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首付、降利率、給補貼!一攬子舉措下,為何買房人依然不動?

樓市指聞i 發佈 2022-04-22T06:22:21.632401+00:00

對於手中無房的人來說,他們非常開心,自己期盼了多年的「樓市下跌」似乎就要來臨了,為此無房人滿懷期待,總希望價格能再低點、市場能再涼點。

當前的樓市,真的只能用「涼涼」二字來形容。

面對此番局面,幾家歡喜幾家愁。對於手中無房的人來說,他們非常開心,自己期盼了多年的「樓市下跌」似乎就要來臨了,為此無房人滿懷期待,總希望價格能再低點、市場能再涼點。然而,對於有房人和開發商來說,這種「漸涼」的局面,簡直就如同要命了一般,手中大量的房子賣不出去,建好的房子積壓在手中導致高庫存,手中資金不暢的情況下,出現了不得不「甩賣」的結局。

那麼,房產市場究竟是「熱」點好,還是「涼」點好呢?

咱們借用房地產專家馬光遠的話來表達,馬光遠認為,房地產調控的本質並不在於大幅度降低房價,更不在於讓房價降低到人人都能輕鬆買得起的地步。樓市調控的本質和唯一目的是保持房地產合理的增長速度,不可過快(當然也不可過慢),使房地產行業與其他行業保持相互適應、相互匹配的均衡發展態勢,進而促進所有行業穩定前進的「共贏大局,而不是某個行業的小局贏」。

那麼,為什麼多數人認為「房產調控就是為了降房價」呢?在指聞君看來,這其實是一種誤解,是過去20年來房產發展經驗給我們傳遞出的一種慣性思維。1998年住房改革開始,住房市場化正式開啟,福利分配房制度開始淡出歷史舞台,從此房地產開啟了「一路高歌猛進」的發展態勢,在1999年前後,全國房產均價為2000元/平米,到2022年上半年,全國新房均價超過1萬元/平米的大關,均價漲幅超過400%,在一線城市例如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南京、武漢、成都等主要區域,房產價格漲幅遠超400%,核心區域甚至超過1000%,原本數萬元的房子,現在價值幾百萬元,乃至上千萬元。

房地產高速前進的過程中,必然會導致過多的資金、資源出現傾斜。實幹家曹德旺就多次提出,過去的幾十年裡,房地產吸納了過多本應該流向實體行業和實體企業的發展資金資源,到頭來老百姓的口袋裝的全是房子,根本沒有多餘的錢用於消費和踏踏實實搞研究生產。

這就是房產過旺的弊端,所以「限制漲幅、限制買賣銷售、限制增長勢頭」的舉措紛至沓來。由此我們見到,過去的10多年裡,調控樓市主要在於「打壓和抑制」。

然而,人們卻忽視了「樓市調控」的另外一個層面:那就是要保持房市合理增長,在不過熱的同時,也不能過冷。2021年以來,樓市真的冷了,超過20個一二線城市的二手房掛牌量再創新高,平均超過10萬套,更是突破7年前的高位水平,二手房成交量是房產市場的晴雨表,二手房掛牌量猛增的同時,表明房市行情不佳,購房者寥寥。

在「房市穩健」發展的基調下,一旦樓市過冷、市場過於蕭條,那麼各項「積極」的舉措必然油然而生,這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超65個城市「行動」:降首付、降利率、給補貼!

