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報》整版報導:鄭州大學 聚力改革創新 建設國家創新高地!

鄭州大學 發佈 2022-05-01T22:48:01.133718+00:00

3月22日,中原關鍵金屬實驗室、龍門實驗室、龍湖現代免疫實驗室揭牌,這3家第二批省實驗室,全部由鄭州大學牽頭建設。


3月22日,中原關鍵金屬實驗室、龍門實驗室、龍湖現代免疫實驗室揭牌,這3家第二批省實驗室,全部由鄭州大學牽頭建設。這是繼嵩山實驗室、黃河實驗室等首批省實驗室之後,鄭州大學再次牽頭建設省級重大平台。

作為人才第一資源和科學技術第一生產力的重要結合點,高校是科技創新的源頭和主力軍。鄭州大學作為河南高等教育的「領頭羊」,不僅是創新平台建設的主力軍,也是技術研發高地和人才集聚高地。

「科技自立自強是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河南正把創新作為發展的邏輯起點、擺在現代化建設的核心位置,積極對接國家戰略科技力量體系,全力建設國家創新高地。在這個新的歷史起點上,鄭州大學將自身發展定位進一步確定為高水平新型研究型大學,努力打造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在更好地服務國家戰略、省委部署的同時,努力提升科研實力、創新能力。」中國工程院院士,鄭州大學黨委書記、校長劉炯天說。

培創新土壤 育創新平台

培創新土壤,育創新平台,燃創新激情,鄭州大學正多措並舉謀創新,加快推進一流大學建設,形成發展優勢。

——提高科技創新能力,學科建設是根本和基礎。鄭州大學重構學科布局,搭建研究型學科組織架構,以學科重點突破帶動整體突破。

進入國家世界一流大學建設序列以來,鄭州大學基於多學科的基礎,著力推動學科重構、優化學科布局,確立涵蓋文理工醫農等學科門類的腫瘤防治與轉化醫學、綠色催化、資源材料、中原歷史文化、工程安全與防災、綠色高效農業6個一流建設學科,推動3個學科優先突破。按照「一流引領、梯次發展、整體推進」的工作思路,形成一流學科、優勢特色學科、基礎與新興交叉學科(方向)三級學科體系,進一步完善綜合性大學學科布局,並以學科重點突破帶動整體突破。

經過第一周期的建設,鄭州大學13個學科進入ESI全球前1%,化學成為省內首個進入ESI前1‰的學科,學校整體排名大幅度提升,入選第二輪「雙一流」建設高校,化學、材料科學與工程、臨床醫學3個學科入選「雙一流」建設學科。

——平台是創新的加速器和孵化器。鄭州大學握緊拳頭培育建設國家級平台,學科平台建設取得重要突破。

國家超級計算鄭州中心由省、市、校聯建,鄭州大學具體負責建設和運維,是2019年4月科技部批覆建設的第7家國家超級計算中心,也是我省首個國家級重大科研基礎設施。「國家超算鄭州中心不僅能夠支撐河南省重大科學研究,還在國家和區域戰略創新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國家超算鄭州中心執行主任商建東表示。

省部共建「食管癌防治國家重點實驗室」依託鄭州大學,於2019年11月正式批覆建立,是河南第一個醫科國家重點實驗室。針對食管癌的病因和預防、分子分型和早期診斷、靶向藥物研究和生物治療等重大科學問題,實驗室的研究成果居於國際領先水平。

鄭州大學大學科技園於2021年6月入選第十一批國家大學科技園,圍繞新一代電子信息、先進位造、生物與新醫藥、資源與環境、高技術服務五大產業,精準對標河南省十大產業領域、鄭州市七大支柱產業、鄭州高新區四大主導產業,依託學校優勢學科,積極對接國家中部崛起、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大戰略,不斷培育孵化高質量科技型創新企業。

2021年10月19日,鄭州大學與在洛企業國家重點實驗室在洛陽校區舉行了簽約儀式,中國工程院院士樊會濤受聘洛陽校區校長、現代製造河南實驗室主任。學校依託洛陽市製造業優勢,著力打造現代製造河南實驗室,構建從技術到產品的完整創新體系。

強化國家級科研平台培育建設,入選「雙一流」建設高校以來,鄭州大學新增國家級科研平台18個。以國家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需求為牽引,共承擔國家重點研發專項項目、課題32項;以解決國家和區域重大戰略問題和基礎科學問題為核心,共承擔國家科學基金重點、重大項目課題57項。學校將基礎研究作為進行「雙一流」建設,提升學校創新能力的重要支撐,全方位推動基礎研究能力提升。

