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想到俄軍打成這樣,那我軍到底成不成?

奧卡姆剃刀 發佈 2022-04-25T00:32:46.643769+00:00

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俄烏戰事出乎我們預料,如果換作我們,戰況將會如何?中國人民解放軍自誕生以來,長期處於裝備差人數少的劣勢狀態,但屢屢能克敵制勝,從軍事角度去找答案,靠的就是謀略。

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俄烏戰事出乎我們預料,如果換作我們,戰況將會如何?我軍的戰鬥力究竟怎麼樣?能應對未來戰爭嗎?這些假設和問題很重要,必須正面回答。

1、三十年前我軍的困境

長期以來,美軍被視為實力型軍隊,而我軍被視為謀略型軍隊。

中國人民解放軍自誕生以來,長期處於裝備差人數少的劣勢狀態,但屢屢能克敵制勝,從軍事角度去找答案,靠的就是謀略。

靠謀略制勝,是中國傳統軍事思想的精髓,孫子兵法有云: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

你藤甲兵刀槍不入,我用火攻。你有連環馬,我有鉤鐮槍,火燒聯營水淹七軍,這被認為是古代戰法的典範。

於是,「詭道」軍事思想深入人心,成為一代又一代中國軍人的信仰。

上世紀八十年代,美軍提出了空地一體戰,海灣戰爭後又提出了陸、海、空、天、電五維一體聯合作戰,這是對二戰傳統戰法的徹底顛覆,而且在實戰中獲得了極大成功。

曾經橫掃大陸無堅不摧的坦克部隊,遇到了武裝直升機,會被挨個點名掀天靈蓋。

我軍特別擅長打夜戰,現在美軍全部配上了夜視儀,優劣勢顛倒了。

大範圍迂迴秘密穿插,曾是我軍的制勝法寶,而在偵察衛星之下,所有軍事行動都一覽無餘。

靠反斜面挖掩體,上甘嶺愣能扛住30多天。現在美軍有了鑽地彈、雲爆彈,這招不靈了。

陣前秘密潛伏,身上披上樹葉子,等到總攻時同時攻擊,打敵人個措手不及。現在美軍有了紅外夜視儀,視覺偽裝變成了心理安慰。

通信車拉上偽裝網防敵發現,而美軍用無線電偵察很強悍,無線電信號可是藏不住的。

後方動員老百姓支前,現在是大縱深非線式作戰,哪有前後方?後方被飛彈轟炸更危險。

麻雀戰、破襲戰、車輪戰、地雷戰、地道戰、穿插、滲透、迂迴、一點兩面、四快一慢、四組一隊…

我軍在長期鬥爭中總結的經典戰法,在衛星、飛彈、雲爆彈、隱形轟炸機面前不再適用,我們不會打仗了!

這就是我軍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重大困境,這該怎麼辦?

60至70年代,我軍曾開展過「打飛機、打坦克、打空降、防原子、防化學、防生物武器」的訓練,被稱為「三打三防」。

90年代提出了「新三打三防」,打隱形飛機、打巡航飛彈、打武裝直升機、防精準打擊、防電子干擾、防偵察監視。

38集團軍坦克6師某個基層部隊,提出了坦克打武裝直升機的新戰法。

坦克的周圍堆一圈土坡,直升機從哪個方向來,坦克炮口就迎著它開上土坡,把炮管揚起來去打直升機。這個新戰法成為了笑料。

當時提出了一個思路,叫作「你打你的,我打我的」,不被敵人的高科技所牽制,以我為主,努力發揮已方獨特優勢。

你們不是有衛星嗎?甚至大部分指揮和情報信息都通過衛星進行傳輸。一旦作戰,我們就來一個大規模強幹擾,讓所有衛星都成瞎子和聾子,而我們對衛星的依賴少,還有指揮旗,哨子和軍號,優勢就轉移到我這邊了。

