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質量學校作業體系建構的價值與策略

未來學校研究院 發佈 2022-04-21T01:30:00.023421+00:00

「雙減」政策對學校的專業水平、內涵發展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在學校教育的各項工作中,日常的教學、作業與考試評價,是學校內涵發展中最重要的幾項專業工作,也是與學生發展最緊密相關的核心工作。

「雙減」政策對學校的專業水平、內涵發展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在學校教育的各項工作中,日常的教學、作業與考試評價,是學校內涵發展中最重要的幾項專業工作,也是與學生發展最緊密相關的核心工作。

假如說,教學主要是通過師生互動,解決「學什麼,怎麼學」的問題,那麼作業就是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解決「如何學得更好」的問題,考試評價則主要解決「學得怎麼樣」等問題。其中作業是連結教學、評價的重要橋樑,也是促進學校內涵發展,提升教學、評價質量的重要支點。因此,高質量作業體系的建構,是目前中小學校迫切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

一、為何要建構學校作業體系

2013年,上海市教育委員會教學研究室組織的對30000份數據的調研結果顯示,目前義務教育階段各學科的作業在各個環節上都存在比較大的問題,尤其在作業設計環節,存在一系列問題,如作業功能單一、作業目標意識缺乏、作業難度過高或者過低、作業呈現類型單一、作業內容要求針對性不強、作業結構不合理、作業差異性缺乏、作業時間過長、作業內容與教學相脫節等。

這些問題都顯示目前學校作業體系的質量並不高。我們通過回歸分析發現,無論在小學還是初中,作「雙減」政策對學校的專業水平、內涵發展提出挑戰,建構高質量學校作業體系成為目前中小學迫切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高質量學校作業體系,包括不同年級同一學科的作業體系,同一學段不同學科的作業體系,作業設計、批改、講評、輔導體系。學校作業體系要以單元為基本單位進行整體設計,同時按照一定的步驟完成四項核心的關鍵任務,即整體規劃學科單元、研製單元作業目標、依據作業目標設計單元作業、調整完善作業體系。

我們通過回歸分析發現,無論在小學還是初中,作業設計質量對於學習成績、作業興趣、作業負擔的各項標準回歸係數均超過0.3,說明提高作業設計質量會在較大程度上提高學習成績、保持作業興趣、減輕作業負擔。其中,作業設計質量對作業負擔的影響最大。可見,提升作業設計質量是減輕作業負擔、實現減負增效的關鍵前提。

為何要建構學校的作業體系?因為單獨的幾條好作業或者幾個單元的好作業都無法發揮系統效應,所以高質量的作業需要系統化。很多學校並不缺少校本作業,但是缺乏高質量的學校作業體系;很多教師也能設計出好的作業題,但是缺乏設計高質量學科作業體系的意識與能力。

目前很多學校所謂的校本作業,只是傳統作業題的簡單累加,在作業內容的縱向結構、難度結構、類型結構、水平結構等方面都缺乏系統設計,這就容易導致作業內容要求的重複,也會導致作業與教學、評價之間的脫節等一系列問題,給學生造成不必要的學業負擔。

為什麼要以校為本建構作業體系?假如說教學整體上還是體現以共性要求為主,那麼作業最大的特點就是體現個性要求,因為每一所學校的校情、學情都是不一樣的。每個學生都是獨特的,而且每個學生的學習風格、興趣愛好、天賦秉性、學習動機、堅持性、承受力都不同,所以作業設計最終必須堅持以校為本,充分發揮學校教師的專業能力進行開發,這樣才能保證各個學校布置給學生的作業更加具有針對性、適切性。

二、什麼是高質量的學校作業體系

所謂體系,一般是指一定範圍內或同類事物按照一定的秩序和內部聯繫組合而成的整體。體系具有結構性、系統性、關聯性、序列性等特徵。高質量的學校作業體系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的內涵要求。

