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立德、立功、立言,成為大明朝思想界和軍事界的奇人

一言二事 發佈 2022-04-20T08:14:13.205106+00:00

對於陽明心學也是知道的,核心理念是:格物致知,致良知,知行合一。有人說:近五百年來,儒家的源頭活水,就在王陽明。他是明朝傑出的哲學家,是我國歷史上極為罕見的「立德、立功、立言」的儒家孔學傳人。

對於陽明心學也是知道的,核心理念是:格物致知,致良知,知行合一。

有人說:近五百年來,儒家的源頭活水,就在王陽明。

他是明朝傑出的哲學家,是我國歷史上極為罕見的「立德、立功、立言」的儒家孔學傳人

認識王陽明

王陽明,也叫王守仁(1472年10月——1529年1月),是有大學問的軍事家、文學家。

他創立的心學,正是脫胎於理學,更是可以追溯到孟子,可以作為儒學的一門學派,叫陽明學派,使明朝思想界之氣象又一新焉。

因曾在貴陽修文陽明洞居住,自號陽明子,故被稱為陽明先生。

王陽明,畢生都奉獻給了大明,他的奉獻乃是為了天下的百姓和大明的社稷江山,做了太多的事業功勳。

軍事才能,因功封爵,成為明代因軍功封爵的三位文臣之一

1519年,寧王叛亂,王陽明率軍與對方在鄱陽湖決戰,經過三天的大戰,寧王戰敗被俘,寧王叛亂歷時35天後宣告結束。

只是在正德一朝,因為上面不喜,王守仁平叛之功,沒有得到朝廷的封賞。直到世宗即位以後,王守仁才加官晉爵。

1521年,嘉靖皇帝即位,由藩王入繼大統的世宗,因王守仁平定寧王之亂,因功獲封新建伯,成為明代因軍功封爵的三位文臣之一。

正德13年(1518年),王守仁恩威並施,平定為患江西多年的民變禍亂。

正德14年(1519年),王陽明在鄱陽湖中仿效赤壁之戰,平定南昌的寧王朱宸濠之反叛。

嘉靖7年(1528年),平定西南部的思恩、田州首領盧蘇、王受叛亂和斷藤峽盜賊。

心路歷程感悟,終成大思想家

王陽明,在正德元年(1506年)觸怒權閹劉瑾,被貶貴州龍場驛棧,擔任一個小小驛丞,還連累父親王華,都被貶到應天府為官。

驛丞不過一九品小官,微末小吏,陽明先生尚能不氣餒,到處講學,終成一代名家。

所以,這也是一件好事,艱難困苦可以磨練一個人,堅持下來,尋找人生感悟。

知行合一,這四個字可是太熟悉了,只要是上過高中的學生,在歷史或者語文課本上,都知道知行合一四個字的介紹。

這是明代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軍事家,王陽明先生提出來的。陽明學是明朝中晚期的主流學說之一。

理論學說的理解

所謂知行合一,即認識事物的道理與在現實中運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的。

知是指良知,行是指人的實踐,知與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來吞併行,認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來吞併「知」,認為行便是知。

致良知,既是人心又是天理,能把心與物、知與行統一起來。

綜合來講,這個理論是陽明心學的基礎理論,有的人錯誤的認為,知行合一的意思就是理論必須和實踐相結合,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其實這是不對的想法,現在講的實踐與真理,是有先後順序的,要先去做,再來審核對錯,就像學生考試一樣,老師要批改、打分。

心學跟其他的學說,包括朱熹的理學,有著很大的不同。

所謂知行合一的意思,其實應當是,知、行不分先後,知即是行,行即是知。

而不是先知而後行。知和行是並行的,統一的。

在知與行的關係上,強調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所謂「知行合一」,二者互為表里,不可分離。知必然要表現為行,不行則不能算真知。

陽明先生的意思是,人作出某種行為都是由自己的內心所引導而來的,所以人需要格物致知,致良知,即保留好的本心,去掉壞的本心,然後由內心好的本心,來激發好的表現。

王陽明宣揚「知行合一」,也強調躬行實踐的重要,更提出「致良知」,強調人的主觀能動性,提倡獨立思考,有深刻的示範效果。

這才是王陽明通過心學,教人向善的本質。

陽明先生,以道德之事功,為大明朝三百年一人。

為大明朝第一流人物,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絕頂。

王陽明繼承和發揚了儒學的人文精神。

他提出仁者要以天地萬物為一體,就是要創造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他提出知行合一,就是要創造人與社會的和諧共生;他提出致良知,就是要創造人與自身的和諧一致。

這個與現在的社會民眾需求,遙相呼應。

嘉靖七年(1529年),他病逝在今江西省大余縣境內。臨終之際,弟子問他有何遺言,他說:「此心光明,亦復何言!」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