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根《新工具》如何避免生活中各種假象?

面向天空的特別沉靜 發佈 2022-05-01T21:00:14.743378+00:00

你家裡有沒有這樣的長輩?他們熱衷於某個電視頻道的電視購物,經常聽信一些誇大其詞的廣告,買了一大堆吃也吃不完、又沒有什麼效果的保健品。他們熱衷於傳播「謠言」,經常在自己的朋友圈和微信群里轉發一些似是而非的養生秘笈或者「科學真理」。


你家裡有沒有這樣的長輩?

他們熱衷於某個電視頻道的電視購物,經常聽信一些誇大其詞的廣告,買了一大堆吃也吃不完、又沒有什麼效果的保健品。他們熱衷於傳播「謠言」,經常在自己的朋友圈和微信群里轉發一些似是而非的養生秘笈或者「科學真理」。儘管那些保健品和假消息早在幾年前就已經被闢謠,只不過今天又被轉發了一遍,讓他們恰好看到而已,但無論你怎麼費力勸說,甚至拿出闢謠新聞,他們還是更願意相信自己的經驗和判斷。

其實不要忙著嘲笑這些長輩,將來你自己有沒有可能也變成這樣的長輩呢?這些長輩又是犯了什麼錯誤呢?如果不知道他們犯錯的原因,那麼你自己終有一天甚至就是現在也會犯同樣的錯誤。

那些長輩相信的謠言和虛假宣傳,在哲學看來都屬於假象。文藝復興時代的英國哲學家弗朗西斯·培根就曾經在其名著《新工具》(Novum Organum)中,總結了人類最容易陷入的四種假象。

Ⅰ 《新工具》和四假象

15世紀至16世紀的大航海時代,歐洲人率先發現了新大陸,隨之而來的是對地理乃至人類自身的不斷更新的理解,以及豐富的原料和驚人的財富。以往的很多知識被徹底顛覆。最為典型的例子就是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說,進而否定了流行近千年的托勒密的地心說。當時的歐洲人正急著步入一個新時代,他們也不再認為人類知識的高峰屬於過去的時代。正是在這樣的時代大背景之下,英國哲學家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寫下了《新工具》。

培根認為「我們這個時代在學問方面遠遠超過希臘和羅馬時代」。與此同時,他也提出了自己的質疑:「千百年來的一切學問,是否曾經做出了一個小小發明而使我們增加了福利呢?工匠的勤勞使發明出來的東西得到了小小的改進;有時在試驗中的機會使我們碰到某種新東西;但學者的一切爭論都未曾揭示出一個前人所不知的自然界的現象。」培根還擔心,人們會和前人一樣陷入假象而不能自拔,一直沉溺其中幾百年。於是,培根在《新工具》第一卷第39節開始,提出了人類容易誤入歧途的四種假象。

第一種是種族假象,又被譯為族類假象。這種假象根植在「人的感官是事物的尺度」這句話當中。例如,人只能看見可見光頻譜之內的色彩,其實還有紅外和紫外等波段的光是人的肉眼看不到的,更不用說X光了。某些海鷗的雛鳥會尋找父母喙部的一個紅點來要食物,而動物學家發現,用一根畫了紅點的木棍放在雛鳥面前,它們也會去啄食。雛鳥其實無法分辨父母和木棍,它只是依據本能對紅點做出反應。那麼人會不會也是這樣呢?於是培根認為,人的感官只能觸及事物的表象,而且人的情感還會妨礙人們對事物的理解,不能揭示事物本真的面目。不過,培根對克服這一假象持比較樂觀的態度,他認為隨著科學的發展,人能夠找到自然安排的真實意圖,來取代人類有限而片面的看法。

第二種是洞穴假象。這個假象來源於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理想國》中的洞穴隱喻。洞穴是洞穴人從小生活的地方,他們一輩子沒有離開過洞穴,自然就認為他們在洞穴里看到的一切就是最為真實的,甚至洞穴就是世界的全部。洞穴假象意味著一些錯誤的觀念其實源自人們從小生活的環境。哪怕接受過良好教育,一個人的限度、局限和偏見也是不可避免的。所以培根說:「人的精神、各有不同,變化多端,容易擾亂,好像完全是受機會支配。」人可以說完全是環境的產物,所謂井底之蛙就是洞穴假象的例證。甚至可以說,井底之蛙還算幸運,它至少看見了井口外的天空,知道還存在井之外的世界。

