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以衝突,聖城爭奪戰,半個世紀的爭奪從何而起?

觀天下工作室 發佈 2022-05-03T02:03:40.034463+00:00

巴以衝突持續至今已經75年了,非但沒有平息的跡象,反而愈演愈烈。是什麼造成了兩國之間的深仇大恨,甚至不死不休呢?

巴以衝突持續至今已經75年了,非但沒有平息的跡象,反而愈演愈烈。是什麼造成了兩國之間的深仇大恨,甚至不死不休呢?

2022年4月15日,巴勒斯坦和以色列在阿克薩清真寺爆發衝突。在這場衝突中,巴勒斯坦有160多人受傷,400多人被捕。而就在這場衝突爆發的前兩周時間裡,以色列也發生了多次襲擊事件。這不是巴以兩國的第一次衝突,事實上,巴以衝突自從1947年以色列建國以來,已經持續了半個多世紀。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讓巴勒斯坦和以色列之間產生如此深仇大恨?將以色列恨之入骨的只有巴勒斯坦嗎?


猶太族:一個顛沛流離的民族

以色列,堪稱一個多災多難的民族,似乎永遠在流浪。早在公元前5世紀,猶太民族的先祖就曾被巴比倫人囚禁在巴比倫城,飽受異族人的欺凌;到了羅馬帝國統治時期,又因為遭到了當權者的驅逐,被迫流亡;中世紀時,上層貴族一旦缺錢,便會將猶太人驅逐,讓他們「淨身出境」,甚至有的人還會趕盡殺絕,通過屠殺猶太人來獲取他們的財富。十四世紀時,歐洲爆發了黑死病,曾經繁華熱鬧的街道上,只剩荒草野蠻生長。當時的百姓可沒有現在這般理智,未開化的愚昧使他們認為,黑死病之所以會發生,是因為猶太人得罪了上帝,所以上帝才降下了瘟疫。雖然是無稽之談,但奈何百姓深信不疑。就這樣,一場突如其來的反猶活動如火如荼地展開了。

在歐洲,猶太人不僅受到了排斥,甚至還有人有預謀、有組織地對他們進行屠殺。像這樣的事情數不勝數,備受壓迫的猶太人,不得不團結起來,一同抵禦外敵。十九世紀末,猶太復國主義運動興起。1897年8月27日,被譽為「以色列之父」的西奧多·赫茨爾,提出了要成立一個被公眾承認的獨立主權國家。此後半個世紀,猶太人開始大批返回家鄉。這也就為之後的巴以衝突,埋下了禍根。


巴以衝突:領土紛爭

巴以衝突最根本的原因,便是領土爭奪。猶太人返回家鄉,打算復國。然而,早在公元七世紀初,他們的家鄉就已經成為了阿拉伯人的領土。無論是阿拉伯人,還是猶太人,他們都從始至終的堅定,認為巴勒斯坦地區是屬於自己的領土。為什麼一片土地會有兩位主人?這一切都要從聖經里的一個小故事說起。

故事是這樣的,公元前121年,在埃及法老的奴役下,猶太人被迫接受了修建城市和宮殿的任務。然而,埃及人對他們並不放心,擔心他們會在壓迫之下發生暴動,因此,做出了一個泯滅人性的決定,殺害了所有的猶太男嬰。一位母親為了能夠保住自己孩子的性命,只能狠心將孩子送走。她把孩子放到曹欄里,讓草籃順著尼羅河漂流而去。幸運的是,這種只能靠撞大運的舉動,真的為孩子掙到了一線生機。不知道在河上飄了多久,草籃被法老的閨女發現,也許是心善,她將孩子救了下來,之後,她又給孩子起名摩西。


在摩西長大成人之後,一次意外,他親眼看到自己的猶太同胞被奴隸主活活打死。怒火之下失去理智的摩西,失手將奴隸主打死。為了躲避追捕,摩西一路躲逃,最後藏身米甸,這一藏就是20年。通過燃燒的棺木,上帝向他傳達了帶領猶太同胞脫離苦海的指令。之後,摩西再次回到了曾經生長的那片土地,並面見法老,請求他放過自己的族人,然而,法老拒絕了。這時候,上帝向摩西伸出了援手。冰雹、沙塵暴輪番而至,禍不單行,瘟疫也席捲埃及。鮮血染紅了河流,家家戶戶都再無餘糧。這時的法老終於感到了恐懼,釋放了猶太人。然而,沒多久法老便後悔了,再次派兵追殺。千鈞一髮之際,摩西將手杖朝大海揮去,浩瀚的海洋竟分出了一條通道。就這樣,飽經磨難的猶太人終於重獲自由。

