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談重回「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尋道自然 發佈 2022-05-03T11:34:29.953807+00:00

不可否認,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下「交足國家的、留足集體的、剩下全是自己的」曾經在特定的歷史時期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結束了生產隊時期吃大鍋飯,出工不出力的歷史,農民也由此有了餘糧,提高了收入。


今天讀到李昌平老師的一篇文章《現在是我國農業重回「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最佳時機》,剛看到題目的時候著實被嚇了一跳。不可否認,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下「交足國家的、留足集體的、剩下全是自己的」曾經在特定的歷史時期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結束了生產隊時期吃大鍋飯,出工不出力的歷史,農民也由此有了餘糧,提高了收入。然後從2007年《農民專業合作社法》實施以來,我們從各種渠道接受到的信息都是現階段在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下,一家一戶的經營已經不適合現代農業的發展,需要農民自願的組織起來,以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形式,互幫互助,抱團取暖,共同迎接市場經濟的挑戰。農民專業合作社作為新型的農業經營主體被認為是現代農業發展的主要組織形式。忽然看到李昌平老師說「現在正是我國農業重回「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最佳時機!」第一反應是,李老師的這個「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和現實的家庭聯產承包肯定是有區別的。

最初分田到戶,雖然是一家一戶的獨自經營,但是由於生產條件落後,很多的農具,包括牲畜還都是幾家幾戶共用的,灌溉等水利也是以大隊為單位進行,而且確實需要上交農業稅,也就是交公糧,所以真的是家庭承包,但是聯合生產,履行交足國家留足集體的責任。後來隨著農業稅的取消,生產條件也逐步提高,農民的獨立經營能力增強,也就真正的變成了自主經營而失去了聯合生產。在市場經濟不是特別發達的情況下,農民的主要收入來源於農業,包產到戶確實極大地提高了生產積極性。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的發展,越來越多的農民有了更高收入的就業機會,於是農業逐漸變為副業,這也就是李昌平老師所說的,糧食的安全問題受到了威脅。其實這主要是因為從事農業的收入太低,農產品尤其是主糧的價格嚴重偏低,農民經營土地不足以賺夠維持正常生活水平所需的收入。


現階段隨著科技的發展,農業逐步走上機械化智能化的道路,無論是兼業的農民還是上年紀的專業農民,都不足以駕馭現代化的生產要素,更難以融入現代化的市場競爭,此時一家一戶的農業生產經營活動其效率必然下降,棄農從工是必然趨勢,或者放棄主要糧食作物生產,從事經濟效益更高的種養殖業。這就需要政府站在全局的角度進行統籌規劃,把農民組織起來,納入到有效的體系當中,對各種資源要素進行最優的配置,既能讓農民提高收入,又保障農業的生產效率。我理解,也許這才是李昌平老師所說的「重回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讓「三農」走上高度組織化的集體化發展道路。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