1. 不同年級同一學科的作業體系:確保縱向銜接的科學性

同一學科作業體系主要是指每一門學科該學段所有年級的作業內容與要求,同時還要能夠加強和其他學段的銜接思考。比如:初中數學學科作業體系,主要思考該學段所有的數學作業內容,但是同時要思考和小學、高中數學作業內容之間的關聯,尤其是銜接年級。

學科作業體系要求各學科要基於課程標準,依據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系統設計不同年級的作業目標、作業內容,確保作業難度、要求、類型等方面在縱向上的科學性和序列性,避免不同年級作業內容的混亂、簡單重複、無效疊加等情況。

同一學科的作業體系要求連續課時、連續時間內所布置的作業具有如下基本特徵,即在內容上具有銜接性,在水平上具有進階性,在要求上具有差異性等。比

如:同一個單元內不同課時之間或者不同單元之間,對於同一個能力要求,在不同課時里需要有一定的差異和進階特徵。

2. 同一學段不同學科的作業體系:確保橫向銜接的關聯性

同一學段不同學科的作業體系,主要是指同一個學段內每個年級所有學科作業體系的橫向關聯。不同學科的作業體系,要求不同學科同一時間段內的作業在內容、要求與能力上具有關聯性和協同性。

比如:物理、化學學科學習中的一些計算要求,需要數學學科中已經學習過相關計算方式,這樣才有可能完成相應的作業任務;歷史學科的學習,需要學生掌握比較紮實的地理知識,具備一定的文言文閱讀理解能力,等等。

但是學科之間作業的關聯是很複雜的,尤其是在能力層面的銜接。例如:針對閱讀理解能力,可能語文學科主要側重於以語言文字內涵、思想情感等為主的連續性文本的閱讀理解能力,而數學和物理學科則需要學生具有閱讀圖形、畫面、數據表等非連續性文本的閱讀理解能力。這種能力的關聯要求非常專業,往往也容易被教師所忽略,這也是作業體系里最難處理的一種關係。

3. 從作業設計到批改、講評、輔導體系:確保要素循環的互動性

作業包括作業設計、作業布置、作業批改、作業講評、統計分析、講評輔導等各個環節,這些要素相互支撐,循環發展。

例如:作業設計中思考的目標、內容等,應該成為教師批改、統計分析、講評輔導作業時的重要依據。同樣,教師批改講評分析中發現的問題,也應該是後續作業設計需要思考的重點。這樣作業從設計到批改到講評輔導就形成了一個相互支持、相互促進、相互矯正的互動體系。

因此,高質量學校作業體系建構是一項專業性極高的工程,也是一項非常系統的學校內涵建設的長期性任務。這就要求學校要加強作業的內涵管理,以教研組為核心力量,強調教師要像學科課程專家一樣,系統思考前後作業之間的關係,而不是孤立、片段地設計某一天的作業或者某一個課時的作業。

三、如何建構高質量學校作業體系

高質量的學校作業體系建構,首先需要建設好每一門學科的作業體系,這樣才有可能考慮學科間作業體系的橫向關聯,以及從設計到實施的相互促進。那麼,如何設計一門學科高質量的學校作業體系?筆者認為,學校作業體系要以單元為基本單位進行整體設計,同時按照一定的步驟完成四項核心的關鍵任務,即整體規劃學科單元、研製單元作業目標、依據作業目標設計單元作業、調整完善作業體系。

1. 整體規劃整個學段學科單元

單元整體規劃,不是一個學期的整體規劃,而是要進行一門學科整個學段的整體規劃。單元一般是指同一主題下相對獨立並且自成體系的學習內容。這個主題可以是一個核心觀念、一個專題、一個關鍵能力,或者一個真實問題,還可以是一個綜合性的項目任務等。

教師在進行單元設計或單元劃分時,往往有兩種做法,一種是以教材原先設計的自然章節作為一個單元,可以稱之為「自然單元」;另一種是教師依據學校和學生情況設計的全新單元,與教材自然單元形成互補,這類單元可以稱之為「重構單元」。

