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總統馬克龍連任成功!對中國來說是好事嗎?

黎建南臺灣 發佈 2022-04-25T11:46:42.075405+00:00

在4月10日第一輪投票,馬克龍僅比勒龐女士高4.7個百分點,並且單以民調來看,雙方民調差距是有逐步貼近的狀況,當時也有不少人認為,馬克龍會輸。

法國總統大選在當地時間24日晚上8時結果出爐,競選連任的馬克龍以58%得票率大勝極右派對手勒龐女士。44歲的馬克龍順利成為法國20年來第一位當選連任的總統。

不過馬克龍贏得並不容易。

在4月10日第一輪投票,馬克龍僅比勒龐女士高4.7個百分點,並且單以民調來看,雙方民調差距是有逐步貼近的狀況,當時也有不少人認為,馬克龍會輸。

這比2017年他以66.9%高得票率當選的情況,要嚴峻得多。

2017年,39歲的馬克龍是從未參政過的新人,他另闢蹊徑,參考了歐巴馬2008年競選時發起的草根運動,發動了「大遊行」(Grande Marche),鼓勵沒有政治經驗的民眾參與活動。

然而馬克龍上位後,似乎就因為「錢」的問題,讓勞工階級的底層民眾失望,2018年的「黃背心運動」正是造成馬克龍本次競選苦戰的最大因素。

當時馬克龍為了環保議題,想要刺激法國人民購買電動車,計劃提高環保燃料稅,導致柴油油價高漲,這對許多基層勞工而言是很大負擔,最令人詬病的是,當時馬克龍一邊提高了環保燃料稅,一邊卻砍掉了5億7700萬歐元的「環保預算」,這也讓當時的勞工階層質疑是否有圖利特定產業或廠商的情形。

而銀行家出身的馬克龍,為了吸引脫歐後的英國投資者,先是降低了外國投資者的稅率,又在議會中反對法國俗稱「富人稅」的物業稅,根據估算過後,刪除物業稅將會為法國的有錢人減少七成的財富稅支出。

圖利了投資者以及富人,卻對中產階級以下的稅率「挖東牆補西牆」,在取消疾病保險分攤金及失業保險分攤金的同時,又提高了普通社會保險捐(CSG),一加一減,對一般民眾來說跟沒做差不多。

他還曾提倡將原本62歲退休的年齡提升為65歲,導致2019年出現了更多的罷工、抗議熱潮。

外交方面似乎也頗有不足。

首先是去年九月,原本跟澳洲的潛艦計劃被美國英國截胡,美國與法國之間產生裂痕。

在今年3月3日馬克龍宣布競選連任之前,他先是拜訪了普京,接著拜訪澤倫斯基,然而最終仍無法調停俄烏衝突。反而最後功勞被土耳其搶了過去。


更重要的是,在俄烏衝突開始後,法國通膨不止,而馬克龍也為了跟勒龐產生區別,公開表示法國不需要俄羅斯的天然氣。

許多法國人批評他傲慢,施政由上而下,絲毫不體恤民情,優惠富人、投資者的經濟政策,更讓社會底層與馬克龍產生了隔閡。

雖然馬克龍在位期間似乎有所不足,但勒龐女士對俄羅斯的態度曖昧不明,也讓人民有所疑慮,勒龐女士曾多次批評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卻又依賴俄羅斯向她的政黨提供銀行貸款,而她與普京的友好私交也是本次選舉一直被攻擊的問題。


不過馬克龍的勝選,對中國來說,是一件好事。馬克龍屬於務實派,政治強硬、經濟務實。至少他不會像勒龐女士那樣劍拔弩張。在本次競選期間她曾多次表態要在印太地區對抗中國。

2021年2月,馬克龍曾於訪談中表示:「中國是一個夥伴,一個競爭者和一個系統性的對手」。當時的他試圖在經濟和政治方面保持強硬立場的同時,也想在氣候變化等問題上與北京合作。

而在2021年6月召開的七國集團(G7)峰會上,馬克龍也表示:「 G7不是一個敵對北京的俱樂部,G7希望與中國在各個領域進行合作」,會中馬克龍也提出願意與中國在氣候問題上以及經貿合作上展開合作。

去年美國發起抵制北京冬奧會時,馬克龍曾公開「法國不會抵制北京冬奧會」的基本立場,並在法國主流媒體以 「 馬克龍拒絕任何『微小及僅有象徵意義』的抵制」為標題強調此一立場。

由馬克龍過往對中國發言來看,他未必是中國的鐵桿盟友,但最起碼是理智對手,在國際局勢越來越亂的今天,能保持理智者,總是好過難以預料的對頭。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