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明朝天啟皇帝要用魏忠賢?東林黨一家獨大,所作所為實難容忍

黑白歷史 發佈 2022-04-30T02:18:27.444332+00:00

說起明朝的天啟皇帝,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但說起木匠皇帝,可能就沒幾個人不知道了。在正史記載中,這位皇帝絕對稱得上是一個昏君,主要罪責是寵信奸臣、殘害忠良、昏庸無道、不務正業等等,其中的典型事跡就是醉心於製造木器以及將國家大小事宜皆交由奸臣魏忠賢打理,以至於本就破敗的大明王朝更顯頹廢。

說起明朝的天啟皇帝,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但說起木匠皇帝,可能就沒幾個人不知道了。在正史記載中,這位皇帝絕對稱得上是一個昏君,主要罪責是寵信奸臣、殘害忠良、昏庸無道、不務正業等等,其中的典型事跡就是醉心於製造木器以及將國家大小事宜皆交由奸臣魏忠賢打理,以至於本就破敗的大明王朝更顯頹廢。

但事實真是這樣嗎? 其實要知道一件事,歷史都是由文人書寫的。而在明朝後期時,東林黨一家獨大,文人莫不以加入東林黨為榮,東林黨內部相互扶持,把持朝政以及社會輿論,讓明朝後期的皇帝們非常難受;很簡單地來說,就是皇帝聽東林黨人的話,那就是仁君聖君,如果不聽東林黨的話,那就是昏君。

而更為關鍵的是,如果皇帝不聽東林黨人的話,一意孤行,那命令根本傳達不下去,或者無人執行;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明朝後期的皇帝們基本已被架空,而東林黨就是最大的執政黨,其他諸如齊黨、楚黨、浙黨、宣黨等都只能算是小黨派,根本無法與東林黨對抗。而且縱觀明朝後半期的歷史,有太多皇帝死得不明不白。

比如正德皇帝朱厚照、隆慶皇帝朱載坖、明光宗朱常洛等;其中以任用賢臣,革除弊政,積極改革,罷除礦稅、榷稅,撥亂反正的朱常洛死得最是蹊蹺,朱常洛有明君之姿,立志改革圖形,史書上卻說他「沉湎酒色,縱慾淫樂,導致身體日益羸弱」,後來因病去世,還引發出了大名鼎鼎的「紅丸案」,其在位僅29天,年僅39歲。

事情真這麼簡單嗎?天啟皇帝朱由校正是朱常洛的兒子,年幼時就已經展現出遠超常人的聰慧,頗得爺爺萬曆皇帝和父親朱常洛的歡心。不過朱由校之所以能順利登基稱帝,主要還是靠東林黨人的幫助;朱由校雖然年少,但遠超常人的成熟,知曉東林黨的厲害,於是處處顯得和東林黨人很親近的模樣,而且頗為「聽話」,這讓東林黨人很是滿意。

所以在天啟皇帝朱由校即位之初時,東林黨攜從龍之功,勢力急速擴張,史稱「東林勢盛,眾正盈朝」;但事情沒這麼簡單,等朱由校坐穩皇位後,開始提攜乳母客氏的相好魏忠賢,這魏忠賢本是一個潑皮無賴,後入宮當了太監,雖然不識幾個字,但為人機敏會來事,所以很快得到提攜,出任司禮秉筆太監。

此後魏忠賢靠著朱由校的寵幸,迅速擴張勢力,由於魏忠賢是一個太監,所以當時的文人們(主要是東林黨)都稱其黨羽為「閹黨」。但是有一點讓人很奇怪,魏忠賢及其黨羽似乎專門只針對東林黨,與齊黨、楚黨、浙黨、宣黨等小黨派卻是盟友關係;就在魏忠賢與東林黨人爭鬥時,朱由校卻躲了起來,不理朝政,整日鑽研木工活。

但是有一個細節卻很是值得推敲,那就是朱由校雖然居於深宮,卻知曉天下大小事宜,讓人不得不懷疑,其實朱由校掌握了一個規模十分龐大且極其忠心的情報機構,有人說是錦衣衛,也有人說是西廠;但不論如何,都說明朱由校只是表面裝作不理朝政,其實暗中掌控一切。也就是說,其實是朱由校操控魏忠賢對付東林黨,所謂「閹黨」,其實就是「皇黨」。

朱由校為何要這麼做呢?正史裡面當然不會寫任何關於東林黨的壞話,如果去看市面上的正史,那看到的只有「光大偉岸」的東林黨,不過那些讚美東林黨的話,和明亡時期跪地迎滿人入京、嫌頭癢而剃髮的東林黨人比起來,卻是無比諷刺;不過更諷刺的還是那個以「水太冷,不能下」的東林黨魁首錢益謙。

也就是說,其實東林黨並沒有那麼好,甚至可以說,他們才是真正的「排除異己,專斷國政」,而且東林黨人表面上清正廉潔,實際上呢?他們是地主富商代言人,漠視農民權益,明朝後期商業極度發達,卻始終無法收商稅,而普通百姓本來就窮苦,還被迫加上大量賦稅,使得富者越富、窮者越窮,這就是典型的官逼民反。

而表面上清正廉潔的東林黨人是真的窮嗎?別的不說,就看兩點,第一是錢益謙59歲時娶23歲的花魁柳如是,並為她在虞山蓋了壯觀華麗的「絳雲樓」和「紅豆館」,金屋藏嬌;第二是明朝滅亡時,崇禎皇帝求爹爹告奶奶才被打發一點銀兩,而李自成進京後,隨隨便便就搜颳了大量銀兩,這些銀兩大部分都是從那些自詡清廉的官員們家裡搜來的。

明朝後期的皇帝窮啊,真的很窮,國庫窮得可以跑老鼠了,如果不是朱由校任用魏忠賢去收礦稅以及抄家的話,皇帝連獎賞將士的錢都沒有。也正因為如此,所以東林黨人越發痛恨朱由校,所以朱由校的突然去世也就值得推敲了;可惜的是,雖然朱由檢和朱由校是兄弟,但朱由檢顯然遠不及朱由校,對東林黨人是唯命是從,斬魏忠賢、除閹黨,廢錦衣衛,自廢武功,最終落了個吊死煤山的結局。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