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德蘭海戰中,英軍巡邏隊無視上述所有安全措施

小視頻看人文歷史 發佈 2022-05-04T16:54:27.955762+00:00

說到德軍尤其是主力艦損失比英軍少的原因,主流觀點是英軍軍艦重視火力和機動,而德軍更重視防護。在無數關於日德蘭半島戰役的資料、書籍、紀錄片、影視作品中,這一觀點被反覆引用,似乎已成定論。

雖然日德蘭海戰已經過去了100多年,但是其中的很多話題仍然被當前的歷史和軍迷們津津樂道。說到德軍尤其是主力艦損失比英軍少的原因,主流觀點是英軍軍艦重視火力和機動,而德軍更重視防護。

德國較小的戰鬥損失是因為它更「皮糙肉厚」。在無數關於日德蘭半島戰役的資料、書籍、紀錄片、影視作品中,這一觀點被反覆引用,似乎已成定論。

那麼,真的是這樣嗎?日德蘭海戰中,德國艦船,尤其是德國主力艦損失較少。真的是因為他們比英國同行更粗暴嗎?

從現有的相關資料來看,英德兩軍的主力艦裝甲防護水平基本一致。德國戰列艦的主裝甲帶最大厚度為300-350mm,除了沒有參加海戰的拜仁級,最薄厚度為150±20mm。英國戰列艦主裝甲帶最厚的地方是305-330mm,最薄的地方是152-203mm,兩者相差無幾。雙方戰列艦的裝甲甲板最薄處有25-50mm厚,關鍵部位會有一些加強,但最厚處不超過120mm。

裝甲材料方面,雙方使用的都是大家熟知的「庫伯鋼」,也就是克虜伯滲碳鋼裝甲的改良產品,性能上並沒有明顯區別。

至於戰列巡洋艦,最初是英國人發明的,因為希望它擁有戰列艦的火力和堪比巡洋艦的高航速,這樣就可以在浩瀚的海洋中橫掃所有敢於攻擊英國海運線的敵方巡洋艦,在戰列艦決戰中充當前鋒或側翼攻擊並摧毀敵方戰列艦的部署和陣列。

為了達到強火力、高速度的設計指標,戰巡的裝甲防護不可避免地被置於次要位置。總的來說,英國巡邏艦的裝甲厚度比同批次起步的戰列艦減少1/3左右。

德國雖然沒有和英國一樣的海上戰略和海防需求,但也在「英德海軍競賽」的背景下,打造了一批緊跟英國潮流的戰鬥巡洋艦。儘管缺乏需求引導,但德軍戰巡「比葫蘆畫瓢」,形成了類似英軍戰巡的風格,即相當於同時期戰列艦的火力和更高的速度,裝甲防護相對遜色。

但是,英國和德國在同一時期的保護水平是相似的。雖然賽德里茲級、德夫林格級等德國戰巡的側裝甲帶最厚處達到300mm,但超過了英國獅級、虎級巡的248mm。但是獅虎級的側甲最薄處是127mm,比塞德里茲和德夫林格的105mm要高。可見英國戰巡的裝甲布局更加均衡。

雖然德軍巡邏隊的舷側裝甲帶最厚處與英軍巡邏隊相比有50 mm以上的優勢,但這種優勢在偉大的日德蘭海戰中顯然是不夠的。從下面的歷史照片中,不難看出德軍戰巡傷痕累累。不僅裝甲被反覆刺穿,就連賽德利茨也被直接摧毀。

所以英德主力艦的裝甲防護指標大致相同。雖然德軍戰巡部分指標高於英軍戰巡,但英軍戰巡部分指標也超過德軍戰巡。而且德軍主力艦所謂的防護優勢也不足以抵擋英軍最弱主力艦的主炮攻擊。日德蘭海戰中,英國無敵號四次巡航穿過德國最新銳巡航呂佐夫號的主裝甲帶,使其在短時間內達到1500噸水平,這也是後來呂夫號沉沒的重要原因。

要知道,作為世界第一巡邏艦,無敵號裝備的45倍口徑Mk X 305mm主炮是此役雙方主力艦所有主炮中威力最小的。所以,一概而論說德國船更皮糙肉厚是不對的。

如果硬要說德國艦艇有更好的防護,從一戰的實際情況來看,就是它的水密艙室設計在應對魚雷和水雷破壞時有更好的抗沉能力。公海艦隊的塞德里茨號曾經撞上一枚英國水雷,裝藥量136kg,但還是安全的。大艦隊魯莽號戰列艦在撞上一枚只有81.6公斤炸藥的水雷後,在12小時內傾覆。雖然當時魯莽的損傷管理一塌糊塗,但兩軍主力艦水下防護的差距可見一斑。

在日德蘭海戰中,魚雷和水雷的戰果非常有限,尤其是雙方的主力艦中,只有英國戰列艦萬寶路號被雷劈後受損嚴重,所以德國艦艇防雷性能好的優勢沒有體現出來。

那麼,既然雙方主力艦的裝甲防護大致相同,為什麼英軍在炮戰中損失更大?