這種新形勢下的以弱勝強之道,在軍內被廣泛認同。

我是學軍事通信專業的,有一天看到了美軍衛星的資料,有如三九天一盆涼水澆到頭上,渾身刻骨地寒冷。

美軍的軍事衛星已經普遍採用了跳頻和擴頻技術,我軍的大功率壓制性干擾起不到任何作用。

我得到這個結論後不敢相信,私下裡向總部的專家求證,他沉著臉給我撂了一句話「你說的是對的」。

F-117在南斯拉夫被擊落,有人根據這個戰例提出了新戰法,抓住隱形轟炸機投彈時開艙,喪失隱身能力的短暫時間窗口,進行雷達快速捕捉攻擊。

可是,都飛到你頭頂上投彈了,這種死到臨的被動戰法真的有用嗎?

當時,我對我軍的戰鬥力深感懷疑。

這不僅僅是我的個人看法,當時總部有一個調研報告,有三句話是這樣寫的:

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差距很大

與周邊鄰國相比不占優勢

遠不適應現代化條件下的局部戰爭

形勢如此嚴峻,中國人民解放軍該如何破局?我軍痛定思痛,從軍事思想根源進行了一場顛覆性的革命。

2、不搞「信息化」就是死路一條

做大事必從思想入手,要想擺脫戰鬥力的困境,首先要搞清楚戰爭的形態。

錢學森對人類戰爭形態有個分類,徒手戰爭,冷兵器戰爭,熱兵器戰爭,機械化戰爭,大規模機械化戰爭,信息化戰爭。

這個分類有兩大顯著特徵,一是新形態比舊形態具有碾壓式的戰鬥力優勢,苦練三十年武藝的武士,會被持槍小孩輕鬆殺掉。

二是更新換代之際,就是上一代戰力最強之時,除非有極強洞察力和極大決心,否則很難主動升級。

清朝作戰兩軍距離300米,對方馬隊衝鋒,弓箭手可發四箭,火槍手最多開兩槍,弓箭完勝。

在冷兵器向熱兵器升級這件事上,西方人比我們更有洞察力,馬隊衝鋒300米放四箭是人類極限,而火槍迅速升級為馬克沁機關槍,戰鬥力呈現碾壓之勢。

二十多年前,美軍由機械化向信息化升級,新型指控和火控系統都放在第四師試驗,這是美軍唯一的數位化試驗部隊。

第四師官兵對信息化很排斥,由於不順手,曾發生過一次傷亡21人的慘劇。

其實不搞數位化升級,當時美軍的機械化裝備也是遙遙領先的第一名,為啥要自找麻煩呢?

拉姆斯菲爾德公開批判第四師的官兵,稱有一半不合格,數位化升級必須搞,不換思想就換人。

後續的戰鬥力評估,M1A1升級為M1A2,戰鬥力升4倍,阿帕奇升級為長弓阿帕奇,戰鬥力升16倍。

當時拉姆斯菲爾德的阻力很大,他高瞻遠矚意志堅定,完成了美軍由機械化向信息化的轉型,美軍的信息化作戰能力對全世界軍隊形成了碾壓優勢,拉姆斯菲爾德是美軍的功臣。

同時期的我軍呢,處於熱兵器向機械化升級的關口,比美軍整整落後了一個時代。

講究「奇兵」和「詭道」的傳統軍事思想,在信息戰中不靈了,可為啥不靈了呢?這事必須搞清楚。

這還得從戰爭形態入手,古代軍事思想誕生於冷兵器時代,持續時間長達幾千年,同時代的敵我戰鬥力相差不大,「奇兵」「詭道」就成了取勝的關鍵。

冷兵器時代形成的軍事思想,遇到戰爭形態的升級,就不靈了。

「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撒手鐧一招鮮」,「超限戰」,都是沒辦法的被動辦法,並不是主動取勝之道,我軍終於由謀略型向實力型轉變了。

這種歷史性變革,對我軍來說是刀口向內,痛徹心扉。

決心下了,機械化和信息化一起升級,兩步並做一步,實現歷史性跨越。

以美軍第四師為藍本,成立我軍的數位化試驗部隊,模塊化、系列化、信息化…以此為樣本改造全軍。這個決策非常地生猛!

