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西北角》節選——1930年代的青海(一)

青格歷史qinglish 發佈 2022-04-30T17:00:10.924625+00:00

編者按:1935-1936年,民國記者范長江來到大西北,進行了歷時十個月,行程6000多公里的深入考察,所著旅行通訊在《大公報》上連載,引起轟動,范長江也一舉成為聞名全國的新聞記者。

編者按:1935-1936年,民國記者范長江來到大西北,進行了歷時十個月,行程6000多公里的深入考察,所著旅行通訊在《大公報》上連載,引起轟動,范長江也一舉成為聞名全國的新聞記者。這些通訊後來被輯為《中國的西北角》一書出版,半年內即重印7次,後被翻譯成外文出版,產生巨大影響,在中國的通訊史上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義。以下節選范長江於1935年12月,自蘭州進入青海的部分記錄。

青海道路,比甘肅境內者修理得平坦些,兩旁密種楊柳。由楊柳林中透視冰川雪嶺,風景幽逸。數十里至樂都縣。樂都原名碾伯,東晉時為南涼禿髮烏孤稱王的都城,禿髮一族,與吐谷渾同屬遼東鮮卑族,皆自陰山之北遷至青海者。是為青海鮮卑族之來源。

樂都西行過大峽,峽長水急,軍事易守難攻,惟兩岸道路現皆修理甚好,汽車可暢行無阻。再過為小峽,有新式大木橋架湟水上,過河數十里,即至西寧,小峽為西寧東防之咽喉,故有重兵駐守。車過小峽後,天已昏黑,我們的「無畏汽車」既啞且瞎(既無警笛,又無電燈),在此危險的峽路上,簡直無法行走。經二三小時的修理,始有一個眼睛,略放光明。幸而峽口以外的道路尚好,終於十九日夜中到了我們久認為神秘地方的西寧。

西寧自漢武帝命驃騎將軍霍去病攻河西,所謂「擊破匈奴右地」之後,遂經略湟中,築「令居寨」。二千多年到現在,始終是漢民族與其他各民族在青海爭鬥的最西的依據點,到現在,漢族的勢力還沒有衝過西寧以西。民國以後,西寧的軍政大權,逐漸移於回族之手。今則寢成西北「回漢」之宗教的軍事的政治的中心。如果將來西北發生了國際戰爭,或民族問題,西寧將遠比現在為重要。

西寧的市街頗有北平那樣古色古香的外景。古裝的商店,莊嚴的牌樓,和輝煌的機關,在在表示出這座古城的來歷不淺。在街上來往的人們,單從服飾上,很顯然分出漢蒙回藏四族。初到此間的旅客,誠有五光十色,難於接應之勢。

此間與記者久已神交之士,尚為不少。據各方朋友之談述,知此間情形並不如外傳之糟,即對於如記者之旅行人,亦非隨便即置人於死地。過去某某等失蹤之事,誠為事實。乃因其自身已置身於青海內部政治鬥爭漩渦中,故為青海當局所不容,固非可與普通考察並日而語也。

青海之兩大巨頭,一為省主席馬麟,一為新編第二軍軍長兼一百師師長馬步芳。馬麟僅在社會與宗教上有相當地位,而馬步芳則握軍事政治的實權。馬麟為老派人物之代表,而馬步芳則為漢回青年的領袖。記者於二十一日先訪馬麟。馬氏身軀之高,最少在七尺以上,談話夾重濁之臨夏土音,初聽之,不易了解。惟其態度比較忠厚,持論亦為和平派之人物,觀其左右及各種布置,絕難發現其有積極的政治野心。旋由譚克敏先生陪記者往訪被人目為「青海王」之馬步芳。

馬步芳給予記者之第一印象,為他的聰明的外表與熱烈的情緒;並非如記者平日所想像的青面獠牙,如三國時許褚、典韋式的人物。他和記者寒喧之後,即以真摯的口吻,談其事事落後之情形,並大談其軍事情況。適有官佐送電報至,馬看畢即轉以示記者,視之,乃玉樹方面來電,報告西康軍情者。記者一方面對馬氏之態度深感詫異,同時又栗於過去所聞關於馬氏之傳言,故屢起身告辭,而馬氏則強留共話,使記者內心起「見」「聞」上之重大衝突,不禁其驚愕之思。第二個印象為馬氏之頭腦相當精密,其談青海南部之軍事布置,井井有條,了如指掌,儼如曾受新式軍事教育者。第三,馬氏生活趨向近代,其會客室中僅布置簡單之沙發及新式小桌,並不沿用西北官場中習用之虎皮或豹皮交椅,特別是他的會客室沒有西北上家家必有的土炕。

經過這次會面以後,記者才敢放心在西寧多住些時間,來觀察青海的詳情。


歡迎大家點讚、評論、轉發,小編會繼續更新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