——惟改革者進,惟創新者強,惟改革創新者勝。鄭州大學重塑基層學術體系,紮實推進系所改革,激活基層創新活力。

前不久,鄭州大學物理學院量子力學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發表在物理學國際權威期刊《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上,併入選編輯推薦文章及亮點推介,受到國際同行和知名專家關注。

物理學院又出高端成果,得益於它作為學校第一批系所改革試點單位,創新活力被充分激發。

「在學校機構改革的基礎上,我們啟動以校內二級學術單位為主體,所、系和實驗中心為核心的基層學術組織改革與建設,完善學校學術組織體系,努力讓每個人找到自己擅長的崗位,做到人盡其才,才盡其用。」鄭州大學學術副校長、物理學院院長單崇新教授說,通過改革,學院面貌煥然一新,教學、科研、社會服務等方面取得顯著進步,教學水平得到顯著提升,科研獲獎的短板也得到有效彌補,先後獲得美國戴維斯獎、全國機械工業協會一等獎、河南省自然科學一等獎、全國產學研合作獎等。

紮實推進基層學術組織改革與建設,夯實了鄭州大學研究型大學學術研究底座架構,學校科研成果、學術影響力明顯提升,在基本科學指標(ESI)、USNews世界大學排名、軟科排名、自然指數等第三方評價中,增長明顯。

——不馳於空想,不騖於虛聲。鄭州大學主動匯聚優質資源形成創新合力,協同創新碩果盈枝。

校市協同創新,共促科技發展。2018年以來,鄭州市每年投入「雙一流」建設資金2億元,支持鄭州大學提升科研創新水平。鄭州大學大力支持鄭州國家中心城市建設,啟動設立鄭州市協同創新重大專項。「何季麟院士團隊《平板顯示用高性能ITO靶材關鍵技術及工程化》項目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創新藥物ADN-9研究團隊的成果轉讓與研究開發費用5000萬元,有望填補肝纖維化治療藥物的空白。」鄭州大學科學技術處處長曹亦俊教授介紹,「協同創新專項」成效顯著。

以法人學術單位建設強化資源配置能力。法人學術單位是鄭州大學與社會資源融合的創新模式,它在不改變合作單位法人屬性、隸屬關係、所有權和管理體制的前提下,納入鄭州大學學術組織體系,作為鄭州大學的學術單位進行建設與管理。鄭州大學先後與中國科學院共建河南先進技術研究院,與中國農業科學院棉花研究所共建農學院,與華大基因共建華大基因學院,與洛陽市政府共建鄭州大學文物考古研究院(洛陽)、博物館研究院(洛陽)、龍門石窟文化遺產研究院。

鄭州大學創新法人學術單位管理機制,對12家附屬醫院進行管理,叫響了為河南億萬人民生命健康服務的「鄭大品牌」。河南省布局建設的6個國家區域醫療中心,5個是鄭州大學附屬醫院;5家附屬醫院入選國家疑難重症提升工程,使河南省患者省外外轉率從5年前的10%降至5%,兒童、心血管等學科基本實現「大病不出省」;注重科技成果轉化,在生殖醫學等領域多項先進醫療技術填補國際國內空白。

通過法人學術單位建設,鄭州大學整合了一大批優質資源,打造了一大批一流的科研創新、人才培養和技術轉化平台,有效彌補了資源短缺的短板,為一流大學建設提供了堅強保障。

聚天下英才 築人才高地

一流建設說到底,要靠高層次人才來完成;科技創新的層次,要靠科技創新人才的數量和質量決定。鄭州大學以構建與綜合性研究型大學相適應的人才制度體系為目標,堅持人才強校戰略,外引內培,讓各類人才各盡其能、各展其長、各得其所,全力打造創新人才集聚高地。

——實施特聘教授計劃,不拘一格引人才。

鄭州大學積極對接國家級人才計劃(項目),實施學科特聘教授崗位聘用制度,著力延攬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高端人才。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享譽海內外的考古學家劉慶柱,2015年受聘為鄭州大學中原歷史文化優勢特色學科首席教授、2016年受聘為鄭州大學歷史學院院長、2022年獲聘鄭州大學終身榮譽教授。在他的帶領下,鄭州大學歷史學院考古學專業和歷史學專業分別入選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河南省一流本科專業,鄭州大學中原歷史文化學科邁向新高度。

知名學者李運富,2016年作為特聘教授來到鄭州大學後創建了「鄭州大學漢字文明研究中心」,又以此為基礎,於2019年成立教育部、國家語委科研平台「漢字文明傳承傳播與教育研究中心」,研究中心實力已進入國內同類研究機構前列,成為中原大地上漢字學研究的新高地。

