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天育苗草莓炭疽病防控技術

世界農化網 發佈 2022-04-25T23:12:59.987003+00:00

世界農化網中文網報導: 炭疽病是草莓苗期的主要病害之一,是典型的高溫高濕型病害。據省氣象部門預報,4月下旬可能出現連陰雨天氣過程,有利於草莓炭疽病的發生流行。

世界農化網中文網報導: 炭疽病是草莓苗期的主要病害之一,是典型的高溫高濕型病害。據省氣象部門預報,4月下旬可能出現連陰雨天氣過程,有利於草莓炭疽病的發生流行。江蘇省草莓(藍莓、黑莓)病蟲害綠色防控專家指導團隊根據我省草莓炭疽病發生流行規律,炭疽病菌種群對常規藥劑抗性檢測及田間篩高效藥劑選試驗結果,對草莓炭疽病識別和防控技術提出幾點意見,供各地種植戶參考。

1 為害症狀

草莓炭疽病主要發生在育苗期(匍匐莖抽生期)和定植初期,結果期很少發生。其主要危害匍匐莖、葉柄、葉片、托葉、花瓣、花萼和果實。染病後的明顯特徵是草莓株葉產生局部病斑和全株萎蔫枯死。匍匐莖、葉柄、葉片染病,初始產生直徑3~7毫米的黑色紡錘形或橢圓形潰瘍狀病斑,稍凹陷;當匍匐莖和葉柄上的病斑擴展成為環形圈時,病斑以上部分萎蔫枯死,濕度高時病部可見肉紅色黏質孢子堆。該病除引起病斑外,還易導致草莓子苗成片萎蔫枯死;當母株葉基和短縮莖部位發病,初始1~2片展開葉失水下垂,傍晚或陰天恢復正常,隨著病情加重,則全株枯死。

2 病原物

草莓炭疽病原菌為半知菌亞門、毛盤孢屬草莓炭疽菌Colletotrichum fragariae Brooks,有性階段為子囊菌亞門、圍小叢殼屬的Glomerella fragariae。江蘇省草莓炭疽病原菌為膠胞炭疽菌複合種,各地分布不盡相同,對藥劑的敏感性也不盡相同,藥劑防治效果有差異。

3 發病規律

病菌以分生孢子在發病組織或落地病殘體中越冬,在田間分生孢子藉助雨水及帶菌的操作工具、病葉、病果等進行傳播,一個生產季節可以多次侵染,因此在露天育苗時,必需連續防治。病菌侵染最適氣溫為28~32℃,相對濕度在90%以上,是典型的高溫高濕型病菌。當氣溫上升到25℃以上,草莓匍匐莖或近地面的幼嫩組織易受病菌侵染,在高溫高濕條件下,病菌傳播蔓延迅速。特別是連續陰雨或陣雨2~5天或颱風過後的草莓連作田、老殘葉多、氮肥過量、植株幼嫩及通風透光差的苗地發病嚴重,可在短時期內造成毀滅性的損失。

4 防治技術

(1)及時排水。做好田間溝系配套,雨後或灌水後及時排水,確保畦面和田間溝內不積水。

(2)合理灌溉。灌溉水儘量使用地下水,宜採用滴灌、噴灌等措施,預防病原體隨水傳播。

(3)清潔田園。及時摘除病葉、病莖、枯葉及老葉以及帶病殘株,集中帶出田外處理,減少傳播。

(4)藥劑防治

① 4~5月。不推薦使用唑類藥劑,可用咪鮮胺、吡唑醚菌酯+克菌丹、氟啶胺+嘧菌酯、抑霉·咯菌腈、嘧酯·噻唑鋅,這個時期若雨水較少溫度較低,可以10~15天防1次。需要注意的是,期間若整理植株(如去老葉等)或遇雨,則應在雨後或農事操作後及時用藥預防。

② 6~8月。此季節高溫高濕多雨,苗子長勢旺盛,同時也是炭疽病的高發期,建議輪換使用或試驗以下藥劑:苯甲·嘧菌酯、戊唑醇、吡唑醚菌酯、吡唑·代森聯、咪鮮胺、肟菌·戊唑醇(未在草莓上登記)、丙硫菌唑(未在草莓上登記)等藥劑,根據病害流行風險,5~7天防治1次,同時關注天氣預報,確保做到雨前防、雨後補。

③ 注意事項。一是嚴格按照農藥的標籤內容使用農藥,不得擴大使用範圍、加大用藥劑量或者改變使用方法,尤其是唑類藥劑要嚴格控制劑量;二是打藥時水量要足、需要澆淋到根,不得違規使用禁限用農藥;三是要注意藥劑的合理輪換,避免隨意混用多種藥劑,同一種有效成分藥劑1個生長季使用不超過2次。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