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建築大師圖鑑》:解讀日本近現代建築史和建築大師

李淑媛 發佈 2022-05-01T22:08:32.311996+00:00

近日,引進中國圖書市場的《日本建築大師圖鑑》是一本可以幫助讀者快速了解日本近現代建築史和建築大師的科普讀物,適合建築設計師、日本文化愛好者、建築迷等普通讀者。

近日,引進中國圖書市場的《日本建築大師圖鑑》是一本可以幫助讀者快速了解日本近現代建築史和建築大師的科普讀物,適合建築設計師、日本文化愛好者、建築迷等普通讀者。書中以簡約插畫圖文並茂地介紹了締造日本建築史的63位建築師,以及120餘座各具他們代表性的歷史建築。尤其對於不方便登陸國外網站查詢相關建築信息的人來說,本書可以作為重要的參考文獻。

據一位國內建築設計師反映,他看過的好多國外建築書籍的翻譯質量都不太好。我平時看的很多小說也都是日本版的中文譯本,由於日本文字中有一部分是從中國引進的,所以在我的認知中,日本的書譯成中文很少會出現令人產生歧義的情況。他這麼在意翻譯質量問題,或許是因為建築等領域的專業書籍通常是找專職譯者翻譯,而這些人缺少相關領域的專業背景,有些專業用語可能翻譯得不夠準確。

據我了解,《日本建築大師圖鑑》不僅作者二村悟有豐富的建築專業背景,連譯者彭逸飛也是本科畢業於華中科技大學建築系,碩士畢業於日本東北大學城市與建築設計專業,目前在同專業攻讀博士學位。她曾多次參與建築類專業書籍的漢譯工作,活躍於中日翻譯界,致力於促進中日建築界等多領域的文化交流。光從這點上就足以證明出版方對這本書的誠意與用心,這也是非常值得業界學習和發揚的。

據二村悟在《日本建築大師圖鑑》的前言中介紹,他是依據社會背景和建築師的活躍時期,將本書分成「明治時代」、「大正時代」、「昭和時代(二戰前)」和「昭和時代(二戰後)」四個主要章節。而在選擇建築師時,他是根據:建築師是否在日本接受過建築教育;建築是否留存、是否可以參觀;儘可能多地涵蓋不同地域空間、建築樣式和受教育背景等三個條件篩選的,因此沒有收錄清家清、廣瀨鐮二、池邊陽、增澤洵等現代著名的住宅建築師。

《日本建築大師圖鑑》的封面上,印有黑川紀章和辰野金吾兩位建築大師的插畫,而後者設計的日本銀行總部外觀圖更是占了三分之一版面,書中介紹的第一位建築師正是他。能在書封和全書第一位出現的人物,想必在日本建築史上也必是非常重要的人物吧?據書中介紹,辰野是日本第一代建築師,他深受老師喬賽亞・康德爾和英國建築風格的影響,創造出被稱為「辰野式」的獨特建築風格。他對日本建築業影響最深遠的是他努力推動建築學課程的設立並擔任教授,為日本建築史的開端做出了重要貢獻。

此外,日本唯一一家冠以國名的銀行,日本銀行總部就是辰野的代表作之一。在我的認知中,銀行資金雄厚都是請最著名的設計師設計總部建築,比如中國銀行總部大廈是由著名建築大師貝聿銘擔任設計顧問,美國貝氏建築師事務所主持設計。而據《日本建築大師圖鑑》書中介紹,日本銀行總部是由日本建築師打造的真正的歷史主義建築,中央設計有圓頂,正面和左右兩翼配有列柱,具有新巴洛克風格和文藝復興風格的特點。

在《日本建築大師圖鑑》一書中,第二個引起我興趣的建築是村野藤吾設計的八岳美術館。我覺得和普通的商業建築比,美術館對於建築設計中的藝術特色要求會更高。八岳美術館的設計者村野,是大正時代的代表人物之一。中國的建築先驅梁思成與他差不多是同時代的人物。中國有「梁思成獎」,日本也有「村野藤吾獎」,比如當代的日本建築設計師伊東豐雄就曾獲此獎項。

據《日本建築大師圖鑑》書中介紹,村野有三項原則:其一,有始有終十分重要。部分工作即使是學生也可以完成,但是做到有始有終卻並不容易。其二,為了防止物件間的衝突,必須要設置心理(視覺)緩衝。例如,牆壁和地面接觸的地方要營造出牆土掉落的效果,避免產生突兀的感覺。其三,重視感受。要密切關注建築的視覺感受、觸覺感受、對材料的感受,以及對地板、牆壁和天花板等細小之處的感受。而這些也都體現在了他設計的八岳美術館中。