在此之後,猶太人連年征戰,終於在公元前十三世紀,一個統一的猶太王國誕生了,耶路撒冷便是他的首都。這雖然只是一個聖經中記載的小故事,但猶太人卻對這裡一直是屬於自己的這一點深信不疑。後來,亞述人、羅馬人和阿拉伯人相繼占領了巴勒斯坦地區,導致該地區產生了混亂的共生現象,阿拉伯人,猶太人混居於此。兩個不同的民族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難以避免的會產生各種摩擦。眾所周知,猶太人智商奇高,尤其擅長經商,這一點在世界範圍內都稱得上數一數二,而阿拉伯人就相對比較弱了。久而久之,猶太人過上了富足的生活,阿拉伯人則比較困難。在有錢之後,猶太人便購買了大量土地,並驅趕了生活在土地上的阿拉伯人。這些歷史、宗教、民族、以及貧富差距懸殊造成的各種問題都壓在了兩個民族的頭頂。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歐洲大陸掀起了一股反猶浪潮,這一反,就是整整十年。特別是德國,他們將大量的猶太人驅趕,無奈之下,猶太人只能移民。數據顯示,僅僅從1944年到1948年這四年,便有20萬以上的猶太人輾轉來到了巴勒斯坦地區。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巴勒斯坦地區的猶太居民達到了60萬。猶太人的大量湧入,使得本就關係緊張的兩個民族之間更是劍拔弩張。

巴以衝突:以色列建國,衝突起

一戰結束後,巴勒斯坦成為了英國的殖民地,由於土地足夠大,猶太人與阿拉伯人之間雖然存在矛盾,但仍然可以共存。然而,1920年,英國幹了一件事,激化了兩個民族的矛盾。英國當時的殖民大臣邱吉爾以約旦河為界限,將巴基斯坦劃為東西兩部,並將約旦河東部劃給了阿卜杜拉,成立了約旦王國。約旦王國成立後,原本生活在這裡的猶太人和阿拉伯人都被趕到了約旦河的另一側。這裡仍然叫做巴勒斯坦,但面積卻只有原來面積的四分之一。在總人口不變的情況下,生存面積卻大幅減少,巴勒斯坦的地盤爭奪戰愈發激烈。

1947年,英國不再對巴勒斯坦地區進行殖民統治,這塊燙手山芋被丟到了聯合國手中。在老美和蘇聯的干涉下,聯合國通過了第181號決議,該決議中規定,英國將在1948年8月1日之前徹底結束對巴勒斯坦的統治,分別建立由泰國和巴勒斯坦國,以及耶路撒冷將由聯合國直接管理。然而,且不說這條決議的出台,本就違反了聯合國憲章,決議中對猶太人的偏袒,更是讓阿拉伯人不滿。在這片地區,阿拉伯人占大多數,猶太人則相對較少,但決議分配給兩國的土地卻恰恰相反。人口更少的猶太人得到了更大的領土,並且還是土壤肥沃,資源豐富的沿海地區,人口更多的阿拉伯人卻得到了更少、更貧瘠的土地。這樣的不公,更是激化了兩族的矛盾。


1948年5月15日,以色列正式宣布建國。這一舉動直接刺激了阿拉伯人,從那以後,兩國之間火藥味日益濃烈,巴以衝突也由此拉開了帷幕。

在以色列建國的第二天,三萬由埃及、伊拉克、黎巴嫩、約旦和敘利亞等國組成的聯軍,連同由巴勒斯坦人組成的一萬「阿拉伯志願軍」,總計四萬人向以色列發起了進攻,企圖將以色列從地圖上徹底抹去。就這樣,第一次中東戰爭爆發。還沉浸在建國的喜悅中的以色列,完全沒有料到戰爭竟會突如其來。剛剛建國的以色列,全國上下也只有臨時組建的三萬民兵,更別說重型武裝和統一指揮。面對阿拉伯人的進攻,他們只能各自對敵。

