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空無一人的紫禁城御花園區是一種怎樣的感受?

世界遺產之旅 發佈 2022-05-04T14:09:06.702636+00:00

宮廷園林為了體現封建帝王的威嚴,在美學上的對稱和均衡藝術的效果上,都是採用中軸線布局,主次分明,高低錯落,疏朗有致。常見的建築物有殿、閣、樓、廳、堂、館、軒、齋,它們都可以作為主體建築布置。

宮廷園林為了體現封建帝王的威嚴,在美學上的對稱和均衡藝術的效果上,都是採用中軸線布局,主次分明,高低錯落,疏朗有致。常見的建築物有殿、閣、樓、廳、堂、館、軒、齋,它們都可以作為主體建築布置。皇宮御苑重在體現「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追求與自然的完美結合,力求達到人與自然的高度和諧。

御花園

御花園位於紫禁城中軸線上,坤寧宮後方,明代稱宮後苑,清代始名御花園。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 (1420年),以後曾有增修,現仍多為明嘉靖、萬曆朝建築。全園南北縱90米,東西寬130米,占地面積近12000平方米,是紫禁城內年代最早、面積最大的宮廷園林。

御花園以欽安殿為中心,兩邊均衡地布置各式建築殿、亭、樓、閣20多座,無論是依牆而建還是亭台獨立,均玲瓏別致,其中以浮碧亭和澄瑞亭、萬春亭和千秋亭最具特色。園內青翠的松、柏、竹間點綴著山石,掩映成景,形成四季常青的園林景觀。庭院幽深,院落蒼松翠柏,繁花古木、秀石迭砌,山石盆景,亭台廊榭錯落有致,立於其間,盡顯清幽恬靜。園內彩石路面,古樸別致。園內甬路均以不同顏色的卵石精心鋪砌而成,組成900餘幅不同的圖案,有人物、花卉、景物、戲劇、典故等,沿路觀賞,妙趣橫生。

御花園為明清兩代皇帝、后妃玩賞遊樂的御苑,但也有祭祀、頤養、藏書、讀書等用途。清代曾在此選秀女。

天一門

天一門位於紫禁城內廷中路御花園內,為欽安殿院落之南門,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初名「天一之門」,清代改為「天一門」。 「天一」為星名,又為北極神之名,又喻「天一生水」之意。嘉靖年間紫禁城多次被火,嘉靖皇帝親為院門題名,亦有祈求平安之意。

天一門主體由青磚砌成,磨磚對縫,工藝考究。正中單洞券門,內裝雙扇朱漆宮門,門上嵌縱橫各9路銅鎏金門釘。黃琉璃瓦歇山頂,檐下綠琉璃仿木結構椽、枋、斗栱。天一門兩側各出琉璃影壁與院牆相連,影壁的盒子與岔角部位飾琉璃仙鶴、雲朵,做工精美。門前左右陳列銅鍍金獬豸各1,御路正中設青銅香爐1座。門內正對連理柏1株,枝繁葉茂,蒼勁古樸。

欽安殿

欽安殿是紫禁城中軸線上的最後一座宮殿,是御花園的主體建築。欽安殿始建於明代,明嘉靖年(1535年)添建牆垣以自成格局。殿為重檐盝頂,坐落在漢白玉石單層須彌座上,南向,面闊5間,進深3間,黃琉璃瓦頂。殿前出月台,月台前出丹陛,東西兩側各出台階。四周圍以穿花龍紋漢白玉石欄杆,龍鳳望柱頭。欽安殿坐落在高1.88米漢白玉石須彌座台基之上,台基四周環以漢白玉石雕欄杆,欄杆雕刻之精美,堪稱紫禁城建築之首。

殿前院牆正中辟門,曰「天一門」,為欽安殿院落之南門,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初名「天一之門」,清代改為「天一門」。 「天一」為星名,又為北極神之名,又喻「天一生水」之意。嘉靖年間紫禁城多次被火,嘉靖皇帝親為院門題名,亦有祈求平安之意。天一門主體由青磚砌成,磨磚對縫,工藝考究。正中單洞券門,內裝雙扇朱漆宮門,門上嵌縱橫各9路銅鎏金門釘。黃琉璃瓦歇山頂,檐下綠琉璃仿木結構椽、枋、斗栱。天一門兩側各出琉璃影壁與院牆相連,影壁的盒子與岔角部位飾琉璃仙鶴、雲朵,做工精美。門前左右陳列銅鍍金獬豸各1,御路正中設青銅香爐1座。門內正對連理柏1株,枝繁葉茂,蒼勁古樸。