當然有爭議,有人稱,這就是「全盤西化」在軍隊的體現--「全盤美軍化」,有人稱,追著美軍跑,會越追越遠,而自己的看家本領也丟了……

既然決心已經下,那就擱置爭議,軍隊改革雷霆萬鈞。

過程艱辛痛苦,自我革命非有絕大決心和執行力而不可得,我們做到了。

短短三十多年,體系化、信息化、軍改,我軍經歷三次蛻變,傳統的戰鬥精神和意志力仍在,戰鬥力早已今非昔比,成為了全世界第一流的軍事力量。

這次俄烏之戰令我們大開眼界,如何從軍事角度專業評判?如果換作我軍會表現如何?

3、由「非對稱」到「體系化」的重大轉變

這次俄烏戰事,可以看出俄軍的基本作戰單元是合成營,合成營在遂行小規模戰鬥任務時是一把利刃,但終歸體系能力不足,缺乏配套的防空、工兵、信息支援力量,在執行重大任務時就會力有不逮。

通過視頻可以看出,俄軍合成營有履帶裝甲車,有輪式裝甲車,有輕型裝甲車,很不統一,這在行進速度和作戰配合上有著先天不足。

也正是因為這些原因,經常在視頻中看到俄軍丟棄裝備,被單兵飛彈攻擊等拉胯鏡頭。

早在20多年前,美軍就提出了FBCB2這個概念,旅及旅以下作戰力量,強調未來信息條件下的作戰,最合理的作戰單元就是旅。

由傳統的軍、師、團、營的編制,變成了軍、旅、營。

為什麼要這麼改?這有著深刻的軍事原理,跟蹤學習FBCB2,曾是我當年的一項研究任務。

我軍高度認同這個理念,並進行了師改旅的重大改革,以合成旅作為了最基礎的陸軍作戰單元。

我軍剛打造合成旅時,也是履輪、輪式混編的,自行火炮、防空飛彈車等主戰兵器是履帶裝甲,雷達、指控、通信等作戰保障單元就採用輪式方艙底盤,更加機動靈活和成本低廉。

混編的好處是省錢,基於現有裝備重組的成本低,如果全旅統一承載底盤,等於從零開始打造一隻新部隊,實在是太昂貴了。

改革得一步步來,不能搞休克療法,我軍的輪式裝甲剛開始時有四輪、六輪,直到現在清一色的大八輪。

最初的輕型裝甲車是北汽勇士,車身是玻璃鋼的,輕是輕了,但不抗造,後來改為東風猛士,而且從一代、二代,直到現在清一色的猛士三代。

現在已經全部整改到位了,合成旅有三種,一是重型合成旅,採用履帶裝甲,請注意是所有作戰單元都是履帶裝甲底盤,包括情報、通信等非火力單元。

二是中型合成旅,採用8X8輪式裝甲底盤,8X8的含義是指,8個輪子每個都是驅動輪,105mm突擊炮火力不弱,速度和通過能力很強。

三是輕型合成旅,採用猛士三代底盤,遂行快速反應作戰任務。

三種合成旅的裝備底盤系列化、模塊化、可快速替換,攻防能力均衡,沒有明顯短板,戰鬥力有了飛躍。

而當前俄軍的履帶輪式混編合成營,還處於我軍20年前的軍改初級狀態,並不是他們不想系列化和模塊化,而是沒錢。

不是所有國家,都有中國軍隊的裝備更新換代速度的。

我當年教授某種指控系統,從80年代末的第1代,到我退役前都11代了,每年都有基層軍官來我系學新系統,上級要求一個月培訓成專家。

總部領導拿「孟37」的故事來鞭策我們這些軍校教員。孟教員是我們的前輩,他搞了一輩子的37炮,對37炮的性能故障了如指掌。

部隊37炮出故障了,他人都不用去,聽著電話,讓部隊開一炮,他通過電話中的炮聲就能做出故障診斷,於是得了軍內諢號「孟37」。

我去總部開會時抱怨吐槽,孟教員搞了一輩子37炮,自然已到神境。可我們搞的是信息系統,列裝後一年就換新,我們剛熟悉了,就換新裝備了。

以某系統為例為例,先出簡易型,很快就正式型,再出A型和B型和改型。疊代得太快了,缺乏時間沉澱,我自己都不敢說專家,咋能一個月培養出一大批專家?

