21∶10。

城鎮化、機械化,加上高速發展的經濟,讓日本國民生活水平的顯著提升,也改變了日本個人消費支出需求,彩電、冰箱、洗衣機,甚至私家汽車成為日本製造業新增長極。一系列著名的日本企業也在這個時期誕生或者發展壯大。

與三菱、松下等在戰前財閥壟斷時期就規模巨大的企業集團相比,索尼和本田就是二戰後才成立,從小微企業一步一步成長為世界級企業的範例。

1946年,索尼和本田同年於東京和濱松分別成立。當時,兩年企業的職工都是僅有二三十人。

索尼從磁帶錄音機開始做起,本田以電動自行車和摩托車起家;50年代,兩年公司都是在赴美國進行考察後,實現了產業的轉型升級,不但占據了日本國內的市場,還成功將產品反向銷售給美國。

從此,索尼打開了電晶體收音機的市場,成為了「世界的索尼」;本田摩托車成為美國人戀上的新座駕。

▲1960年代的索尼電晶體收音機

二十世紀60年代起,索尼和本田就已經開始研發並銷售彩電和汽車了。至今,索尼電視和本田汽車依舊是各自行業的領先者,而索尼和本田也一步步成長為日本最具代表性的世界級的企業。

▲2005年世博會上的本田機器人

昭和三十年(1956年)後的15年,是近代以來日本最好的時代之一,至今仍令很多日本人懷念。

沒有戰爭,沒有金融危機,人們的生活平安喜樂。

4.資本還是泡沫?

近代以來,上至國家、下至企業,經濟的發展都離不開資本。

二戰後,日本經濟的蓬勃發展也讓資本蠢蠢欲動。

戰後很長一段時間,日本企業想要融資很困難,通常只能通過向銀行貸款來籌集資金。

到了1970年代,日本終於開始恢復允許企業通過發行股票和公司債券的方式從市場獲得資金,直接金融的大門再次向企業打開。

資本的進入讓企業充滿活力,公司一旦上市就很容易通過發行股票來獲取資金。企業開始紛紛減少向銀行貸款,轉為在股票市場上融資。

▲東京證券交易所的大廳

80年代,日本的股票價格持續上升,從1983年日經平均股價的8000日元左右,漲至1987年10月26646日元,直至1989年年末的最高值38915日元。

日本股價6年漲了接近5倍。在最高峰時,日本企業的市值總額約為美國企業的1.5倍,占整個世界的45%......

網絡上經常有人會有這樣的經驗,流入市場的資金是有限的,股價飛漲的情況下,容易出現房價的下探,至少很難同時上漲。

但是,這樣的經驗對彼時的日本完全無效。上世紀80年代,日本的地價與股價呈現比翼齊飛之勢。

1987年1月,從日本政府公布的土地標準價格來看,東京附近的土地價格比前一年上漲了23.8%。而接下來的一年,相同區域的土地價格再次上漲65.3%。

到了1990年,東京周邊開間公寓(相當於酒店標間)的價格,已經超出普通白領年薪的10倍,市中心更是高達將近20倍,已經漲到了普通百姓難以承受的水平。

那個時候,日本民眾對房價有著固有的執著,認為日本房價只會無限制的上漲,永遠不可能回落。

民眾們的這種認知很容易被理解,日本是面積狹小的島國,土地總量少且山地眾多,而日本(特別是東京都市圈)匯集了全世界的頂級經濟活動,人們自然會認為這裡的地價和房價上漲。

在這樣的大環境下,日本工薪階層的心態也開始產生變化。很多人認為,因為房價暴漲,工薪家庭即使辛勤工作一輩子也不一定能買得起房。

勤奮工作卻未必有回報,倒買倒賣卻能不勞而獲地輕易得到巨額財富。

當時的日本年輕人,男生流行將炒股當做副業,女生則愛選擇兼職賣房,因為這樣的工作能讓他們獲得工薪族無法匹敵的高額收入。

那個時候,民眾覺得房價永遠不會跌,證券公司認為股票還會再漲很多年。所有人都覺得,日本經濟已經牛到不行,不論買股還是買房,只要去投資就一定的能賺錢。

但事實上,虛假繁榮終會黯滅;經濟泡沫總會有破滅的一天。

1990年,日本股價開始下跌。一年後,日本地價開始下跌,這一年,連東京住宅用地的下跌幅度都高達14.7%。

但此時的日本人並沒有意識到,日本經濟已經開始衰退。就如本文最開頭講到的,在1992年美國總統老布希訪日用餐跌倒時,會有很多日本人會把布希跌倒當作日本超越美國的信號。

實際上,日本經濟衰退的伏筆,從80年代中期就已經埋上了。

1985年9月,美國、日本、聯邦德國、英國、法國五國財政會議在紐約召開,並達成了著名的「廣場協議」。

「廣場協議」的核心內容是共同干預外匯市場,而因為這個協議,日元急速升值。

日元升值使日本的出口開始變緩,工業製造業出現蕭條,鋼鐵、造船、石油化工等原材料產業遭受沉重打擊。

5.失落的不僅僅是20年

其實,經濟泡沫的破滅,股價、房價的驟降對日本經濟影響巨大,但還不至於立刻讓日本「失落20年」。

上世紀90年代中期之後的日本,遭遇了自身和來自世界的巨大挑戰。

開放的中國,不可避免的成為了日本在工業製造業上的主要對手。

良好的營商環境,讓中國吸引到了越來越多來自世界各地的投資;而隨著中國工業化的發展,越來越多的農村人口湧入城市,而這些勤勞而廉價的勞動力,是日本完全無法比擬的。

而此時,經濟全球化的時代也開始到來。同一個公司的研發和生產可以根據成本的高低,合理的布局到世界不同的地方。而此時的中國,大量承擔了各大企業在生產製造上的業務。

那些仍然在日本進行生產製造的企業因失去成本優勢而敗下陣來,日本企業也終於開始在中國及東南亞等國家設立製造基地。

因為經濟衰敗,日本政治氛圍又一次轉向,日本右翼勢力愈發壯大。例如那首低緩如哀樂的《君之代》於1999年8月重新成為日本國歌。這首歌在二戰前是日本事實上的國歌,戰後由於軍國主義倒台這首國歌被廢止。

《君之代》雖然短小但有強烈忠君情感,這首歌名正言順成為日本國歌。日本,再次開始飲「民族主義」之鴆,解「經濟衰退」之渴。

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讓日本經濟雪上加霜;2011年,東日本的9級大地震和福島第一核電站的核泄漏讓日本至今並未走出陰霾。

曾經有人說,日本註定是一個與「核」有著特殊淵源的國家,核甚至會影響這個國家的國運。

1945年,兩顆核彈的爆發,讓日本遭受了不能承受之殤。臥薪嘗膽10年之後,日本的國運似乎開轉了,迎來了昭和三十年後那個至今令日本人懷念的時代。

如今,距日本福島核泄漏已經11年了。在這個風雲幻變的世界,日本的未來將會怎樣,我們繼續拭目以待。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