對於教師而言,體系化地設計出某個學科以能力或項目任務進行重組的學科單元體系難度是很高的,所以教師可以用教材的自然章節作為單元,這是目前較為普遍並且也比較可行的做法。即使如此,也比原先僅從課時角度思考前進了一大步。

相對而言,以單元為基本單位,可以從中觀角度把握學習內容,這樣既可以避免教師宏觀把握學科課程整體要求的困難,又可以避免從微觀角度僅僅把握某個課時的割裂問題,有助於增強同一單元不同課時作業之間的結構性和遞進性,有助於將單元整體培養目標、教學、評價、作業、資源等進行系統思考,從而培養教師對學科課程的整體把握和系統設計能力,更好地發揮作業對學生發展的作用,這也是單元作業設計更為重要的終極價值。學校在進行一門學科單元整體規劃的時候,建議可以參考以下的「單元整體規劃表」(見表1)。

2. 研製單元作業目標

作業目標主要反映作業需要實現的功能和作用。單元作業目標科學與否決定了作業設計的起點是否正確,它是單元作業設計的基本依據。單元作業目標具有以下一些基本要求:

  • 一是的確是需要通過作業環節來鞏固、拓展或提高的要求;
  • 二是要體現單元核心的重點、難點要求;
  • 三是儘可能體現目標之間的邏輯性,如先後順序等;
  • 四是要綜合反映核心的觀念、能力、學習習慣、學習方法、學習品質等方面的要求,切忌只寫知識技能類的目標;
  • 五是數量要合理,作業目標描述要避免過於瑣碎或過於宏大;
  • 六是要處理好不同單元作業目標之間的遞進性與有效的螺旋上升;
  • 七是要正確處理好單元作業目標和單元教學目標之間的關係。

課程視域下的單元作業目標與單元教學目標不是一種簡單的從屬關係,而應該更加強調相互促進和補充的關係。

單元作業目標的形成方式主要包含以下兩方面:

第一種是與當天教學緊密相關,已經掌握但有必要進一步鞏固、強化或拓展的教學目標,可以成為作業目標;

第二種是與教學目標沒有明顯關係,但又是課程標準中規定的目標與要求,是只有通過課外才能實現的目標,如社會實踐、外出參觀考察、專題調查等。從研製學校作業體系的角度,以單元為基本單位,設計好單元作業目標體系是非常關鍵的基礎。

值得一提的是,單元作業目標既具有「預設性」「統一性」,又需要教師能夠依據教學中學生的實際掌握情況不斷完善調整,這也體現了單元作業目標的「生成性」和「差異性」。

3. 依據單元作業目標編制單元作業

單元作業設計需要依據單元作業目標進行選編、改編與創編,需要關注科學性、作業類型、作業難度、作業時間、作業結構等關鍵要求。

其一,確保每一條作業的科學性。

作業的科學性表現為內容要科學,素材選擇要關注思想性,作業要用語精練、要求明確、易於理解、答案正確;對於開放性、綜合性的作業任務,答案要合理,並且要體現不同的水平標準等。

其二,要關注不同的作業類型。

作業設計要體現多種類型,激發學生作業興趣。除了常規書面作業外,還應該設計聽說題、活動題、合作題、開放題、綜合實踐、長周期等類型的作業。

其三,作業難度的適宜性。

這是單元作業設計中最難的一點。作業設計要避免難度過高或過低兩種極端。教師要依據學生實際,設計符合所任教班級學生實際情況的作業。作業難度判斷要準確,不同難度的作業題題量分配要合理。超越學生認知能力、難度過高並且不可實施的作業設計不僅會導致學生失去學習自信,還容易帶來抄襲、弄虛作假等道德問題。目前學校教師對於作業難度的判斷不准,本質上反映了教師不了解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