據諸葛找房數據研究中心不完全統計,截至4月中旬,2022年內已有超65個城市「鬆綁調控」。盤點各大城市給樓市調控政策鬆綁的方式,不難發現,各大城市最熱衷的政策鬆綁內容無非以下幾種:降低首付比例至20%、下調商業銀行貸款利率、提高公積金貸款額度、發放購房補貼、降低開發商預售門檻、放鬆限購、取消限售等。

我國的房地產市場發展,基本遵循一個經典的邏輯,那就是「買漲不買跌」,在這背後,其實就是「信心」的接力傳輸,一旦某個城市房產市場出現一絲絲「積極」信號,那麼這個信號就會被瞬間無限放大,進而激起本城市購房者和周邊城市購房者的沸騰,從而形成一波購買力。

然而2022年之後,這種「買漲不買跌」的信心似乎不復存在了。雖然超過65個城市發布了諸多「救市」政策,然而實際卻收效勝微,根本沒有達到預期的成果,在這些「救市」的城市中,不乏一二線城市和區域核心城市,例如哈爾濱等大城,都在其中。

那麼,一攬子舉措下,為何買房人依然不動?為何樓市仍涼涼呢?在指聞君看來,無外乎3大因素在起作用。

首先,房住不炒的基調並未動搖。

2016年,房住不炒正式被提出,從此成為了各大城市開展房產市場政策的指導依據,2017年房產調控200次,2018年直接打到400次,2019年超過500次,2020年至2021年年均也在600次左右。房產調控舉措的逐年增加,足以說明,各個城市對房產的約束性條件越來越多了,從大漏洞的補缺到小漏洞的修補,正在一步步加強對房產上中下各個鏈條的標準化監控。

稍微熱一點,那麼抑制性的舉措就會降臨;稍微冷一點,那麼鼓勵性的舉措便會提出。所以在房住不炒的基調下,市場未來走向何方已經清楚,這個預期從開發商到剛需購房者心裡都跟明鏡似的。故而,指聞君認為,現在的房產購房者,對房市已經看淡了,並不再盲目追求上車。

其次,炒房客已消失,市場只剩剛需。

房產價格上浮,真的是市場剛需購房者快速增加導致的嗎?實際上每一輪房市上漲的背後,都有著大量炒房客的影子。溫州炒房團、浙江炒房團、燕郊炒房團、合肥炒房團等,這些是過去司空見慣的詞彙。然而近些年來,似乎「炒房團」已經消失了,這就導致現如今的房市,沒有人來「攪動」,剛需的力量相對薄弱。

炒房客究竟有多少人?相信不少人對這個話題感到好奇,根據一些非專業的房產機構統計,擁有超過10套房子的人,一共有超過20萬,擁有5套房子以上的人接近200萬人。所以,如果我們把擁有5套以上房產的人視為炒房客的話,那麼至少有200萬的炒房客。

200萬炒房客多還是少?指聞君認為這個數據很龐大,在不少中小型城市裡,城市常住人口才不過上百萬人,200萬人的炒房購買力,足夠攪動一個二線城市的房產市場價格格局了。而且在房產上升期,炒房客的影響力會被放大,在第一波炒房客攪動之後,剛需們便會「揮舞著」重金入場接力。

根據央行課題組曾經在《金融界》發表的城鎮家庭資產負債報告數據顯示,我國的城鎮家庭戶均擁有房產1.5套,住房保有率達到96%,這足以說明,現階段城鎮家庭根本不缺房子住。隨著炒房客的消失殆盡,在剛需們住房需求已經得到滿足的情況下,誰還去追著買房子呢?

再次,資金不足、成本提升。

指聞君認為,站在購房者的立場而言,真正促使其作出買房決定的其實是「買房賺不賺錢」這件事兒。而在2022年,買房或大概率成為「賠本」的買賣。一方面買房資金不足、貸款利率居高不下;另一方面房產溢價空間低,這就導致房產擁有的利潤差大打折扣。

中泰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迅雷曾說到,在一線城市,房產的資金占用成本超過6%,房產折舊費超過4%,然而房產的租金回報率不到3%。按照李迅雷的說法,一套100萬元的房子,一年下來不僅沒有帶來增值,而且是虧本的。另外,社科院在發布的《住房預測報告2022》指出,全年房產增幅-3%至3%之間,這意味著僅僅依靠房產市場增值已經無法實現。

所以,誰還去買房呢?

對此,你怎麼看待,歡迎評論區留言!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