與此同時,作為以色列開國領袖的梅厄夫人對老美進行了遊說,告訴老美以色列現在需要的不是哭聲和掌聲,而是大量的錢。之後,老美以猶太財團的名義資助了以色列八千萬美元。然而,雖然以色列一直拼死抵抗,但在現實差距下,依然被阿拉伯聯軍打得節節敗退。未獲得喘息時間,以扭轉戰局,以色列向聯合國發出求助。作為一手扶持以色列建國的美蘇兩國,為了自己的大計也不可能讓以色列自生自滅。於是,在兩國聯合施壓下,聯合國要求阿拉伯國家立即停火,並撤走了英國對他們提供的武器。由於認為以色列已經不足為據,難成氣候,阿拉伯國家接受了聯合國的調停。然而,就是這次停火,使得以色列迅速完成了軍隊的組建和武裝,以色列開始反敗為勝。


在停戰時間剛剛結束的時候,以色列立即對阿拉伯聯軍發起進攻,打了他們一個措手不及。倉促應戰之下,阿拉伯聯軍節節敗退。十天之後,以色列成功奪回大片領土,取得了這場戰爭的主動權。之後,兩軍再次停火。趁此機會,以色列抓緊時間,再次擴充了軍隊和武裝。到了十月份,以色列軍隊裝備完善,士氣高昂,而阿拉伯聯軍卻由於各個國家之間矛盾激化,士氣每況愈下。不久之後,以色列再次主動開火,將埃及軍隊徹底趕走。之後,己國被迫和談,第一次在地震中最終以以色列的勝利而告終。

為了誓死保衛自己來之不易的家園,漂泊多年的猶太人,在第一次中東戰爭結束後,開始致力於不斷強化自己的軍事力量。和平總是短暫的,七年之後,為了控制蒂朗海峽,以色列聯合英法聯軍,向埃及發起進攻,第二次中東戰爭就此打響。1967年,以色列為了徹底消除阿拉伯國家對自己的威脅,對埃及、約旦以及敘利亞進行了大規模的轟炸,第三次中東戰爭也由此拉開序幕。這次戰爭,使得數十萬巴勒斯坦人民流離失所。1973年,為了收復失地,阿拉伯國家主動發動了第四次中東戰爭。這次戰爭以以色列的撤軍而告終。1982年,以色列突然空襲敘利亞以及黎巴嫩,並侵占了黎巴嫩三分之一的領土。這就是第五次中東戰爭。在常年蓄意發展之下,以色列的軍事實力變得尤為強大,再加上老美的支持,在中東的這五次戰爭中,以色列都戰局了明顯上風。


阿拉伯國家:四分五裂,內憂外患

除此之外,阿拉伯國家內部也開始矛盾叢生,四分五裂。在第五次中東戰爭時,這種現象最為明顯。以色列居然兵不血刃便打進了黎巴嫩,雙方的實力差距真的大到黎巴嫩毫無還手之力嗎?這不可能。最主要的原因在於黎巴嫩危機之時,伊朗卻和伊拉克打得不亦樂乎,熱火朝天,黎巴嫩孤立無援。這樣一來,以色列雖然是以一敵多,但由於阿拉伯國家內部紛爭不斷,矛盾重重,使得他可以在其中周旋。當然,與此同時,以色列也時刻處於危險之中,一旦阿拉伯國家之間發生爭鬥,以色列往往首當其衝。

三教聖城,耶路撒冷之爭

雖然常年戰火不斷,但以色列也在血與火中得到了磨礪,建立了強大的海陸空三軍,軍事實力長足發展。以色列擁有科學的訓練以及完善的兵役制度,終於成為了在世界上也不容小覷的存在。而除了民族矛盾之外,兩國之間的宗教差異也是巴以衝突的矛盾所在。聯合國第181號決議中規定了耶路撒冷由聯合國直接管理。耶路撒冷,是猶太教、基督教以及伊斯蘭教的三教聖城。在聯合國的管理下,這裡明面上一片和平,但背地裡各個宗教之間的衝突卻從未斷過。


