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發現,人類的現代建築美學好像停滯了?

工程人瑩瑩 發佈 2022-04-20T13:10:51.697513+00:00

因為 美,是效率的敵人,古時候人類資源和權力集中在少部分人手中,他們是法老,是宮廷、是教會,他們不追求效率,可以不惜一切人力物力,去實現他們眼中宏偉和神聖的事物,古希臘的柱石和比例關係,中世紀的每一座教堂,承載著數代人對天國的敬仰,後世尊崇的哥德式,就在這一座座花費數十甚至數百年的教堂建設中,被探索和總結出的。

你看現在我們流行的,基本都是前人玩剩下的,「極簡風」20世紀初就有了,「金屬風」密斯凡德羅100年前的作品就玩明白了,再看他後來的范斯沃斯住宅,現在好多網紅店都該管他叫爺爺,波菲和巴拉甘,半個世紀前就做出了自己的代表作。

這就是現在各大網紅牆的鼻祖,連魷魚遊戲也致敬了一回,那二次元和蒸汽朋克呢,他們更多是表現形式和創作手法,但你細看裡面的建築,很多取材的也是數世紀以前的東亞美學和哥特樣式


為什麼古人可以創造出能代表一個文明和時代的美學體系,為什麼我們只喜歡繼承,嫁接和二次加工他們的成果,卻沒能創造出新的美學體系?

因為 美,是效率的敵人,古時候人類資源和權力集中在少部分人手中,他們是法老,是宮廷、是教會,他們不追求效率,可以不惜一切人力物力,去實現他們眼中宏偉和神聖的事物,古希臘的柱石和比例關係,中世紀的每一座教堂,承載著數代人對天國的敬仰,後世尊崇的哥德式,就在這一座座花費數十甚至數百年的教堂建設中,被探索和總結出的

古人當然知道用簡單的樑柱結構也可以搭建起一座足夠大的房子,但比起效率,他們自願或被迫的追求形而上的美學,不計效率和成本,但是,工業化時代,社會的生產建設從服務特權等級轉向於服務全社會,生產效率帶來的物質和財富的誘惑,遠遠大於形式上美學給人的精神慰藉,美和效率的天平開始傾斜,美開始淪為效率的附屬品,有人試圖反抗過這種趨勢。比如英國19世紀的工業美術運動,主張堅持手工,回歸中世紀的田園美學,但這些運動很快隨著工業化浪潮,不可避免的被邊緣化。

進入20世紀,人們最終擁抱了適應大工業生產的現代主義,傳統的紋樣,柱式,比例關係被拋棄,新的設計哲學登基,最有名的就是「裝飾及罪惡」「形式服從功能」設計和建造開始專注於功能,美學追求被視為異端。但老話說得好,物極必反,在現代主義席捲世界後的20世紀中期,情況發生了變化,這裡提一個人,「山崎實」你可能不知道他,但一定知道他的作品

沒錯,就是坍塌的世貿中心雙子塔,但幾十年前,他的另一個作品,普魯特挨艾格住房項目被爆破拆除,標誌著現代主義走向死亡,因為人們已經受夠了機械模塊化,毫無美感的現代建築

後現代建築應運而生,他們要找回曾經被拋棄的美學精神和人文關懷,於是我們看到了一大批先鋒的設計,充斥著古典時代的美學元素,只可惜,此時的世界已經經歷了近一個世紀,幾代人對形式上傳統美學的批判,人們已經無法拋開,效率和工業化的思維,取單純進行美的創作,所以我們見到這樣的作品,將古人的美學成果進行拼貼,套用,或者在現在建築的去軀殼上小心翼翼的加入文化符號

這些創作都不能稱之為新的美學風格,因為他們短期內製造完畢,無暇探索,只能挖掘存量, 所有的美學元素仍然服務於功能和效率。

但是當你走進米蘭大教堂,所有的結構都是美學的一分部,告訴你這座建築是天國的投影,從追求形式上的美學,到滿足人類的功能型需求,這是人類發展的重要成果,但這個過程中,我們是否也失去了曾經最引以為傲的創作力,你們覺得呢?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