抱怨沒用,只能緊鑼密鼓甚至連滾帶爬地跟進。

「只要一列裝,就是舊裝備」,我們就是這樣一年當三年用,快速疊代進步的。

4、「信息戰」是不是一場騙局?

1991年,我軍校畢業分到38集團軍某部任排長,也就在那一年,爆發了震驚中外的海灣戰爭。

這場戰爭開啟了信息戰的先河,GPS首次戰爭應用並驚艷世界,精確制導飛彈令各國軍人瞠目結舌,電子戰和信息壓制幫助美軍令摧枯拉朽。

伊拉克本是中等以上軍事強國,被打得毫無還手之力。

按照當時的軍備比較,我軍比伊拉克相比並不占優勢,畢竟人家有錢,而我們當時處於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部隊要忍耐的時期。

海灣戰爭把伊拉克打殘了,也把我們打懵了,換我們上去,會比伊拉克表現更好嗎?

戰後的各種影視圖像陸續公開,看到我們軍售給伊拉克的69改坦克,被美軍M1A1坦克正面洞穿,甚至都沒有開炮的機會,搞了一輩子坦克研究的軍校老教授心態崩了,在辦公室里號啕大哭。

伊拉克軍隊想對進攻的美軍地面部隊打伏擊,把很多坦克埋伏在了美軍坦克必經之路。

怎麼埋伏呢?在沙漠中挖了個坑,把坦克開進去,然後用沙子蓋上,外邊看不出來。

不成想美軍的直升機上有紅外探測器,把埋伏在沙漠中的坦克看得清清楚楚,飛到坦克上空發飛彈,挨個掀天靈蓋。

作戰過程過於輕鬆,以至於美軍的直升機戰鬥員事後抱怨,說平時訓練設想了眾多困難情況,累得臭死,沒想到實際打仗這麼輕鬆。

過去打仗,雖然武器裝備落後,但靠三個拼一個,也能取得勝利,可在信息戰條件下,這種傳統認知不再成立了。

先敵發現、遠程攻擊、精確制導、信息優勢不是錦上添花,而是顛覆性的戰鬥力倍增器。

機械化部隊遇到信息化部隊,就好比騎兵遇到馬克沁機關槍一樣,只有被屠宰的份,由機械化向信息化轉變勢在必行。

軍內有不同意見,認為美軍的信息化是一場騙局。

當年裡根主導星球大戰計劃,欺騙蘇聯進行了重大軍事變革,最終把經濟給拖垮了。當時白宮把這個欺騙行動命名為bad boy壞孩子計劃。

軍內一些人認為,信息戰就是美國給中國挖的坑,是新一輪的bad boy計劃。

道理很簡單,信息化的基礎是信息科技,當時國內信息科技跟美國差距甚大,完全看不到追上的希望,跟在美軍屁股後面搞信息化,只能是越追越遠,差距只會越來越大。

而總部的綜合研判結論是,信息化戰爭是未來趨勢,不是騙局!

於是,我軍轟轟烈烈的信息化建設就展開了。

改革打破傳統做法,逼人脫離舒適區,自然會遇到很大的阻力。

以軍事通信為例,以前的通信樞紐是伴隨指揮所的,軍指揮所下轄三個師指揮所,每個師指揮所由下轄三個團指揮所,每個指揮所都配屬一個通信樞紐,呈現出樹狀結構。

這種層次分明的指揮結構,就是古人說的「如身使臂,如臂使指」,指揮順暢,行動無阻,沒有牽制。

但是,這種樹狀結構並不適用於聯合作戰,例如一個營長想呼叫空軍支援,就得向團指揮所請示,團再向師請示,師再向軍請示,集團軍跟空軍溝通,空軍再逐級下達命令,等飛行中隊接到支援命令時,黃花菜都涼了。