中國工程院崔俊芝院士擔任河南省大數據研究院院長,中國科學院高俊院士擔任地球科學與技術學院院長,中國工程院何季麟院士擔任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河南省資源與材料工業技術研究院院長,中國工程院王復明院士擔任地下工程研究院院長,中國工程院陳芬兒院士擔任藥學院、藥物研究院院長,英國醫學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尼克·萊蒙擔任鄭州大學醫學科學院國際院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劉慶柱擔任歷史學院、中原歷史與文化研究院(考古與文化遺產學院)院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金碚擔任商學院院長,南振中先生、張海先生等執教鄭州大學……一大批高層次人才在學科建設、科學研究、人才培養等方面發揮了示範引領作用。

——重視青年人才引育,超前激勵育人才。

優秀青年學者、電氣工程學院院長梁靜教授提出的標準測試函數集,被全世界67個國家和地區45個學科領域的學者認可和使用,實現了「中國標準」衡量世界計算智能;優秀青年學者、化工學院韓桂洪教授,是礦物資源加工與提取冶金領域專家;藥學院王蕾教授,在抗腫瘤納米靶向給藥系統相關研究領域成果斐然;化學學院陳衛華教授,在面向經濟、安全、綠色的鈉離子電池體系電極材料、隔膜設計合成及界面調控相關研究方面成果卓著;電氣工程學院金陽副教授研發巨型「充電寶」,讓持續安全供電成為可能,入選《麻省理工科技評論》「35歲以下科技創新34人」2020年中國榜單……

鄭州大學創新人才引育機制,實施青年教師、專職科研人員、博士後「求是計劃」,開闢分層次、分賽道、多樣化人才發展通道,一大批青年人才脫穎而出。

學校實施教師分類管理,師資隊伍管理水平顯著提升;深化職稱改革,建立不同類別教師崗位的職稱評審制度,人才評價機制逐步完善;探索崗位聘任的動態調整機制,實施評聘、直聘、特聘相結合,使更多優秀人才脫穎而出;實施院系目標績效考核,以工作目標和績效評價為主要依據的管理機制初步形成;探索實行高層次人才年薪制,實施高水平成果績效獎勵,收入分配激勵機制逐步完善,教師薪酬水平穩步提高。

此外,圍繞一流大學建設目標,鄭州大學還實施了「青年英才培育計劃」,設置「青年科學家」「青年特聘教授」崗位,以培養學科領域具有前瞻性交叉思維的創新人才為導向,以衝擊、入選國家級人才支持計劃和承擔國家級重大、重點科研項目為目標,助推校內人才和引進人才協調發展。

——加快國際化示範學院建設,匯聚國際人才。

鄭州大學於2016年設立醫學科學院國際化「人才特區」,統籌協調和引領推進醫學學科建設、科學研究、高層次人才培養。

醫學科學院聘請了英國醫學科學院院士、英國國家衛生研究院國家臨床中心主任尼克·萊蒙教授擔任院長,建立了與國際接軌的管理模式及運行制度體系,培養、匯聚了一批全球知名的學術領軍人才和科研創新團隊。「人才特區」引進10多個海外高水平科研團隊,諾貝爾獎獲得者巴里·馬歇爾教授、費里德·穆拉德教授、厄溫·內爾教授先後依託國際化「人才特區」與學校簽訂合作協議並建立諾貝爾獎工作站;鄭州大學人民醫院王梅雲教授是美國哈弗大學醫學院博士後,在全國率先開展帕金森震顫和特發性震顫磁共振引導超聲聚焦治療。

引進了人才,還要留得住人才。鄭州大學堅持管理服務同步,營造拴心留人的人才發展環境,讓各類人才創新有條件、幹事有舞台、發展有空間。學校現有教職工5700餘人,其中兩院院士、學部委員、海外院士20餘人,擁有國家重大人才計劃入選者70餘人,教授700餘人,具有博士學位教師2500餘人,經過「雙一流」第一周期建設,學校人才數量實現了倍數增長,初步形成了一支以院士和學術大師為引領,以「國家傑出青年」等為學術帶頭人,青年博士為骨幹的人才隊伍。

應國家所需 成果滿庭芳

風禾盡起,盈車嘉穗。

——目光向上看,神舟航天員身上,作為「眼睛」的航天面窗里,凝聚的正是鄭州大學橡塑模具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科研團隊的智慧。