紫禁城的第一位主人朱棣,從北方起兵,順利奪取大明政權,因此,鎮守北方的真武大帝,正是他的守護神靈。建造紫禁城時,他特意在紫禁城的中軸線上,修建了欽安殿。公元1420年,欽安殿與紫禁城同時落成。欽安殿內供奉玄天上帝,又稱真武大帝,為道教中的北方之神。清代每逢元旦年節,都要在此設斗壇、道場,皇帝來此拈香行禮。欽安殿是一座與紫禁城同齡的建築,600年前它與紫禁城同時落成是原地原狀保留下來的最古老建築,永樂皇帝把自己塑造成玄武大帝,端坐在大殿北部最正中的神龕中,後來來了一位篤信道教的嘉靖皇帝他修建牆垣大門後 欽安殿自成格局,也成了紫禁城中軸線上的一座道觀。有人說欽安殿和玄武大帝一直在保佑著整座紫禁城的平安。

在紫禁城中,明清兩代的皇帝們不是住在乾清宮就是住在養心殿,可明朝的第四位皇帝明仁宗朱高熾卻偏偏選擇了一座並不起眼的宮殿欽安殿作為自己的寢宮,

朱高熾是明成祖永樂皇帝朱棣的長子,明永樂二年(1404年)立為皇太子,明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八月十五日即皇帝位,洪熙元年(1425年)五月十二日,猝死於欽安殿,葬於十三陵獻陵。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明仁宗朱高熾從政僅8個月,突然崩於欽安殿宮中。朱高熾之死十分可疑,一般認為是由於心臟病突發猝死,有人說他是被太子朱瞻基害死的,還有人說他是色慾過度死掉的,也有人說他是服用了金石之藥中毒死亡的。

在故宮中軸線上唯一沒被大火燒過的建築只有欽安殿。究其原因,有人說就是因為這座天一門的緣故,因為中國自古以來就有「天一生水,地六成之」說法。紫禁城的布局是按照天上星宿規劃的,因此朱棣建造紫禁城時,北邊除了欽安殿,還在欽安殿左右建七所以象徵北方天宮七顆星宿,與北邊的玄武門相呼應。明清兩朝的皇帝都將欽安殿裡的真武大帝虔誠供奉,使這座中軸線上唯一的神殿,能夠完好保存下來。

絳雪軒

絳雪軒位於御花園東南,後依宮牆,座東面西,面闊5間,黃琉璃瓦硬山式頂,前接歇山卷棚頂抱廈3間,平面為「凸」字形。門窗為楠木本色,柱、框、梁、枋皆飾斑竹紋彩畫,樸實淡雅。軒前的琉璃花壇頗為精緻,壇內疊石為山,栽有牡丹等名貴花木。原來,軒前有海棠樹5株,每當花瓣飄落時,宛若雪花片片繽紛而降,遂名絳雪軒。晚清時,慈禧命從河南移來太平花,代替了古海棠。太平花葉片呈長橢圓形,邊緣有稀疏小齒,4枚白色花瓣,初夏開花,清香淡雅。花壇前豎立一木化石,上刻乾隆帝御題詩句。

養性齋

養性齋位於御花園西南,始建於明代,初名「樂志齋「」,清代改名為「養性齋」。平面呈「凹」形,它和絳雪軒的「凸」字形相對稱。齋為兩層樓閣式,座西面東,齋前疊石環抱。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於樓兩端向前各接出3間,改建為轉角樓。樓上正中懸康熙帝御筆匾:「飛龍在天」。樓下正中懸匾「居敬存誠」,北樓下東向匾曰:「悅心頤神」。清嘉慶、道光兩帝時曾常來這裡休息讀書。遜帝溥儀的英文教師莊士敦曾在此居住過。

御花園四周有亭四座:東北為浮碧亭、東南為萬春亭、西北是澄瑞亭、西南是千秋亭,分別代表春夏秋冬一年四季。

萬春亭

萬春亭在御花園東部,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建。 亭重檐,上圓下方,合於「天圓地方」之說。亭內天花板繪雙鳳,藻井內置貼金雕盤龍,口銜寶珠。「萬春」,即天地長春之意。萬春亭與花園西部的千秋亭相呼應,造型相同,成為一對。兩亭都精美絢麗,可稱宮內最美的亭子之一。

千秋亭

千秋亭在御花園西部,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建。 亭重檐,上圓下方,合於「天圓地方」之說。西方與秋季對應,故名千秋,即流傳千古之意。

千秋亭與花園東部的萬春亭相呼應,造型相同,成為一對。兩亭都精美絢麗,可稱宮內最美的亭子之一。萬春亭和千秋亭是一對造型、構造均相同的建築,僅藻井彩畫有細微的差別。

澄瑞亭

澄瑞亭位於御花園的西北,正北為倚園北牆而建的位育齋,正南為千秋亭。亭建於明萬曆十一年(1583年),前檐抱廈為清雍正十年(1732年)所添建。亭平面方形三開間,通面闊約8米,前出抱廈。亭和抱廈頂均為綠琉璃瓦黃剪邊,攢尖頂上安琉璃寶頂。方亭內為金龍圖案井口天花,正中有雙龍戲珠八方藻井,檐下龍錦彩畫。