其四,作業時間要合適。

研究表明,作業時間與學生的學業成績呈曲線相關。作業時間過長,會導致學生睡眠時間減少,這樣就會使學生第二天聽課效率低下,從而導致第二天作業時間更長,如此惡性循環,帶來嚴重的負面影響。因此,學生作業時間要保證在合適的範圍內,確保學生的睡眠時間。

其五,作業結構要合理。

結構決定功能。作業功能的發揮,往往是一個系統效應、累積效應,因此作業結構非常重要。作業結構反映了作業目標、內容、難度、類型、能力、時間等方面的整體分布情況。

高質量的學校作業體系建構,不僅需要每一條作業都是高質量的,而且整體結構也要是合理適切的。整體的作業結構不僅需要考慮學期、單元、課時的作業結構,還需要思考不同年級作業的層次性、遞進性,以及不同學科作業之間的銜接性和關聯性。整個作業體系的結構是否合理,決定了作業體系最終的實施效果。

4. 調整完善學校作業體系

學校作業體系並不是永恆不變的,而是要根據學生完成結果的分析診斷,不斷進行完善改進,即強調「設計-實施-結果分析-診斷改進-再設計」的循環往復過程。

這種學校作業體系設計思路,不僅體現了從作業設計、實施,到結果分析、診斷改進是密不可分的,強調了作業結果既有對學生學習情況、教師教學情況的診斷改進功能,也有對作業設計自身的診斷和改進功能。這一思想充分體現了作業設計不是靜態的,而應該是不斷動態調整的。

依據評價結果診斷改進作業體系並不是一件簡單的工作,需要教師具有負責的態度、專業的能力進行分析判斷,並能夠及時付諸行動。比如:學校可以通過對作業體系進行文本分析,判斷每條作業針對的作業目標、體現的作業類型、預估的完成時間等信息,匯總後就可以判斷整體作業的結構性,發現學校作業體系中每條作業目標的落實情況、每種作業類型的作業比例、不同難度的作業比例、作業總時間等。

基於這些匯總數據,就可以根據反思評價表統計的內容,對學校作業體系的整體結構以及每條作業進行有依據的修改完善。又如:學校還可以通過學生實際的作業結果、作業感受度來反思完善作業體系,甚至是通過學生的「出聲思維」來判斷作業設計本身的問題。分析學生實際完成的作業結果,不僅有助於發現學生學習中存在的問題,並在後續的教學、個別化輔導中及時給予幫助和指導,而且還有助於反思作業設計自身存在的問題,改進作業設計本身。

綜上所述,高質量的學校作業體系具有系統性、動態性、結構性、校本化、高質量等基本特徵。建構高質量的學校作業體系並非易事,不僅需要教師具有一定的專業水平,還需要學校的專業化管理作為保障。從學校教育的未來發展來看,學校要把教師作業設計與實施能力作為重要的專業能力來抓,只有教師具有了作業設計的專業能力,才能真正設計出符合本校學生實際需求的高質量校本作業體系,才能真正促進學生健康可持續發展。

學校第一輪的校本作業體系建構或許會有難度,但是隨著教師作業設計實施能力的提高、反思改進意識的增強,後續校本作業體系不斷改進完善的過程則會越來越得心應手。但學校作業體系切忌採用「累加式」「拼湊式」等方式來做簡單的「拼盤」,切忌用無數的試捲來替代校本作業體系,更要避免簡單粗暴的「題海戰術」。學校作業體系也要避免純粹的知識技能訓練,而是要選擇和設計體現核心素養導向的作業體系。

「雙減」背景下,高質量學校作業體系的建構是必須的、迫切的。從目前學校作業現狀與教師專業能力來看,建議從國家或者省市層面組織專業力量,設計保障共性要求的基礎性作業體系,學校則可以在基礎性作業體系的基礎上,依據學生實際進行校本化的補充完善和調整,這應該是目前可行的路徑之一。


來源丨《中小學管理》

作者丨王月芬,上海市教育委員會教學研究室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