看似簡單的頭盔面窗,卻是個不簡單的技術活:它科技含量高,對材料、成型、模具,甚至製造環境都有著近乎苛刻的要求,因為,它不僅要給太空人提供一個清晰、良好的視野,也是航天員生命保障最關鍵的部件之一。

15年「從0到1」,從神七、神九、神十再到神十一、神十二、神十三,自主可控研製出的兩代航天服面窗向外界彰顯了鄭大的科技力量,也體現著鄭大人在我國載人航天工程關鍵每一步里的堅實擔當。

研究中心執行主任劉春太教授說:「未來的載人登月計劃也會有我們的產品。面對新的挑戰,我們將不負重託,攻堅克難,繼續努力為我國航天夢、中國夢的實現奉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目光向前看,鄭大科研力量正在助力「中國製造」變身「中國創造」。瞄準國家重大戰略需求,面向河南區域經濟發展的主戰場,鄭州大學集成攻關,在「卡脖子」關鍵技術方面取得一系列突破。

2021年,何季麟院士團隊突破ITO靶材料「卡脖子」技術,初步形成中國ITO靶材產業化技術自主創新體系,迫使國際同行ITO靶材降價80%。

從無到有、自主研發到並跑超越,漫長的27年裡,何季麟始終把研究對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建設的重點任務,他堅持做有用的科研,更好支撐國家科技自立自強。

同年9月,河南省先進尼龍材料及應用重點實驗室研發的「長碳鏈及耐高溫尼龍生產技術」簽訂專利技術轉移合同,技術使用費達4000萬元。「十四五」期間,基於這一技術將建成年產20萬噸長碳鏈尼龍和耐高溫尼龍生產線,使我國成為特種聚醯胺生產、加工的世界級產業基地,解決集成電路等領域重要工程材料方面的「卡脖子」難題。

這不是偶爾成功,而是三代人、40餘年來堅持國家戰略導向,持之以恆辛勤耕耘的結果。正如實驗室主任劉民英教授所說:「科研能夠實際應用於祖國大地上才有價值。」

——目光向下看,鄭大科研人的眼裡藏著心念蒼生的質樸情懷。

「讓食管癌成為像感冒一樣的小病。」60餘年,鄭州大學三代食管癌研究團隊都在致力於這一目標。

2021年,以鄭州大學王立東教授為代表的第三代研究團隊在食管和賁門癌變機制研究取得新突破,發現位於細胞質內的染色質外DNA與賁門癌關係密切;早在2010年,研究團隊首次發現了食管癌的2個易感基因:PLCE1和C20orf54,在此基礎上提出個體化預防理念。團隊建立了50萬例食管癌、賁門癌患者臨床診療信息和生物標本庫,推動食管癌研究成果轉化應用,惠及更多高危人群,為老百姓健康保駕護航。

面對新冠病毒,全域封控並不是最優解,疫苗才是。目前,鄭州大學與中國生物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簽約,共同合作開發由鄭州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分子免疫學研究團隊研製出的新冠肺炎亞單位蛋白質疫苗。

作為研製團隊負責人,鄭州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河南省免疫生物學重點實驗室主任王愛萍認為「理想疫苗」是能以微量藥物達到百分百保護防護效果的疫苗,並為之努力。

——目光向遠看。鄭大人的科研腳步不僅在於現代科技的探索,也有關於燦爛中華文明的探尋,既有科技強國的擔當,也有文化強國的自信。

成立46年來,鄭州大學考古學專業圍繞黃河中游地區的考古遺址開展田野考古教學、科研工作,在黃河文化遺產研究保護、黃河歷史文化傳承等方面取得了豐碩成果。

2021年,世界範圍內已知最古老的鑄幣作坊——河南滎陽官莊遺址鑄銅作坊被世人所知,揭開這一神秘面紗的正是鄭州大學歷史學院考古團隊,經過碳十四測年確認,這一數據首次提供了有關中國早期鑄幣遺址的絕對年代信息。

其實,這已不是官莊遺址第一次出現在公眾視野,2010年以來,官莊遺址已三次入選「河南省五大考古新發現」,併入選2021年度國內十大考古新聞和國際十大考古新聞。

「保護好考古遺蹟和歷史文物,也就續寫了中華民族的精神和文脈。」鄭州大學副校長、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研究中心主任韓國河教授說,考古學不僅要成為發掘物質文化的主力軍,更要為不斷增強民族凝聚力、堅定文化自信貢獻力量。

為了加快推進中原歷史文化一流學科建設,積極服務河南文化強省建設,2020年,鄭州大學與省文物局簽約合建黃河考古研究院;2022年,鄭州大學作為河南唯一,入選實施考古學國家急需高層次人才培養專項,對優秀博士生實行學科交叉、校所(院)協同培養。