為了適應信息條件下的聯合作戰,伴隨指揮所的傳統通信模式必須改革,把上下層級都去掉,形成一張扁平化的戰術通信大網。

通信管理配置自然複雜多了,很多人對這種變化很不適應,內心是牴觸的。

沒關係,思想認識不到位,就加強培訓提高認識,軍隊信息化建設搞得轟轟烈烈,在改革過程中轉變思想。

5、「學習型」軍隊

說起電子對抗,很多人的想法就是,來個大功率的電子干擾,就跟炮火覆蓋一樣,肯定能有效壓制敵方的通信。

不僅老百姓,就連很多軍人也是這麼想的,而這卻是個錯誤觀念。

十多年前,我軍做了一場電子對抗演習,藍軍部隊把電子干擾設備開啟後,紅方的電台就成了啞巴,指控系統也被干擾得無法工作。

現場觀摩的軍委副主席憂心忡忡,擔心在未來作戰中遇到同樣的電磁壓制,這仗還怎麼打?

當時的電子信息基礎部部長給副主席做了匯報,說這場演習,藍軍的干擾設備已經放在了紅軍陣地,做的是極限壓力測試,真正作戰時,敵方的電子干擾設備是不可能如此近距離配置的,所以不需要擔心。

大家都知道,電磁干擾的功率是個關鍵項,功率越大,干擾效果越好。

其實跟功率比起來,距離更重要,電子干擾的強度會根據距離的平方率甚至立方率進行衰減,距離才是干擾效果的最大敵人。

只要做好陣地防禦,把干擾源拒在我陣地幾十公里之外,敵方的電磁干擾就不會起到多大作用。

而且,我軍電台普遍採用了跳頻技術,定頻壓制性干擾根本就沒用。

幹線節點設備還採用了擴頻技術,它的特點是,信號功率譜密度即使低到了干擾噪聲電平之下,依然能夠正確地解調和解碼,想通過大功率壓制性干擾來取得電子對抗的優勢,這已經越來越難了,甚至變得不可能。

干擾有功率譜密度、帶寬、持續時間三個參數,三者的乘積就是能量。

上述三種參數可以有無數組合,但至少有一個參數會很小,因此總會有規避的方法。

把這三個參數都拉滿的立方體干擾,就是劉慈欣所說的「全頻段阻塞干擾」。

但是,這種干擾只是科幻設想,現實中是不存在的,因為地球的能量不夠用。

某種微波武器,充電15分鐘,施放僅50納秒。如果能持續發射5分鐘,那就是傳說中的「死光」,瞄準飛機和飛彈,瞬間就能將之化為灰燼。但很遺憾,整個城市的能源都不夠用。

聽到這裡你可能疑惑,這怎麼跟以前在網上或者其他專家那裡聽到的不一樣呢?這是因為網上說法普遍不靠譜,而那些所謂的專家並不專業。作為曾經的全軍巡講戰術通信專家, 我不跟您爭辯。

