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對於皇帝而言,功臣就像是「肥豬」一樣?

山川文社 發佈 2022-04-29T17:45:38.686385+00:00

對於皇帝而言,功臣就像是肥豬一樣,每個皇帝都喜歡對功臣動刀子,但並不是每個功臣都願意挨刀子。勾踐拿著老部下的辭職信,不論如何都想不明白,於是便問范蠡:「你跟我奮鬥了這麼多年,終於盼來了結果,沒有了後顧之憂,總算可以與孤共享榮華富貴,為什麼挑這個時候辭職不幹了呢?」

對於皇帝而言,功臣就像是肥豬一樣,每個皇帝都喜歡對功臣動刀子,但並不是每個功臣都願意挨刀子。無數兔死狗烹的歷史事件給功臣們敲響警鐘,面前這個慈眉善目的「屠戶皇帝」雖然和藹,沒準哪天「屠戶皇帝」就會抽出刀子,與自己清算一番。

若是能在功利與性命之間找到微妙的平衡點,找到功名雙收的「兩全法」,最好的辦法就是功成身退。隱退並不是一種怯懦的行為,反而是一種境界的體現。因此,絕不能相信那副能共患難不能共富貴的嘴臉。

在歷史上眾多的功成身退者中,范蠡是一個典範。

他幫助自己的老大勾踐打拼了二十多年,在完成滅吳大計後竟主動遞交辭呈。勾踐拿著老部下的辭職信,不論如何都想不明白,於是便問范蠡:「你跟我奮鬥了這麼多年,終於盼來了結果,沒有了後顧之憂,總算可以與孤共享榮華富貴,為什麼挑這個時候辭職不幹了呢?」范蠡的回答非常模糊,他只是在搪塞勾踐。范蠡是個聰明人,他一定想通了關鍵,在榮華富貴的後面一定站著一個劊子手。

沒人理解范蠡的做法,連范家人都在惋惜范蠡的舉動,為什麼放著大好的前程不要,非要過平淡的生活呢?

不得不說,范蠡是個擅長經營人生的智者,為什麼?

因為他明白人生就像一支股票,低價買入高價拋售,只要堅持這一原則就能在政治場上閒庭信步。只有這樣,不斷遊走在波折的人生中,歷史才會認同他的豐功偉績。

范蠡帶著家人來到齊國定居,改名換姓,過上了平淡的日子。范蠡搖身一變,成了做生意的商人,在齊國的商海沉浮多年,成了一方巨富。後來,齊王被驚動了,他親自邀請范蠡入朝為相。范蠡迎來了人生中第二次機遇,可他是怎麼選擇的呢?散盡家財,退還相印。范家人對范蠡的做法越來越不理解了,范蠡則回答道:「如果只是索取,而不施予,這是為富不仁的,我必須要放棄這種財富。」

後來,范蠡又帶著家人在陶邑定居。范家人對范蠡說:「人家都在絞盡腦汁琢磨賺錢,你卻說金錢無用。」范蠡說道:「所謂貧富,介乎一心,只要肯用心,賺錢不是什麼難事。」果不其然,范蠡果然沒有辜負自己的話。通過一番巧妙的經營,范蠡再次賺下萬貫家財。然而,成為陶朱公的范蠡仍未守財,他第三次散盡家財,恢復一窮二白的人生。

時人無法理解范蠡的做法,殊不知不懂得木秀於林這個道理的文種,在范蠡走後經歷了怎樣的悲慘遭遇。范蠡離開越國後,勾踐逐漸在富貴中迷失了自己,終日享樂不求上進。文種見自己的老大墮落至此,心灰意冷,索性請了個長期病假不再上朝。

然而,這個世界最不缺的就是小人,這些傢伙在勾踐面前搖唇鼓舌,稱文大夫居功自傲,私底下密謀造反。勾踐一聽,這還了得?於是,勾踐將文種召入王宮,賜給他一把寶劍,說道:「當年你向我獻了七條奇計,教我如何擊敗吳國,我只用了三條。今天,我命令你將著剩下的四條,獻給故去的先王。」寶劍划過喉嚨,文種才意識到當年范蠡有多聰明。

雖說在「屠戶皇帝」的屠刀下,有不少功臣躲過一劫,但為人臣子終究處於被動,皇帝有著絕對的主動權。為了防止其他人覬覦皇權,自己的龍椅坐上別人的屁股,每個皇帝都信守著「進攻是最好的防守」的信條。對每個有可能威脅到皇權的人,皇帝們都會表現得敵意滿滿。在歷史上,有這樣一位皇帝,他的自我防備堪比義大利的後防線,將「防微杜漸」做到了極致。

趙匡胤「杯酒釋兵權」的故事想必大家耳熟能詳,雖然在正史中並未出現這個故事,但由於這個故事太過深入人心,很多人都將其當作了真實的歷史。相比於趙匡胤,朱元璋的做法簡直太過野蠻,宋太祖手下逃過一劫的大臣們也比被朱元璋迫害的功臣幸運得多。為了防止有一天自己手下的將軍披上黃袍當皇帝,趙匡胤也是絞盡腦汁。