八岳美術館是以展示雕刻家清水多嘉示的雕刻和繪畫等作品為主的美術館。展室通過反覆使用預製混凝土結構的半圓開穹頂,營造出了類似中世紀羅馬教堂中的空間。據《日本建築大師圖鑑》中的插圖標註所示,八岳美術館內部空間最大的特徵是天花板上覆有幕布。通過用布料覆蓋天花板的表面,削弱了天花板和穹頂連接部分的存在感並加強了空間的整體性。此外,創造出了一個包圍著清水多嘉示青銅雕像的柔軟空間。天花板上的布雖然無法觸摸到,但它增強了人們的視覺感受,透過這塊布的人工光好似是從高窗射入教堂的自然光一般柔和。顯然,這段圖注文字非常有助於讀者理解和賞析建築師的設計意圖。不過,也正是這段文字令我感受到了這本書中的一個不足之處,就是書中的插畫難以像實景照片那樣反映出建築師追求的光效。

下一位令我印象比較深刻的是昭和時代的菊竹清訓。據《日本建築大師圖鑑》書中介紹,菊竹是二戰後第一代建築師的代表。昭和三十五年,他加入新陳代謝派。據我所知,新陳代謝派這一建築創作組織強調事物的生長、變化與衰亡,極力主張採用新的技術來解決問題,反對過去那種把城市和建築看成固定的、自然地進化的觀點。書中也提到菊竹說,新陳代謝是一個可持續的理論,並且他認為「隨著適合日本的環境理念,可重複使用資源的增加,品質會因重複使用而提高」。近年來可持續發展的環境也可說是新陳代謝派的真正目標。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出現了許多關於新家庭住宅方式的計劃。其中,作為菊竹自家宅邸而建造的天空住宅(Sky House),被稱為「終極的核心家庭住宅方案」。據《日本建築大師圖鑑》中的插圖標註所示,正如昭和二十年代到三十年代菊竹提出的「更換論」,他試圖將自己的住所創造成一個可更換的住宅。即根據孩子的成長來更改兒童房,並通過將廚房和浴室一體化來創造可變性。設計單元被放置在了地板下面。

天空住宅擁有新陳代謝的意識,即孩子出生及成長時兒童房被移至一層,在孩子獨立之後會被拆除,恢復為夫妻二人的住所。因此,該建築被稱為將新陳代謝理論具體化的作品。我覺得,天空住宅的這段圖注文字描述,雖然詳細介紹了該建築的新陳代謝特色,但是缺少實景圖片更直觀地再現這一建築適應需要調整前後發生的變化。在我看來,菊竹的設計理念更能適應房屋業主一次性購置後,入住需求變化時,以最簡便、低成本的方式調整房屋的格局與功能,也更符合現代人追求個性化的購房流行趨勢。

另外,在《日本建築大師圖鑑》一書中菊竹的介紹頁側邊欄,相關人物提及了村野藤吾和內井昭藏,卻並未指明他與二者是何關係。其中,關於他與內井的關係,在人物關係圖中有介紹內井是他門下弟子,而他與村野的關係卻並未明示。需要仔細觀察二人履歷才會發現,1949年村野成立村野・森建築事務所,1951年菊竹入職該事務所,且他們都是畢業於早稻田大學。因此,菊竹是村野的徒弟。這也讓我感覺到《日本建築大師圖鑑》一書,雖以時代為序展現了明顯的傳承關係,但在人物關係的交集上,有的地方缺少一些突出地強調。尤其是在個別地方還有對同一機構稱謂略有不同之處,容易令人誤會。

總之,在我看來二村悟創作的《日本建築大師圖鑑》,以建築專業人士的視角,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解讀了日本近現代建築之美,分享了建築大師們的生平。同時,比較系統地介紹了日本近現代建築的發展過程。全書以獨具特色的插畫配合言簡意賅的文字,總結了明治時代以後日本建築師們的學習與成長曆程,以及他們建築傑作的設計流派和理念。看完這本書,我發覺日本很多建築師都曾受西方建築大師和建築風格的影響,這令我對另一本由多位日本建築師聯合撰寫的《世界建築大師圖鑑》也很感興趣了。(作者:李淑媛)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