大艦隊損失的三艘主力艦——不知疲倦號、瑪麗女王號、無敵巡邏號——無一例外都被主炮炮塔擊穿,導致彈藥殉難,從而導致全艦在短時間內迅速傾覆。其中不知疲倦系列A的炮塔被刺破導致殉難,瑪麗女王和無敵系列Q的炮塔被刺破導致殉難。

另一方面,公海艦隊的巡邏也受到重創,以至於最後5架戰機只剩下毛奇號,其餘不是被擊沉就是被創造。就連賽德利茨的五座主炮炮塔也全部被摧毀,但並沒有像孜孜不倦號那樣造成致命的彈藥殉難。就這樣,德軍戰巡雖然遍體鱗傷,但基本保持了船體的完好,使其能夠依靠巨大的儲備浮力艱難返回母港。最終只有盧佐夫號因進水過多而被廢棄。

由此可見,雙方主力艦損失差異巨大的最根本原因在於英軍戰巡炮塔被擊穿而導致的可怕殉難。

然後,炮塔也被擊穿了,那為什麼被打死的總是英國的戰巡?

當時主力艦發射主炮時,需要通過升降舵將主炮塔下部彈匣中的炮彈通過彈藥供應通道運送到炮塔,然後升降舵返回通道底部,再將同樣位於主炮塔下部彈匣中的推進劑運送到炮塔並裝入炮膛。所有炮彈和推進劑裝填完畢後,炮手會合上槍機,然後將主炮調整到需要的角度和方向,等待發射命令。

為了保證安全,當每一發炮彈和推進劑都加滿後,炮塔底部與彈藥供應通道相通的防火門就會關閉,以保證火花、靜電等安全。發射產生的不會逃逸到彈藥庫和彈藥庫沿線的通道,從而造成危險。不僅如此,炮塔內不得存放任何雜物。或者戰鬥演習結束後,官兵要認真清理炮塔,消除一切火災隱患。

然而,在日德蘭海戰中,英軍巡邏隊無視上述所有安全措施。戰後,相當多的英軍官兵回憶說,大艦隊巡邏分艦隊司令中將·貝蒂曾多次下令在交火時提高射速,使英軍艦隊巡邏炮塔底部的防火門始終保持打開和關閉狀態,以便更快地向炮塔供應子彈。

此外,英軍還在炮塔內部和彈藥供應通道中堆積了大量的推進劑和炮彈,以減少裝填過程,提高射速。在這種情況下,一旦炮塔被擊穿,隨之而來的爆炸和大火不僅會燒毀堆積的炮彈和推進劑,還會沿著彈藥供應通道將火勢蔓延到炮塔下的藥庫和彈藥庫,導致三艘船災難性的殉難。

戰後有人為貝蒂辯護,說她與中將·希佩爾率領的德軍巡邏編隊交戰時,由於海面有霧有光,貝蒂的部隊能見度很差,主炮命中率很低。正因如此,貝蒂不得不採取不同尋常的措施,通過提高射速來彌補自己的低射速。然而,「開火快」並不是貝蒂一個人的錯。事實上,在當時,皇家海軍的大多數高級將領都主張用密集的火力壓制對手的戰術,無敵號指揮下的大艦隊第三巡邏中隊指揮官少將·霍勒斯·胡德也是如此。

「無敵」號沉沒後的倖存者中校·丹瑞瑟回憶說,少將通過傳聲筒命令他:「越早打越好。每一槍都有效!」在短短8分鐘內,無敵號向盧佐夫號發射了15發炮彈。以當時的標準來看近乎「瘋狂」的射速,自然會讓官兵有意無意地忽略炮塔的安全規定。

另一方面,德軍深刻吸取了多格爾沙洲戰役的教訓,在日德蘭海戰前就已經對主力艦的彈藥儲存和傳輸系統進行了優化,加厚了防火門,設置了專門的容器儲存推進劑,並嚴格執行炮塔內部的火控紀律。實戰表明,正是這些措施大大降低了德軍巡邏炮塔突防造成殉難爆炸的概率,從而保證了軍艦的相對安全。

恐怕很多人都想像不到,一個看似不起眼的小火門,會成為決定英德兩軍主力艦隊戰鬥成敗的關鍵因素。事實上,雖然一百多年過去了,但解釋日德蘭海戰的各種文獻已經浩如煙海。但是,相信「英國艦船重視火力和速度,德國艦船重視裝甲防護」的人不在少數。

正如義大利前准將、海戰史專家米歇爾·科森蒂諾(michele Cosentino)所言,如果僅從戰鬥結果來看,似乎所有人都可以得出結論,德國戰巡的防護力優於英國戰巡。「但事實上,真正的原因應該是德國海軍在損害控制程序和相關訓練方面比英國同行更加細緻和完善。」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