當年我去駐地在柳州的一個集團軍做信息化培訓,裝備部長看我講課講得很好,就把我留下來,作為集團軍信息化新戰法比武的評審專家。

集團軍以旅為單位,選送了信息戰新戰法的想定,由裝備部組織進行公開評比。

其中某旅的一項電子對抗想定,令我記憶猶新。

想定的背景是,我作戰地域內發現了來源不明的強電磁干擾,遂命令電子偵察分隊進行測向定位,找准了干擾源的方位後,對該方向施加了壓制性強幹擾。

整個想定,在「施加壓制性強幹擾」之前還是靠譜的。

現在的確有一種炮彈,打到你的陣地上以後不爆炸,而是釋放出強烈的電子干擾,用來干擾你陣地上的無線通信信號,這就是電子干擾彈。

處置前必須找到干擾源在哪裡,所以說,命令電子偵察分隊進行測向定位也是對的。

但對干擾彈進行壓制性強幹擾就錯了,而且大錯特錯。

敵方干擾彈,就是來擾亂我方陣地通信的,正確的處置方式是把它摧毀,讓干擾信號消失,而不是弄一個更強的干擾去壓制它。

好比是我在課堂里講課,有個學生大呼小叫了,正確的做法讓他閉嘴,或者把他拎出課堂,從而恢復教室的安靜。

而不是派另外一個學生跟他對喊,本來他一個人喊的都沒法上課了,再來個對喊,豈不是影響更大了?

這說明了什麼?這說明了在信息化建設之初,我軍基層官兵對信息戰的基本原理並不了解,信息化新戰法也是摸著石頭過河。

沒有誰生下來就啥都懂,信息化是個新生事物,不懂很正常,解決之道就是加強培訓。

我軍是個「學習型」軍隊,軍校畢業後任基層軍官,晉升需要回爐重造,去軍校學習新裝備新戰法,不斷檔的培訓早已經制度化,這就是保證戰鬥力的關鍵。

6、聯合作戰該咋搞

聯合作戰,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以通信為例,海軍因為涉及到對潛通信和地球曲率原因,使用長波電台或者短波電台的低頻段。

陸軍戰役規模動輒幾百公里以上,通常用短波電台的高頻段。戰術通信涉及到丘陵、山林、樓房的遮擋,要求無線電信號具有一定繞射能力,因此常使用超短波電台的低頻段。

空軍通信對空沒有遮擋,使用超短波電台的高頻段。

說這些是否泄密了?實際上這是無線電通信基本原理所決定的,各國軍隊都一樣。我研究過北約的制式超短波電台,它的頻度範圍甚至頻率點跟我們的是一樣的,這並不是什麼機密。

那三軍電台究竟怎麼聯合起來的?用的什麼辦法我就不知道了,但聽說這個問題已經得到了解決。

20年前搞過全軍信息化聯試,效果並不好。當時的技術負責人感慨,在作戰體系上統一了,但是技術體系並沒有統一。

他舉了一個例子:一把筷子,把上頭抓緊了,但下頭卻是散開著,沒有形成合力。

各軍種的信息系統建設得都很好,但是放在一起,由於資料庫格式都不統一,系統很難交互,就形成了一個個的信息化孤島。

那技術體系又是如何統一的呢?這我就不知道了,但聽說是統一了。

聯合作戰可不是拍腦袋的事兒,它是特別複雜的系統工程。

跨越式發展指的是跨越時間,用一年時間干人家三年的活,但中間的溝溝坎坎一個都繞不過去,都需要挨個跨過,想省略哪一步都不成。

軍迷多喜歡炮彈口徑、飛彈射程……而我這篇講的是軍事思想,內容不嗨甚至有些乏味。

但是,軍事思想才是根本,這三十年我軍的軍事思想變革是顛覆性的,觀點交鋒驚心動魄。

軍隊什麼都能統一,包括牙刷頭的方向,但軍事思想卻很難統一。「強軍」目標一致,但想法各有不同。

「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有什麼裝備就打什麼仗」、「超限戰」、「非對稱作戰」、「一招鮮」、「撒手鐧」……

這些好比是韋小寶的奪命三招,對付茅十八還行,對馮錫范就不好使了。

現在我軍執行的是「基於信息系統的體系作戰能力」,這就是不做韋小寶而學陳近南。

說的更直白一點,那就是不再指望什麼「奇兵」和「詭道」,一心一意打造超越美軍的硬實力型軍隊。

有人轉變不了思想咋辦,首先要加強教育,因為「換人不如換思想」,實在換不了思想咋辦? 那就「不換思想就換人」。

現在東南某省提出要打「非對稱式作戰」,這都是我們20多年前研究透的東西,其實就是忽悠人的說法,一切小伎倆、小招數,在絕對體系實力面前都會化為齏粉。

軍改沒有休止符,強軍永遠在路上。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