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基因組20周年暨哈尼梯田「雙遺」萬物密碼紀念活動

華大bgi 發佈 2022-04-30T19:25:38.923923+00:00

今年是水稻基因組框架圖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科學》(Science)發表的20周年,也是文章當期雜誌封面選景地——雲南紅河哈尼梯田被聯合國糧農組織認定為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GIAHS)12周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9周年。

今年是水稻基因組框架圖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科學》(Science)發表的20周年,也是文章當期雜誌封面選景地——雲南紅河哈尼梯田被聯合國糧農組織認定為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GIAHS)12周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9周年。為紀念這一時刻,4月28日,雲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陽縣政府與華大集團聯合在哈尼梯田景區舉辦了「水稻基因組20周年暨哈尼梯田『雙遺』萬物密碼」紀念活動。

雲南省西雙版納州原書記江普生,雲南省科技廳原廳長龍江,雲南省元陽縣委書記張喆,華大集團聯合創始人汪建、楊煥明、劉斯奇、於軍,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員胡松年,雲南農業大學原校長盛軍,雲南大學農學院院長胡鳳益,水稻基因組項目參與者李松崗等多位專家學者及華大領導參與活動,元陽縣委副書記慕明軍、華大集團CEO尹燁主持啟動儀式。

​20年前,《科學》雜誌以封面文章的形式發表了華大主導的水稻(秈稻)基因組工作框架圖論文,標誌著人類首次在全基因組層面認識水稻這一世界半數以上人口所賴以生存的糧食作物。該論文也是中國科學家主導發表的引用率和影響力最高的科研成果文章之一,被譽為「對世界科學乃至全人類里程碑式的貢獻」。一個物種基因組計劃的完成,意味著這個物種學科和產業的新開端。該研究成果推動了水稻相關研究的開展和產量的增長,為保護國家糧食安全貢獻了科學力量。

​當期雜誌封面選取了擁有1300年歷史的哈尼梯田為主元素,展示了青山映襯下水稻豐收的一片金黃。哈尼梯田是以哈尼族為主的各族人民利用特殊地理條件同墾共創的梯田農耕文明奇觀,堪稱自然、人文、科技和諧共生的典範

紀念活動的啟動儀式上,元陽縣委書記張喆表示,20年前,華大集團在《科學》雜誌上發表了水稻基因組工作框架圖,當時的雜誌封面選擇了雲南哈尼梯田,20年後,華大集團再次走進元陽,將積累多年的水稻品種及健康檢測等科研成果與元陽哈尼梯田世界文化遺產、農耕文化和民族特色相結合,建設兼具民族特色和科技內核的世界水稻公園。

華大集團董事長、聯合創始人汪建回憶了這場中日水稻科技競賽中的趣事。那段時間,所有辦公室的走廊上都是行軍床,大家把辦公室當家,硬是把項目做了下來。後來論文發表後,「日本媒體還發了一篇文章,提到日本率先著手水稻基因組解讀,但最後卻步了後塵。」汪建表示,從水稻基因組到今天的產業應用,特別是多年生稻,是跟基礎科學完美的結合,「我希望多年生稻能真正地實現把農民的勞動強度降下來,生產的產量、質量提上去。」

華大集團聯合創始人、水稻基因組第一作者於軍則提到了大家的歷史使命:在未來,要對地球村上所有「村民」的DNA序列進行測序。「未來,當我們拿到每個人基因組的全部序列的時候,我們看疾病,就會像我們看水稻基因組一樣的詳細,每一個分子,每一個符號,它的每一步生長,每一個細胞都非常精準,這就是遺傳與基因組學的力量。」

為加速科研攻關,中科院計算所為研究團隊提供了當時國內性能最高的計算機,大大加速了水稻基因測序工作進程,也節省了成本,為華大爭分奪秒取得這場國際科技競賽的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我國是水稻的發源地,也是全球最大的水稻生產國,水稻基因測序對我國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這是人類首次解碼水稻的生命天書,也是我國生物科技領域的科技工作者走向世界前沿的一個標誌性事件。」中國工程院院士、中科院計算所李國傑指出,「種業的重要性並不亞於集成電路。計算機界和生物界應繼續聯手,充分發揮高性能計算、人工智慧和大數據技術對生物技術的支撐作用,爭取做出比水稻基因組測序更有國際影響的重大科研成果。

​」中國科學院遺傳研究所研究員、水稻基因組文章並列通訊作者朱立煌發來了賀信,他表示,「有幸與華大攜手奮戰水稻基因組,在與日本團隊的競爭項目中不辱使命。水稻基因組項目對全球高等植物基因組研究非常重要,更是大大提升了中國遺傳界和基因組界的國際地位。」

​中國科學院院士,河北大學校長、黨委副書記康樂同樣對該項目表示了讚揚:「這是一個跨越式的發展,從1%的人類基因組到100%的水稻基因組的完成,不僅體現了科學家的團結合作,而且在整個基因組研究水平上得到了一個巨大的飛躍。中國生命科學或基因組科學的發展,今後一個非常重要的方向,就是發掘中國的農作物特有品種,這些品種是如何與當地自然環境相適應,並且被人類不斷發展和利用。這對中國經濟社會的發展、生態環境的保護、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將發揮非常重要的作用。」

​「中國一直是農業研究領域的中堅力量,致力於通過各項舉措,提高糧食安全,減少全球飢餓現象。水稻基因組工作框架圖的完成,將中國的研究,尤其是關於水稻的研究,帶到了一個新的高度,讓水稻品種改良工作更易於開展。」國際水稻研究所(IRRI)副所長、研究部主任阿吉·康利博士回顧了IRRI與中國近半個世紀以來在水稻領域開展的合作研究,他認為,我們最終的目標是改善生計,為消費者提供安全、可及和可負擔的大米。為了我們及地球的未來,我們必須繼續推進合作。

​「水稻基因組測序的完成是全球植物和農業科學的一個里程碑事件,它加快了作物營養改善和產量提升的進程,並對農業可持續發展和提高應對氣侯變化的韌性作出了貢獻,對人民福祉和全球糧食安全至關重要。」談及20年前《科學》雜誌封面圖片選擇了哈尼梯田,聯合國糧農組織(FAO)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及環境辦公室主任愛德華多·曼蘇爾則認為,紅河哈尼梯田水稻系統不僅體現了卓越的傳統農業智慧,也為解決當今全球面臨的氣候變化等挑戰提供了一個長期可行的模式。

另外,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員、水稻基因組文章並列第一作者胡松年,華大集團聯合創始人、理事長楊煥明院士,華大集團聯合創始人、監事長劉斯奇,水稻基因組參與者李松崗,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水稻研究所稻種資源研究領域首席科學家、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研究所所長錢前,華大集團特別顧問張彤作為項目親歷者、指導者或支持者發表了講話。農業農村部國際交流服務中心副主任徐明,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資源生態與生物資源研究室主任閔慶文,雲南大學農學院院長胡鳳益,華大集團董事梅永紅,華大集團董事、深圳國家基因庫主任王韌分別進行了致辭。

作為世界文化景觀遺產的哈尼梯田,沉澱著1300多年稻作精耕農業的民族歷史和文化。每年的春耕前,當地哈尼族都要在哈尼梯田上舉辦盛大的傳統慶祝儀式「開秧門」,以祈福一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活動啟動儀式結束後,參會嘉賓來到了哈尼梯田「開秧門」現場,參觀哈尼族傳統開秧儀式,插下今年的第一波春苗,用歡聲笑語喚醒沉睡一冬的哈尼梯田。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