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在物質時間中的老化

百研工坊 發佈 2022-04-25T22:59:50.889327+00:00

作者:克里斯汀·米德爾頓編譯:純珍資料來源:Zairon,CC BY-SA 4.0,通過 Wikimedia Commons長期以來,線性和非線性老化的基礎是相同的鬆弛過程,這一假設現在得到了實驗的支持。比利時奧斯坦德聖彼得和聖保羅教堂的窗戶。

作者:克里斯汀·米德爾頓

編譯:純珍

長期以來,線性和非線性老化的基礎是相同的鬆弛過程,這一假設現在得到了實驗的支持。

比利時奧斯坦德聖彼得和聖保羅教堂的窗戶。舊玻璃窗玻璃的變形通常被錯誤地認為是在重力影響下玻璃的流動

跟隨導遊遊覽歐洲城市,您可能會聽到這樣的故事:古老的大教堂窗玻璃看起來參差不齊,因為數百年來,玻璃已經慢慢流向窗格底部。那個故事只是一個神話;二氧化矽中的這種流動至少需要地質時間尺度。但是玻璃,無論是分子還是其他,都會緩慢地向難以捉摸的平衡狀態發展——這一過程被稱為老化。而且由於它們不平衡,這個過程是非線性的並且依賴於歷史,這使得老化系統的行為難以建模或預測。

然而,與許多物理過程一樣,當玻璃受到足夠小的擾動時,它的響應可以是線性的。在 1970 年代,研究人員提出,這種物質的線性響應可以用現有的理論框架來描述,也可以用來理解其難以捕捉的非線性行為。根據他們的推理,如果兩種狀態下系統演化的背後都有相同的熱重排,那麼應該用同樣的響應函數描述這兩種狀態。但是在非線性狀態下,動力學會減慢,實驗室時間必須被所謂的物質時間所取代,該時間以反映樣品狀態的速率進行。

後來的理論依賴於物質時間框架來連接線性和非線性玻璃老化,儘管這種時間的存在從未被實驗直接驗證過。現在,丹麥羅斯基勒大學的 Birte Riechers 和同事在一種玻璃形成的分子液體中建立了這種聯繫。在進行了一系列仔細測量以確定物質對溫度微小變化的響應後,他們能夠準確地預測其在較大溫度跳躍後的行為,並且沒有擬合參數。

在他們的第一組實驗中,研究人員對一層薄薄的液體進行溫度跳躍,並在每次跳躍後追蹤其演變。他們測量了樣品在 10 kHz 下的電容,作為其構型演變的代表。實驗非常耗時,因為樣品在跳躍後可能需要數天甚至數周才能達到平衡。它們也很精確:珀爾帖元件將溫度波動保持在1 毫開爾文以下,超精密電容電橋使解析度達到百分之一皮卡。

研究人員通過觀察其在小於 1 K 和小至 10 mK 的小溫度跳躍後的演變來確定樣品的線性響應函數。然後他們對該函數進行了測試。圖片中上圖證實了研究人員確實觀察到了線性狀態——溫度的變化(紅色)會導致測量電容(綠色)的比例變化——並證明響應函數(黑色)可以預測樣品的行為。下圖顯示了結合物質時間後的響應函數的預測。較大幅度的溫度振盪使樣品超出了線性範圍,但預測和數據仍然非常吻合。

當溫度上升達到約 2.5 K 時,數據和預測之間開始出現偏差。基於這種行為,研究人員認為該物質可能具有兩種非線性老化狀態:一種是中間狀態,與線性狀態下的鬆弛機制相同;另一種是更極端的狀態,在這種狀態下,其他過程有助於物質的響應。

文章來源:https://physicstoday.scitation.org/do/10.1063/PT.6.1.20220329a/full/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