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慶元月山村,一座比月亮更美的古村,山環水抱宛若桃源

驢遊記 發佈 2022-05-04T05:54:40.267752+00:00

月山村不容易到達,從慶元縣城前往群山環抱中的月山村,50公里足足要自駕1個半小時,我們是傍晚才出發的,在月亮的伴隨下前往月山村,漆黑的山路似乎沒有盡頭,當點點燈光告訴我們已經到達了月山村,我看不清這座古村的容顏,只感受到山間清爽的夜風,聽到小溪潺潺的流水,月夜下古樹樹影婆娑。

月山村不容易到達,從慶元縣城前往群山環抱中的月山村,50公里足足要自駕1個半小時,我們是傍晚才出發的,在月亮的伴隨下前往月山村,漆黑的山路似乎沒有盡頭,當點點燈光告訴我們已經到達了月山村,我看不清這座古村的容顏,只感受到山間清爽的夜風,聽到小溪潺潺的流水,月夜下古樹樹影婆娑。


月山村位於浙江省慶元縣南部的舉水鄉,自古便是閩浙通衢,有古道與福建省的壽寧、福安、政和及本省的泰順、景寧、文成等縣相通,所以也可以說是浙南群山中的交通樞紐。


決定前往月山村,是因為該村不僅有浙閩廊橋代表作之一的明代如龍橋,還有步蟾橋等另外4座古廊橋,加之山環水抱,妥妥的一處世外桃源。


到了月山村後,我才知道這座小村莊不僅有5座廊橋,而且山清水秀,其他古蹟也是隨處可見,全村居然有4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省、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還各有多處。


月山村以廊橋最為出眾,貫穿村中首尾約二華里的舉溪上,曾經分布著十座古廊橋,故有「二里十橋」的美譽,如今的月山村仍存有5座古廊橋,堪稱「中國廊橋之鄉」慶元縣的「最美廊橋村」。



從舉溪的上游到下游,我們先來看看這5座廊橋。位於村子中心的廊橋叫作「來鳳橋」,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處州廊橋」中的一座。


來鳳橋建於清道光年間(1821-1850年),全長30米,淨跨16.7米,拱高6.1米,面闊5.5米,有廊屋11間。


來鳳橋與村中最有名的如龍橋是一對夫妻橋,傳說住在溪頭和溪尾的金、吳兩大家族,常因爭水而械鬥,後來一對青年吳如龍和金來鳳喜結姻緣,最終兩大家族聯手引來山水,圓滿地解決了爭水問題,從此有了這兩座傳奇的廊橋。當然這只是傳說故事,畢竟兩座古橋的建造年代都不相同。


沿著舉溪下行,百米外的另一座廊橋是浙江省文物保護單位白雲橋,這是一座小巧玲瓏的木拱廊橋。


白雲橋建於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長8.35米,淨跨7.5米,寬3.75米,有廊屋3間。


白雲橋作為一座橋,同時擔負著交通和信仰的作用,橋上有神龕,供奉著送子觀音,常年香火不斷,算是一座典型的橋廟。


繼續沿著舉溪下行,村尾便是月山村乃至慶元縣,甚至整個浙閩廊橋帶都最著名的如龍橋。


如龍橋不僅形態優美,周邊環境良好,而且還是全國有明確紀年、現存壽命最長的木拱廊橋之一。


如龍橋始建於何時還是個謎,一般認為是明初,現橋修建於明天啟五年(1625年),距今已經有近400年,因其勢與後山山脊古松依稀相連,橋似龍首下傾而得名。


如龍橋的結構複雜,功能完備,集亭台樓閣於一體,全長28.2米,淨跨19.5米,面闊6米,有廊屋9間,在遠山的襯托下,儼然就是一幅有著宋代遺風的山水畫。


廊屋中間作通道,兩側設橋凳,過往行人既可歇息避風雨,也可倚欄眺望,是一座美觀又實用的古代橋樑。


廊屋兩側用作採光的幾何窗形態各異,每一扇窗望出去都是一幅精美的圖畫。


如龍橋也是編木拱廊橋的代表之一,這也是浙閩山區中常見的廊橋樣式,編木拱橋的優點是受力合理,抗壓、抗彎、抗拉、抗側移,大概這也是如龍橋能屹立400年的原因之一。


「山環水抱一桃源」,如龍橋周邊最能體現這點。如龍橋不僅僅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2年11月,還被列入了《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閩浙木拱廊橋」。


出村數百米後,還有一座石拱廊橋掩映在竹柏之中,這就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步蟾橋。


步蟾橋始建於明永樂年間,現存建築為民國六年(1916年)重建,全長52米,寬5.5米,有廊屋18間。


步蟾橋得名說法較多,其中一種是因為月山村形似月亮,進村就被認為走進了蟾宮仙境,而以前從南邊進村只能通過此橋,過了此橋,就有步入蟾宮之意,所以叫做「步蟾橋」。


步蟾橋一側有一條古樹林立的古道,順著古道下行,你可以找到很容易被人錯過的月山村第五座廊橋。


這就是月山村中文物保護等級最低,最短最小的稈谷橋,這座建於清代的廊橋,只有6.87米長,2.92米寬。


橋小但古樸有韻味,位於稻田中的稈谷橋,可謂名副其實,這也是最容易被遺漏的一座廊橋。


而在步蟾橋靠近公路的一側山上,還有一座薦元塔,這是慶元縣僅存的一座古塔,沒想到在這座有著130座廊橋的縣城,卻僅剩一座古塔。不過可惜的是,山上植被茂盛,道路複雜,加之時間較緊張,未能與薦元塔謀面。


除了廊橋,月山村還有一座被列入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吳文簡祠,月山村乃至整個舉水鄉的村民絕大多數姓吳。吳文簡祠門前書寫「延陵望族,三讓世家」八個大字,彰顯的正是吳氏始祖泰伯「三讓天下」的高尚品德。




而這座祠堂始建於明萬曆年間,現存建築建於清康熙五年(1666年)。紀念的是淡泊名利的先祖吳翥(779-866年),而「文簡」是因為當時地方政府多次聘請吳翥做官,均被其拒絕,地方官員把他的事跡上報朝廷,皇帝很欽佩其高風亮節,唐宣宗諡封為「文簡先生」。


這座祠堂內曾有大量的牌匾、石碑、桅杆和靈牌,可惜在文革期間全部被毀,如今所見基本都是新修。


幸好當時這座祠堂被用作糧倉,所以主體建築得以保存至今。


吳文簡祠旁邊還有一座木質牌坊,叫做聖旨門,相傳為古時傳送聖旨、捷報之處,文武官員至此都得下轎下馬,步行入村,這裡也是月山村最早的入口。


其實除了古廊橋和吳文簡祠外,月山村還有很多自然人文景色,如冰臼奇觀、杉樹王、鴛鴦井等等。


月山村鍾靈毓秀,人文鼎盛,村後山形如半月,村前溪水曲似銀鉤,村莊坐落其間,正好如同山環水抱的一輪圓月,曾任處州知府孫大儒贊月山為「山環水秀一桃源」。「月白風清留客坐,山環水秀色長存」,這樣一座山環水抱、美景如畫、古蹟眾多的古村,你喜歡嗎?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