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報》刊文報導無錫交通高職校培養船舶與海工裝備人才

科教人文之聲 發佈 2022-05-02T14:49:03.490570+00:00

4月15日,《中國教育報》刊發江蘇省無錫交通高等職業技術學校校長李虎《德技輝映,培養船舶與海工裝備「匠心」人才》署名文章,介紹該校直面現代船舶與海工裝備製造人才培養短板,開展思政元素融入專業教學的研究,以「德技並修」為抓手,搭建「價值引領、文化育人、產教融合、綠色智慧、社會服務、國際合作」六大育人平台,打造培育「匠心」人才的育人新體系,開啟為現代造船企業培養船海「匠心」人才的實踐。



4月15日,《中國教育報》刊發江蘇省無錫交通高等職業技術學校校長李虎《德技輝映,培養船舶與海工裝備「匠心」人才》署名文章,介紹該校直面現代船舶與海工裝備製造人才培養短板,開展思政元素融入專業教學的研究,以「德技並修」為抓手,搭建「價值引領、文化育人、產教融合、綠色智慧、社會服務、國際合作」六大育人平台,打造培育「匠心」人才的育人新體系,開啟為現代造船企業培養船海「匠心」人才的實踐。

近年來,無錫交通高職校真正踐行樹匠心、踐匠行、鑄匠人,為行業培養了一大批緊跟現代造船技術潮流、適應現代造船企業需求的船海「匠心」人才,通過搭建六大育人平台實現育人目標。



A、打造價值引領與文化育人兩大平台


在打造價值引領平台上,學校開展「職業院校學生職業素養目標及培養路徑研究」等課題研究,組建青年馬克思主義研習社等近百個學生社團,探索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通過將工匠精神納入職業學校人才培養全過程,拓寬了「價值引領+技能傳授」的課程思政育人路徑,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在構建文化育人平台上,學校以「船承匠心」為理念,以船文化活動為龍頭,開展船文化與海洋認知、愛國主義教育,成立了古船文化研究中心,通過船文化傳播、非遺文化傳承、工匠精神培育等形式,傳育並舉,鍛造特色,形成了「非遺傳承+工匠精神」的文化引領育人範式,創新性地建成集職業體驗、愛國主義教育、科普教育於一體的船文化中心和古船文化研究中心,實現了「非遺技藝、傳承人、基地」三者有機結合,提升了學生的文化素養。



B、構建產教融合與綠色智慧兩大平台


在構築產教融合平台上,學校牽頭組建了無錫市焊接職教集團,與江蘇揚子江船業集團公司等企業合作,成立企業學院、國際造船新公約規範標準工作機制辦公室江蘇合作中心、焊接無損檢測中心,緊跟船舶與海工裝備製造企業技術更新的步伐,開發教材、培訓師資、改革實踐教學,學校與企業協同、課堂與車間融合,打造了「產業需求+學校供給」育人模式,提升了船海人才培養質量和就業創業競爭力。

在構建綠色智慧平台上,學校以「智能製造」為引擎,成立新能源技術研究中心,緊密圍繞船舶智能化發展路線開展教育教學教研工作,承擔了江蘇省交通運輸部門科研項目「江蘇內河港口船舶充電站技術要求研究」,物化「網際網路+職業技能學習平台的創新研究」等四個科研項目成果,虛實結合、智能製造工作站式的綠色智慧船舶工程技術實訓基地建設成績斐然。



C、搭建社會服務與國際合作兩大平台


在創建生產實踐平台上,學校通過江蘇省焊接技師鑑定等社會服務平台,將企業的生產任務轉化為學校的教學及實習任務,注重知行合一,夯實學生的生產實踐能力。船舶與海工裝備企業「留得住」「用得上」的匠心人才培養水平顯著提高。

在搭建國際合作平台上,學校開拓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交流,搭建合作平台,成立德國手工業行會長三角地區焊接培訓基地,與烏克蘭馬卡洛夫國立造船大學開展「5+2」合作辦學,新時代船舶與海工裝備製造企業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培養能力顯著提升。


六大育人平台促進和推動了學校人才培養、師資隊伍建設、社會服務取得顯著成效。

船海人才培養方面,學生在專業技能競賽中共獲獎93項,其中,國家級特等獎、一等獎7項,省級一等獎5項、省級二等獎7項、省級三等獎9項,創新創業大賽獲獎7項。企業滿意度、畢業生成才率大幅度提高,4000多人次已經成長為核心技術骨幹、省勞動模範、省青年技術能手。

社會服務方面,學校依託3個名師工作室,將技術與行業無縫對接,向企業提供技術服務,為省內外56家企業開展技術培訓,近5年共培訓12436人次,並承辦行業、專業技能大賽20場。連續4年開設船舶類專業雲南大理班,以職業教育助力精準脫貧,以學生就業助力企業用工,產生良好的社會效益。

值得一提的是,學校牽頭制定了江蘇省中等職業教育船舶製造與修理專業指導性人才培養方案及課程標準,參與國家船舶類高職專業教學標準的制定。該成果主要完成人多次開設專題報告,先後有80多所省內外院校來校進行學術交流,該成果先後被全國多家媒體報導。



支持發布:《今日頭條》新媒體平台「頭條號」

出品:《現代快報》教育 /人才工作室,編排審核:潔瀅 汪友生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