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省農場總局的前世今生

老白聊龍江 發佈 2022-05-02T02:13:07.218638+00:00

我對黑龍江省農場總局的了解是從70年代初開始,在71年的夏天學校組織去哈爾濱香坊農場勞動鍛鍊,那天的任務就是拔大蔥。

我對黑龍江省農場總局的了解是從70年代初開始,在71年的夏天學校組織去哈爾濱香坊農場勞動鍛鍊,那天的任務就是拔大蔥。而香坊農場就歸屬哈爾濱農管局。

我的哥哥下鄉就在香坊農場,那次去拔蔥因為太累了,我沒有和同學回市區,和哥哥擠在一個被窩睡一宿。

後來哥哥調到農場總局物資局王崗供應站工作。

我還記得早先農場總局的窩子是在佳木斯火車站的對面,是一排簡陋的平房,也是原黑龍江省生產建設兵團總部的舊址。

若干年後我家的周邊陸續搬來時任農場總局的部分領導,有時任農場總局物資局局長的王貫恆叔叔,有時任農場總局領導的老前輩趙大爺,還有校友於先生的父親也是農墾總局時代的局領導,還有80年代我在省北龍公司工作時的同事高先生的父親高老先生也擔任過總局的領導。

農場總局和別的央企系統及省里的有關部門在改革開放後最大的區別是職工越來越富裕了(當然也有不盡人意的地方),比遭受滅頂之災的省物資局系統、工業系統和森工系統要好的多多了。

民以食為天,糧食是第一產業,也是戰略物資,所以以糧為綱的這根繩一直繃得緊緊的,東北的北大荒更是中國的農業基地,大糧倉。

在建國初期,中國的糧食是個大問題,是個最大的問題,也是戰略問題,不只是吃的問題,還有個戰備儲備問題。

所以在1958年,王震將軍向毛主席請纓,開發北大荒,並立下軍令狀,三年之內把北大荒變成北大倉。

王震將軍當年率10萬復轉官兵挺進北大荒,掀起了墾區大規模開發建設的高潮。後期黑龍江東北的很多城市都因開發北大荒而出名,比如密山、撫遠縣、建三江、友誼縣和當壁鎮等。








上面的照片是我於2021年9月份黑龍江邊境游在密山市當壁鎮北大荒開放建設紀念館(當時因疫情紀念館閉館,但飯店老闆看我參觀心切親自協調給我開專場,在此謝謝李先生),和其他地方拍的照片。

在1968年中央備戰東北,屯墾戍邊成立了瀋陽軍區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先後組建六個師、三個獨立團,共轄六十九個團、3個獨立營、一個種馬場(寶清龍頭種馬場)及八一農墾大學和若干醫療、後勤保障單位等,是大機構、大地域、大體量的生產戰鬥兩不誤的準軍事化的武裝力量。戰時配合野戰軍戰役行動。平時生產建設。

至於從黑龍江光復於1949年4月東北人民政府農林部機械農場管理處的成立,到北大荒集團的成立期間的一些微調整,就不一一贅述了。

說簡單些就是在黑龍江的北大荒的這片黑土地上如何開發、怎麼開發,開發與建設,建設後再開發的組織形式和隸屬關係在不同時期的調整變化 。

省農場總局的前身是1968年成立的瀋陽軍區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再前身就是王震的10萬復轉官兵挺進北大荒在黑龍江墾區成立的鐵道兵農墾局 。

後又在1997年更名為農墾總局,農場總局共存在21年,農場總局在這時期是承上啟下,隨著社會的發展變革,逐漸規範的過程,在早期的墾區農場,中期的生產建設兵團及後來的農墾總局逐步形成一個大機構、小社會的形式 。

至於級別,生產建設兵團時期是軍級單位,農場總局時期是廳局級,到農墾總局時的局長高配過,比如2014年被查處的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兼省農墾總局黨委書記隋鳳富就是副省級。

隨著國家的深化改革,2018年農墾系統是最後一批政企分離的單位之一,社會功能全部移交地方政府,輕裝上陣。

改革後的北大荒集團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轄區黑土地總面積5.54萬平方公里,現有耕地4448萬畝、林地1362萬畝、草地507萬畝、水面388萬畝。

多年的社會包袱已卸下,現在是輕裝上陣,採用現代化的種植方式,用我國5G領先的信息技術管理,一定能讓我國的第一產業繼續輝煌 。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