最終,趙匡胤將所有手握兵權的老哥們湊在一塊,向他們攤了牌,尤其是曾將黃袍套在自己身上的石守信、高懷德、韓令坤、趙彥。

公元961年,趙匡胤準備了一桌好酒好菜,將一票老哥們聚齊,把酒言歡。遙想當年,他們也曾在軍隊中推杯換盞,如今事過境遷,那個平易近人的趙將軍已成了一國之君,早年的老部下也都混成了軍中高層。想到自己這群人這些年的境遇,每個人都唏噓不已。酒過三巡,每個人都有點喝高了,趙匡胤的臉色變得十分陰冷:「說起來這皇帝還真是好當,如果你們手下想擁你們當皇帝,還不是一件黃袍的事?」

趙匡胤簡簡單單的一句話,讓在場的所有人瞬間清醒。於是,眾將紛紛跪地請罪,表示服從趙匡胤的安排。趙匡胤的布局非常巧妙,他將主動權牢牢地把握在手中。不論如何,擺在功臣面前的路只有兩條:一是真的發動兵變,不過趙匡胤已先聲奪人,這時站出來造反師出無名,勢必會遭到天下人的口誅筆伐;二是老老實實地將印信交給趙匡胤,一切聽皇帝安排。

平心而論,趙匡胤是皇帝中比較仁慈的,他給功臣留了活路。趙匡胤的老部下無一不是在戰場上摸爬滾打的老油條,誰都想保住項上人頭。因此,第二天一大早,功臣們不約而同地請了病假,並在請假條中表示自己年事已高不能再擔任要職云云。

這些明事理的功臣讓趙匡胤大喜過望,他立即將這些老哥們調往各地擔任節度使。不同於唐朝,宋朝的節度使就是個虛弦,根本無兵可帶。不過,無兵可帶,總好過掉腦袋。相比於那些被烹殺的獵狗,趙匡胤手下的功臣們幸運至極。可以說,將趙匡胤換成其他朝代的開國皇帝,石守信等人都不會有太好的下場。

劉邦奪取天下後,在一份名單上圈圈點點,將一眾功臣按級班爵。值此之際,他看到了張良的大名。幾乎在劉邦爭霸的每個關鍵節點中,都有張良在背後出謀劃策。可以說,劉漢的江山有張良一半的功勞,自己可不能虧待了這位功臣。於是,劉邦金口一開,張良平白無故多了三萬戶齊國封地。

不過,令人瞠目結舌的是,張良竟主動捨棄了三萬戶封地,只選擇了當年與劉邦相遇的留成。或許是張良覺得,三萬戶實在太多,還是適可而止為妙。張良選擇留成作為封地,倒是讓劉邦對他刮目相看。其實,按照張良的功勞,三萬戶封地並不算多,但他非常明白為人處世的道理。要知道,曾經當過齊王的韓信屍骨未寒,張良就算接管了這片齊地,誰能保證他會不會落得韓信的下場呢?除此之外,張良是個謀臣,他的身體遠沒有武將硬朗。張良比較有自知之明,他知道自己沒有當異姓王的身子骨。

雖說選擇留成這一畝三分地能保自己一時周全,但張良的危機感卻並未消弭。他逐漸意識到,自己手中有多少封地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在漢軍中的影響力。只要留在漢朝一天,劉邦對自己的戒備就不會放鬆。想到這裡,張良終於開悟了,想保全性命,唯一的辦法就是出走。擺脫了名利,張良的人生境界更上一層樓,他真正地達到了「超我」的境界,安心修習黃老之學。不過,張良的修行之路並不順暢,畢竟成仙是件麻煩事。呂雉的從中作梗,將張良拉回到凡俗中。不過,最後張良壽終正寢,並未受到迫害,倒也不失為好下場。

在亂世之中,張良不是與人動刀的武夫,而是玩腦子的謀士。身為一個謀士,務必要遵守三思而後行的信條。在世人看來,功成身退的張良似乎失去了一切,但他真的什麼都沒有得到嗎?回想當年,張良總共有兩個人生目標,一是為故鄉韓國復仇,二是創建一番功業。第一個目標,張良雖未親手完成,但他通過出謀劃策從側面為韓國完成了復仇;第二個目標,張良幫助劉邦從一介草民登基上位。

還有比這更顯赫的功績嗎?

顯然,張良完成了人生目標,他的人生價值曲線也達到了頂點。

就像是范蠡的經營之道一樣,張良的人生股票已抵達最高點,是時候拋售了。若始終掐著功勞居功自傲,難免會像過山車一樣從制高點滑落。正所謂物極必反,在帝王手下建功越多,處境就越危險。像范蠡、張良這樣的功成身退,是十分高明的,他們是真正的智者。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