浮碧亭

浮碧亭位於御花園的東北。亭始建於明萬曆十一年(1583年),前檐抱廈繫於清雍正十年(1732年)所添建。亭平面方形,三開間,通面闊約8米,前出抱廈,下有東西長的矩形水池,池上橫跨單券洞石橋,亭座落於橋上。

四神祠

四神祠在御花園內欽安殿院落的西面,建於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是供奉道教四神的地方。其建築造型纖秀而別具風格,形制似仿道教八卦,裝飾色彩絢麗。室內靠南牆砌磚台,是架供案奉安神牌的地方。所謂四神有兩種說法,一說是青龍、白虎、朱雀、玄武,一說是風、雲、雷、雨神。

摛藻堂

摛藻堂位於御花園東北部堆秀山的東側。「摛藻」為施展文采之意。面闊5間,黃琉璃瓦硬山式頂,堂西牆辟有一小門,可通西耳房。堂前出廊,明間開門,次梢間為檻窗。室內放置書架,為宮中藏書之所。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後,《四庫全書薈要》曾貯藏於此。

位育齋

位育齋位於御花園內西北,明代建,初名對育軒,嘉靖年間曾更名玉芳軒,清代改稱今名。「位育」出自《中庸》「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即各得其所,得以生養發育之意。

延暉閣

延暉閣位於御花園內西北,北倚宮牆。明代初建時名為清望閣,清代改今名。閣座北面南,三開間,外觀為上下兩層,其內部兩層之間有一暗層,黃琉璃瓦卷棚歇山頂。前檐明間開門,燈籠框隔扇門6扇,兩次間為燈籠框檻窗。閣之上層迴廊環繞,玲瓏輕盈。

清代宮廷從八旗遴選秀女進宮的活動在此舉行。閣延暉閣高居宮牆之內,與花園東部的堆秀山形成了左右均衡的格局。這是一處供登臨遠眺的建築,登閣俯視,風光綺麗,北望景山,峻挺蔥鬱。

皇帝和后妃遊覽完御花園之後經常登閣揮毫潑墨,吟詩作賦。清代乾隆、道光、咸豐等皇帝都留有吟詠此閣的詩句。清嘉慶皇帝將乾隆皇帝御筆書萬餘幅珍藏於此,並為此作了一篇《延暉閣記》。

閣下空地乃清代選秀女之處,清室規定秀女需出自滿、蒙、漢八旗之家,首選滿族。秀女的年齡為13歲至17歲,13歲開始參選,17歲以後稱為「逾歲」,不再參選,可自由婚嫁。中選者就成為皇帝妃嬪的候選人,皇帝給予封號的即正式成為皇帝的妃嬪。有的秀女也會被指配給皇子皇孫或皇家宗室的子弟們為福晉。慈禧就是在17歲時被選為秀女。

堆秀山

堆秀山,明曰堆繡山,清乾隆年間改名堆秀山,位於御花園中東北部、欽安殿後東北側,山北依宮牆,高約10米。堆秀山為一座人工假山,整座山完全是由奇形怪狀的石塊堆砌而成,堆山匠師們稱這種手法為「堆秀式」,因此得名。

山正中洞門題為「堆秀」,山巔建御景亭。清代又在山間設噴泉石獸,為宮中現存唯一的水法設施。山的東西各有登道,拾級而上可達山頂御景亭。

御景亭

御景亭高聳於御花園北的堆秀山上,是宮苑中眺望風景的絕佳之處。亭內天花藻井,並面南設寶座,亭外設石供桌。此亭為九九重陽節帝後登高之處。

凝香亭

凝香亭明嘉靖時建,原名金香亭。凝香亭為方形攢尖頂,四柱,柱間設坐凳欄杆,天花板繪五彩百花。黃、藍、綠三色琉璃瓦相間。凝香亭與花園西北隅的玉翠亭形制基本相同。

玉翠亭

玉翠亭,原名毓翠亭,建於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萬曆十九年(1591年)後重建。方形攢尖頂,四柱,柱間設坐凳欄杆,天花板繪五彩百花。

順貞門

順貞門位於內廷中路北端,為御花園之北門。始建於明初,原稱坤寧門。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因坤寧門移至坤寧宮後北圍廊正中而改稱今名,寓順和貞節之意。

順貞門乃內廷通往神武門之重要通道,無故禁開。明代若逢宮人病故,棺槨從順貞門右側之門送出。皇后赴西苑先蠶壇行祭祀禮或去往圓明園、壽皇殿等處均出入此門,皇帝有時亦經此門出入。清代後宮親族女眷曾奉旨會親於此,選秀女亦進此門。

帝王君臨天下,至高無上,皇權是絕對的權威。皇家御苑是幾千年來中國傳統造園之精華,在建造技藝上體現了中國古代園林的最高水平。

孫克勤撰文和攝影

參考文獻

孫克勤,2018,一個人的紫禁城。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孫克勤,2020,一個人的紫禁城。香港:中華書局。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