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起隴西》與諸葛亮同為託孤大臣的李嚴,結局令人唏噓

落水的焱燚 發佈 2022-05-01T19:23:06.233177+00:00

昨日剛開播的《風起隴西》,劇中諸葛丞相第一次北伐失利,尚書令李嚴立刻在朝堂上反擊,私下裡想把丞相手中的蜀國情報部門的司聞曹,控制在自己的手中。

昨日剛開播的《風起隴西》,劇中諸葛丞相第一次北伐失利,尚書令李嚴立刻在朝堂上反擊,私下裡想把丞相手中的蜀國情報部門的司聞曹,控制在自己的手中。

那麼這個李嚴在蜀國到底是一個怎麼樣的角色,他最後的結局又是怎麼樣的?

李嚴其人

那麼就先介紹一下這位李嚴,字正方,出身荊襄,原本在荊州劉表手下,少年出仕就表現出了卓越才華,因此被劉表作為重點培養對象。


曹操大舉南下,荊州陣營分裂為投降派,抗爭派,而李嚴沒有選邊站隊,則是進入西川投靠了劉璋,因為能力出眾,被任命為成都令,相當於現在成都的市長,一個炙手可熱的職位。

劉備攻打西川,李嚴被任命為護軍,但是他沒有抵抗,而是選擇率軍投降了。在平定成都後,李嚴受封犍為太守、輔漢將軍。

李嚴在軍事上的才華也充分展現,此時他與諸葛亮一起平定益州,擴大蜀地的領土,為劉備稱帝做準備。當時的益州因為政務荒廢,律法混亂,為了解決這個大問題,劉備決定重修適合當地的律法,並任命諸葛亮、法正和李嚴等人一起共同參與。


夷陵之戰以後,劉備沒有回成都,而是留在永安,下詔讓李嚴來永安,並封他為尚書令,這個職位權力很大,也是劉備信任之人才能擔任,之前的尚書令是法正、劉巴。

白帝城託孤之後的政治格局變化

章武三年二月,諸葛亮來到永安,劉備進行了「白帝城託孤」,就是「亮正嚴副」。與此同時,劉備還發布了一道旨意,讓諸葛亮總理朝政的同時,讓李嚴統率蜀漢的軍隊。


此時劉備在做最後的政治布置,蜀漢政權有三個利益集團,以諸葛亮為代表的荊州集團,以李嚴為代表的東州集團,東州集團是入蜀時投靠的非益州的本土士人;還有蜀中本地勢力黃權、譙周為代表的的益州集團。

為了制約荊州集團一家獨大,劉備在最後還是遵循他的一貫用人原則,依靠荊州集團,拉攏東州集團,打壓益州集團。劉備希望李嚴能夠制衡諸葛亮,或者說也希望他能夠協助諸葛亮共同治理蜀漢。


劉備去世之後,兩個政治中心,合併為一個,以成都為中心,諸葛亮在成都開府議事,李嚴還在永安地區,官職還在上升,做了驃騎將軍,其實沒有多少實際權力,他畢竟遠離政治中心。

兩位託孤大臣的鬥爭

兩位託孤大臣分別呆在成都和永安,倆人第一次發生重大衝突,是在公元226年,諸葛亮決定北伐,他想調李嚴來漢中坐鎮後方,李嚴千方百計找理由拖延。一方面李嚴害怕進入諸葛亮的勢力範圍被削權;另一方面他自己也想做大。他給諸葛亮寫信,要求將五個郡合併為巴州,讓他做太守,諸葛亮自然是拒絕了他的要求。

公元231諸葛亮兵出祁山再次北伐,李嚴負責後勤糧草,為諸葛亮督送軍糧。因為當時下雨道路泥濘,導致糧草運達時間延遲了,李嚴不顧蜀國取得優勢的情況下,派遣手下通知諸葛亮撤軍,迫使蜀軍北伐中止。最後為了遮掩自己的錯誤,就必須用另一個錯誤來掩蓋,於是上書劉禪誣陷諸葛亮。


等到諸葛亮回到成都,將自己與李嚴的來往書信全部拿出,揭穿李嚴的謊言,最後李嚴被貶為庶民,慘遭流放。

李嚴的個人缺陷

性格上有缺點孤傲自私。

李嚴在交州當官的時候,為了讓自己過得舒服,花費巨資修建自己的官衙,遷移官衙遭到郡功曹楊洪的反對,倆人起爭執,最後,楊洪一氣之下辭職,由此可見李嚴的自私和傲慢。


有才華,貪戀權力,為了爭名奪利不惜損害國家利益

在北伐時因為耽誤糧草,居然讓諸葛亮退兵,他只考慮自己的私利,而不考慮整個蜀國的利益。

最為致命的問題是精緻利己主義。

從兩次投奔新主,可以看出他的精明和自私。這樣的人,格局觀必然小,他只希望偏安一隅,保證自己的利益和享樂。

諸葛亮與李嚴的矛盾


諸葛亮和李嚴之間的矛盾不是簡單的個人矛盾,而是他們所代表的利益集團之間的問題。

蜀國是劉備占了劉璋的地盤建立的一個政權,本身的統治基礎就不牢靠,矛盾眾多,最重要的就是主客矛盾,也就是舊人和新人的矛盾,舊人具體指東州集團,新人自然是荊州集團。

劉備如果不用舊人-就是當地的士族,就無法統治蜀川,另一方面如果不用新人-荊州帶來的那批人,制衡舊人,江山誰來統治就說不清楚了。


以諸葛亮為代表的這批荊州來的客與蜀地本身的士族之間的矛盾,諸葛亮新人的代表,通過除掉孟達的事件,一舉打擊了李嚴,當地士族的代表,舊人的代表人物,他也是託孤重臣之一,初步解決了蜀國內的矛盾。

他們之間不僅是新人舊人的矛盾,也是寒族和士族的鬥爭,寒族要取得統治權,就必須通過戰爭。

諸葛亮是一位寒族的代表人物。希望通過戰爭實現蜀漢政權的合法性。


諸葛亮在身體不佳的情況下認定的繼承人必須是荊州集團的人,而李嚴是託孤大臣,有可能會上位,因此必須除掉他,保證荊州集團的原有地位,才能保證他的一貫政治主張順利執行。

結論

李嚴的悲劇在於他本人性格的偏差使得自己的道路越走越窄。劉備也許也沒有想到自己的兩位顧命大臣沒有攜手共進,而是相殺,不知有沒有後悔這個決定。

處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中,士族和寒族之間爭鬥,諸葛亮代表寒族要上位,另一方代表士族的李嚴就要被打擊,也是三國時期的一個形態。

(此處已添加書籍卡片,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