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歲志願軍特等功臣:在彈盡糧絕時吹響軍號,英軍聽後掉頭亂跑

天天有娛 發佈 2022-04-20T23:15:48.790232+00:00

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安靜地躺著一把軍號,這把軍號上,覆蓋著一層薄薄的淡綠色銅繡,還有一些磕磕碰碰的斑駁,仿佛帶著我們,透過歷史看到歲月給它的種種經歷。

一把生鏽的小號,為何能被博物館列為一級文物?

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安靜地躺著一把軍號,這把軍號上,覆蓋著一層薄薄的淡綠色銅繡,還有一些磕磕碰碰的斑駁,仿佛帶著我們,透過歷史看到歲月給它的種種經歷。

大約長33厘米,寬10厘米,就和一個鍵盤差不多大,它究竟特別在何處呢?這要從它的主人鄭起說起。

鄭起是志願軍二級戰鬥英雄,他在1936年加入了解放軍擔任司號員,今年已經將近九十歲了。

要知道司號員的身份,有這樣的戰功是十分困難的,那麼鄭起究竟和自己的軍號一起經歷了什麼呢?本文接下來就為諸位講一講這段故事。

新兵入伍,成為光榮的的司號員

1946年,鄭起加入解放軍,那時候的鄭起只有十四歲,還是個半大的孩子,從小生活艱苦和營養不良,導致他的身高只有一米六多,還不到一百斤。

正在這個時候,志願軍來到了東北地區剿匪,於是家裡人勸說鄭起去參軍,至少能有口飯吃不至於餓死。

他來到部隊幾個月,在冬天的時候,報名想要做一名司號員。

為什麼選擇了司號員這個職位呢?主要是他的身體條件確實不行,剛剛來到隊伍當中,對於機槍和作戰還有很多不懂的,扛著槍衝鋒陷陣是高強度的工作,但是吹號傳達消息還算是一個相對安全的適合他的身份。

鄭起對音樂一竅不通,對他而言,這些曲子就好像天書,他慢慢地練習曲譜之後記在心裡,很多樂理知識他都不懂,就靠著死記硬背的方式,將衝鋒號、集結號、各種生活十幾種譜子都牢牢地刻在心裡。

他起早貪黑地學習,終於將軍號吹得響徹雲霄,熱情飽滿充滿力量。

鄭起年紀小還不能上陣,他就拿自己的軍號當作武器,很快他就隨著其他將士一同作戰,一次又一次的準確無誤傳達命令。

在遼瀋戰役中,他站在高高的房屋上,將號聲吹得遠遠的,大大地鼓舞了我軍的士氣。

但是也因為自己的位置過於顯眼,中彈受傷,他從昏迷中醒來,第一件事就是去找自己的軍號。

經過了萬水千山,時間一轉來到了抗美援朝戰爭。

鄭起帶著號角來到了朝鮮,在異國他鄉同朝鮮人民一同奮戰,他們無論是三九天還是三伏天,都要忍受著惡劣的自然條件和敵人的圍追堵截,但是沒有一個人退縮,大家都帶著必勝凱旋的決心在風雪中前行。

彈盡糧絕要如何破局?

鄭起所在的志願軍隊伍,所得到的命令是奪取和守衛釜谷里南山陣地。

他們的敵人是英軍第29旅的皇家強團,這隻隊伍是曾經參加過諾曼第登錄的精銳部隊,因為軍械上有老虎的標誌,被稱為「老虎王牌軍」

鄭起的回憶里,自己這一方的戰士一波一波的倒下去,又一波一波的衝上去,仿佛槍林彈雨不存在一樣,方圓幾百米內,連樹都全部炸斷了,直接成為斑駁的土地。

英軍派出了飛機大炮坦克,這是我軍「小米加步槍」完全不能正面抗衡的。

但是七連的戰士,沒有一個孬種,死守著高點,沒有退縮一步。

7連的連長被流彈擊中,他流血不止就要落下終身殘疾,但是連長遲遲不肯撤退,他擔心自己走了,隊伍就散了,所以一直堅持到整個人幾度昏迷過去,連長用盡最後一口力氣拿起了手槍遞到了鄭起手裡。

鄭起眼含熱淚的,將連長的槍,鄭重地接到手裡連連點頭。他對整個連剩的二十多個人喊話:「連長交給我做指揮,黨員先和我沖!」

這是一場無比艱難的硬仗,這一帶的地理位置是戰略要地,英軍和我軍都接到了必須拿下的命令。

三次衝鋒攻擊之後,我軍又損失了十幾人,打光了最後一顆子彈。

眼看下一波衝鋒就要來了,鄭起急中生智想到了辦法,他想到可以去屍體堆里,尋找英軍攜帶的彈藥和手榴彈,幾個手腳麻利的戰士,也立刻在死人堆里搜刮武器,索性找到很多可以用的彈藥。

英軍的下一波攻擊又來了,六次進攻過後,七連只剩下了幾個人,而周圍,再也沒有可以供他們搜刮的彈藥了。

聲聲號角,吹響勝利的戰歌

戰爭到了這個階段,就算是鄭起,也實在沒有更多的辦法了,他們吃了乾糧喝了酒,拿著刺刀等待著最後的決戰。

這個時候我軍已經沒有任何子彈了,再與英軍衝突,可以說是類似送死的肉搏。

下午三點,英軍又殺上來了,炮火連天地響了很久,小山頭看著都矮下去一截。

幾個人拿著刺刀,準備衝出去做最後的決戰,「滴滴滴滴噠噠滴滴」的號角聲響徹雲霄,英軍聽到之後紛紛愣住,猶豫了片刻,居然都掉頭逃跑撤退回去了。

原來鄭起吹響號角是想要鼓舞士氣,希望能夠震懾英軍,而英軍覺得是後面大部隊的補給就要來了,眼前這些人很可能只是障眼法,所以快速撤退。

也就是撤退的這一會功夫,李剛團長帶著援軍趕來了,鄭起看到人頭攢動援軍趕來,終於放下了心裡的擔子,一倒頭暈了過去。

當時的作戰在國際軍事方面也不斷研究復盤,解放軍的打法,被外國人稱為不可能的戰爭,由八十七人到最後六個人,拖住了英軍的來福槍團,不可思議的軍事神話。

抗美援朝戰爭結束,鄭起被評為「特等功臣」、「二級英雄」,他的軍號也被送到了博物館作為紀念展出。

鄭起成為了我軍了不起的司號員,成為了民族英雄,在回國後的慶功宴上,還向毛主席敬酒,得到了主席的感謝和認可。

這個故事讓筆者想起來另一個電影《集結號》,講的是一支隊伍,因為沒有聽到撤退號角聲的命令,英勇作戰到了只剩最後一個人的故事,不禁讓人感慨戰爭的殘酷,和和平的來之不易。

從《集結號》到近兩年的《八佰》和《金剛川》等等戰爭時代的電影,都讓我們看到了那個年代的血性軍人,正是有他們拋頭顱灑熱血,才用血肉築起了我們新的長城。

和平年代的我們,更應該銘記歷史,不辱使命,才對得起用生命書寫輝煌的先人們。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