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種地的兩重性

山河牧人 發佈 2022-05-03T19:53:07.288074+00:00

前一段時間,回到地處山區的農村老家,與村里鄉親們聊起了村里農民種地的兩重性問題。一方面是種地難,種地不賺錢,農民不積極。另一方面,農民又抓機遇,搶時間耕地播種,覺得不種地有失臉面。一是山區土地立地條件差。歷史上一直是靠天吃飯,廣種薄收。

前一段時間,回到地處山區的農村老家,與村里鄉親們聊起了村里農民種地的兩重性問題。一方面是種地難,種地不賺錢,農民不積極。另一方面,農民又抓機遇,搶時間耕地播種,覺得不種地有失臉面。

一是山區土地立地條件差。歷史上一直是靠天吃飯,廣種薄收。新中國成立後,靠改善生產條件,建大寨田,靠化肥種子靠機械,靠集體經濟,靠家庭聯產承包,雖然糧食產量極大提高,但因立地條件差,產量已接近天花板,沒有多少潛力了。

二是生產工具依然落後。幾百年間,在山區種地主要靠牛耕田,靠人挑擔。直到上世紀70年代,隨著鄉村道路的拓寬修建,才有個別地方能用馬車運輸。即使現在,由於山區地塊小,耕地存在安全風險,在山區用㸱拉機耕地的地方也屈指可數。靠人工種地,用工多,效率低,僅人工投入就占很大比例。用農民的話說,種地是一種賠錢的買賣。

三是農民種地的目的發生改變。近百年來,農民以土地為生存條件,靠辛勤勞動,靠精耕細作解決溫飽。為了生存,農民種地起早貪黑,不計成本。為了農村發展,農民無私奉獻。修公路,修水庫,修灌渠,建學校,建工廠,靠著農民的奉獻,發展起農村公益事業,發展起我國現代工業。現在,農民種地憑良心,對時間,看天時。更主要的是農民生存不再依靠單一的土地了,他們靠外出務工,靠經商,靠技能,靠服務謀生,種田只作為副業,作為補充,作為農民的一種責任而已。


農民種田已成為新時代鄉村振興,保安全保發展的國家戰略。廣大農民明知種田賺不了錢,甚至要賠錢,但仍年復一年地耕種著那幾畝薄田,覺得農民不種地,把地荒了,有失臉面,怕村民指著脊梁骨罵。就這樣,他們為國家糧食安全,為社會經濟發展,做著自己的貢獻。前幾天,家鄉下了幾天雨,農村大地迎來了春耕春播的一場喜雨,在外打工和生活的村民都趕回村里,進行春耕春播,抓緊時間播種,爭取播種後能出好苗,有一個好收成!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