猶太教的典籍中曾記載,將世界比作人類的眼睛,黑眼珠即為供其生存居住的大地,眼白則是汪洋大海,而耶路撒冷便是瞳孔。在耶路撒冷的聖殿山中,一磚一瓦都有著自己的故事,蘊藏著一段歷史。而這座只有126平方千米的聖城,對猶太人和阿拉伯人卻承載著他們的信仰,仇殺與血淚。因此,耶路撒冷的歸屬也成了巴以衝突的根源。1994年,經過國際社會多方協調,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終於簽署了和平協議,然而,好景不長。2000年,當時的以色列反對黨領導人沙龍,強行闖入聖殿山,引發了兩國之間持續至今、大規模的流血衝突。我們在開頭提到的阿克薩清真寺衝突事件,也與耶路撒冷的歸屬爭議有關。

大國博弈,中東亂起

之前說過,以色列能夠建國,並且在阿拉伯國家的圍攻下反敗為勝,離不開老美的支持。調查顯示,從支持以色列建國開始,為了攔下聯合國對以色列不利的法案,老美曾40多次使用了否定權。除此之外,老美還給以色列提供了超過1200億美元的軍費援助。問題來了,老美為什麼要給予一個彈丸小國,如此無微不至的關照?事情是這樣的,中東地區是全世界最豐富的石油產地,這一點被老美看中。但這裡常年把持在阿拉伯國家的控制之下,老美難以安插自己的勢力。老美想要得到中東的控制權,只能選擇扶持不可能與阿拉伯國家結盟的國家,與阿拉伯國家互相制衡。這時候,以色列成為了老美的最佳選擇。

以色列周圍除了阿拉伯國家,便是伊斯蘭國家,他們分別信仰基督教和伊斯蘭教,與信奉猶太教的以色列道不同,不可為謀。這樣的關係,正好可以被老美利用。只要以色列存在,阿拉伯國家就不可能安枕,他們必然要時刻提防以色列。這樣,他們就會時刻從老美購買軍火,成為老美長期、穩定的軍火買家。這樣既可以分裂中東地區,又可以獲得穩定收入的方式,老美何樂而不為呢?除此之外,老美還需要以色列牽制伊朗。眾所周知,伊朗是老美在中東地區最大的敵人,這一點,從老美制裁伊朗一直不遺餘力就可以看出來。而以色列與老美的關係,也是眾所周知。一直以來,以色列與老美在伊朗眼中都是捆綁在一起的,面對老美的壓迫,伊朗便自然而然的將攻擊的目標,轉向了老美的忠實盟友以色列。


以色列是一個猶太國家,這之中,美籍猶太人掌控了老美相當一部分經濟,會對老美產生重大影響。而老美又長年對以色列進行軍事援助,可以說,長年累月的影響下,以色列就相當於老美在中東地區的影子。除此之外,自從伊斯蘭革命以來,以色列與伊朗反目成仇,兩國之間的矛盾越來越多。甚至不久之前,以色列還曾派無人機多次轟炸伊朗的軍事基地,致使多人傷亡。特別是「伊瑪目阿里基地」,他是遭受轟炸最多的地方。伊朗方面正在那裡建造大型的軍事基地,以及大型武器庫,還有地下通道。一旦真的有了地下通道,短程飛彈便會神不知鬼不覺的被運送出去。伊朗一旦積攢到足夠的實力,以色列的災難也指日可待,到時候,老美也會遭受巨大損失。中東地區,也將更加混亂。

巴勒斯坦與以色列兩國之間看似勢均力敵,然而每次大戰卻都以巴勒斯坦的失敗而告終。這不僅僅代表巴勒斯坦自身的失敗,還映射著阿拉伯國家開始走向衰落,只剩餘暉。除此之外,還反映出了西方國家對中東地區的勢在必得。通過以色列,老美在中東地區合縱連橫,製造巴以衝突的同時,促使穆斯林內部分裂,分裂了阿拉伯國家。巴以衝突的發展,早已從兩個民族之間的矛盾,演變成他們背後的大國博弈,屢戰屢敗的巴勒斯坦,現在幾乎要被滅國,似乎早已失去翻盤的可能。七十多年匆匆而去,即使到了以和平與發展為時代主題的現在,這裡的流血事件也並未停息。聖經曾經形容巴勒斯坦是一個流淌著奶與蜜的地方,但現在看來,比起奶與蜜,這裡最多的,恐怕還是血與淚。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