為的正是持續推進黃河流域考古和黃河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深入挖掘黃河文化蘊含的時代價值,為講好黃河故事、堅定文化自信,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蓄力再出發 未來更可期

滋蘭樹蕙,桃李芬芳。榮獲鄭州大學2021年度大學生標兵,寶鋼教育獎優秀學生特等獎、中國大學生自強之星,累計獲得省級以上科技競賽獎項21項、承擔國家級大學生創新項目2項、申請實用新型專利8項、發表論文5篇,這是機械工程學院2018級金章勇的大學答卷,也是學校創新人才培養的縮影。

鄭州大學化學拔尖學生培養基地入選教育部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計劃2.0基地,43個專業獲批國家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金剛石光電材料與器件研究團隊」入選全國傑出專業技術人才先進集體,學校先後被列入國家級卓越工程師、卓越法律人才、卓越醫生教育培養高校。

根深才能葉茂,正是持續聚焦基礎研究和創新人才培養,鄭州大學科研之樹才能煥發出勃勃生機。顯然,鄭州大學並不滿足於此。面對未來,鄭大人有著更深的考慮。

放眼當下,經濟全球化日益加速,新一輪科技革命走向深入,網際網路、大數據等信息技術發展催生教育方式新變革,為「後髮型」年輕大學實現「變軌超車」建設世界一流大學提供了新機遇。

教育部、財政部、國家發展改革委《關於深入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的若干意見》,更加突出「雙一流」建設培養一流人才、服務國家戰略需求、爭創世界一流的導向,要求在關鍵核心領域加快培養戰略科技人才、一流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為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提供有力支撐。

省委主要領導在鄭州大學調研時提出攥緊拳頭在中原大地起高峰,省科技創新委員會研究通過了《鄭州大學國家創新高地與世界一流大學建設方案(2021—2025年)》為鄭州大學世界一流大學明確了目標、提供了遵循。

聚焦國情,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對高等教育的需要,對科學知識和優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為迫切;河南高質量發展,也必須擁有一所研究型大學作支撐。「我們的目標正是,到本世紀中葉建成世界一流的綜合性研究型大學,形成完整的基礎研究、技術研發與產業轉化的體系,成為人才聚集和科技創新的高地。」劉炯天說。

一所世界一流大學是什麼樣的?鄭大的答案是:紮根中國大地建設世界一流大學。有了目標,如何實現?劉炯天介紹,鄭州大學立足「兩個大局」、心懷「國之大者」,以前瞻30年的格局視野,高質量編制「十四五」發展規劃、國家創新高地與世界一流大學建設方案及體制機制改革專項方案,形成「1451」總體方案:明確「1」個建設目標——2025年,鄭州大學綜合辦學實力進入或逼近全國高校前30位;實施「4」大建設任務,打造「5」大高地,努力實現中原大地起高峰。

具體到落實環節上,鄭州大學堅持把服務國家戰略需要和社會需求作為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聚焦關鍵核心技術,推進「揭榜掛帥」科研項目組織改革,把科研和論文寫在中原大地上。中原關鍵金屬實驗室剛剛揭牌,首任實驗室主任何季麟院士已為實驗室建設制定了清晰的目標:圍繞國家科技發展戰略與河南省中長期發展規劃,建設國家級關鍵金屬創新高地;經過五到八年建設,產出一批標誌性重要成果,發展成為國際一流的關鍵金屬科研創新平台、產業孵化平台和智庫諮詢平台;到本世紀中葉,努力建成關鍵金屬領域全球頂尖實驗室。

「在一流大學建設中,關鍵目標是提升科技創新能力,站位世界一流,打造五大高地。」劉炯天說,要建立河南省科學中心,形成基礎研究高地;布局建設現代製造河南實驗室,打造戰略技術高地,形成區域性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建設生命科學創新港,打造生命科學高地,助力高端人才引進培養;以考古學科為基礎,打造人文社科高地,聚焦五千年文明傳承與民族認同,對接國家重大文化工程;堅持開放辦學,建成資源與人才匯聚高地。

雲程發軔,萬里可期。面對邁向世界一流大學目標和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定位,鄭州大學聚力改革創新,努力產出更多帶有「鄭大標籤」的重大成果,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在「兩個確保」大局中爭先出彩,為深度融入國家戰略、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貢獻鄭大力量。


來源l鄭大官網

原稿件作者l史曉琪 王元峰

編輯l李林格

監製l馬文亞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