第三種是市場假象。這種假象就是引言中那些長輩們經常陷入的假象了。這種假象來自人們使用的語言。培根認為,語言雖是人們交流思想的媒介和工具,卻也可以是空洞而虛假的,而且這些迷惑性的語言反而會得到大部分人的推崇。很多時候,人們並不能直接判斷一件事情的真假,卻會人云亦云,隨波逐流。因此培根認為,追求真理的人絕不能根據支持者的數量來判斷真假。例如,有些微信公眾號為了瀏覽量,加上某某專家、某某院士說過什麼來吸引眼球,而絕大多數讀者根本無從驗證那些話的真假。

第四種是劇場假象,表述的是人們頭腦中的教條,或者不經反思就被接受下來的某些所謂的原理和公理。培根說,以往哲學中一些體系都不過是舞台上的戲劇而已,它們通過虛構的布景打造出一些虛幻的世界,而所有的一切只不過是作者們用文字和想像力創造出來的假象。例如,很多人堅信「一切事物都有兩面」,這句話粗粗想來似乎並沒有什麼問題,然而莫比烏斯環的存在說明這句話是片面的。

培根要求人們徹底地拋棄各種假象,他說:「文明人和野蠻人之間的區別,幾乎是神與人之間的區別。而這個區別不是從土壤來的,也不是從氣候來的,也不是從種族來的,而是從學術來的。」培根提出四個假象只是他哲學工作的第一步:質疑現有知識的來源和建構。他發現作為知識來源的感官材料可能是不可靠的,人類的經驗是有限的,因此他要推翻先前的學術研究方法,提供一套新的體系,破除人們的偏見,探求事物真實的面貌。

Ⅱ 不要總是做螞蟻和蜘蛛

培根在《新工具》裡提出,獲得知識的兩個基本方法是歸納和實驗。亞里士多德就已經區分了歸納和演繹兩種獲得知識的途徑:歸納就是從個別上升到一般,而演繹恰恰相反,是從一般推演到個別,例如邏輯、幾何和代數都是演繹的方法。

按照培根自己的說法,歸納就好像螞蟻的工作,只從外部採集,而演繹就好像是蜘蛛的工作,只在內部理清線索再向外「吐絲」。演繹中有一個潛在的危險——人可能會跟隨一個錯誤的前提而推導出一個同樣錯誤的結論。培根同時也認識到單純的枚舉歸納亦具有極大的局限性,他要尋找出所觀察到的特殊事物中作為基礎的本質。

培根在《新工具》中進行了對熱的研究。他的研究順序很有趣:首先收集大量關於熱的例子,從太陽到火焰再到摩擦生熱,還有動物產生的熱等,這一步就是進行簡單的羅列;其次羅列另一個表格,所羅列出的事物同先前的相似,但唯獨不具有熱量,例如月亮的光和太陽的光都是從天上來的,但是太陽光是熱的,而月亮光幾乎沒有任何熱度,這就是一個「否定的實例」;再次排列出一個熱的程度的變異表,也就是要比較什麼比什麼更熱;最後進行排除,也就是歸納。他設想「一個事物的形式應該在事物本身必定在其中被發現的每一個以及所有的例證中被發現」,在對「熱」的研究中,培根就歸納出,熱的本質不是光而是運動。


Ⅲ 什麼樣的知識才是力量?

比起歸納,培根更推崇的是「實驗」。現在所說的實驗是專門的研究者進行的驗證性工作,而在培根的時代,實驗的含義更為廣泛,甚至包括一切勞動過程,如與農業和手工業有關的技藝。培根所謂的實驗就是指人干涉或控制自然的一切行為。培根的目標並不是要重複亞里士多德的邏輯學和形上學,而是要推動人們的認識,甚至要產生新的發明創造。古典哲學家如亞里士多德,只想安安靜靜地觀察世界,而培根則想要駕馭自然和世界。他說要在物體上添加一種或多種新的屬性,才是人類的能力和工作的目的。例如,讓小麥產出更多的麥穗,或者製造一種比鐵輕但更為堅硬且不會生鏽的金屬。

駕馭或者支配世界的看法也會有副作用。知識能祛除愚昧,也會帶來狂妄。1626年3月底,培根坐車路過海格特地區。當時天氣還很冷,他為了研究用雪防腐的可能性,毅然下車買了一隻雞,並親自用雪填滿了雞肚子。正是這樣一個追求新知識的實驗讓培根患上了傷寒,且病情在短短几天之內迅速惡化。1626年4月9日,培根在復活節禮拜日的早晨去世,享年65歲。一個如此講求經驗和實驗的人,因為研究如何讓母雞不腐爛而著涼病死,也算是死得其所了。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