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四小龍是誰提出來的?這些年為啥不提四小龍了?原因讓人振奮

東東歷史 發佈 2022-05-06T09:25:44.421592+00:00

亞洲四小龍:韓國、台灣地區、香港地區和新加坡。這四個地區曾經是亞洲,乃至整個世界發展的驕傲。四小龍這個稱呼既不是中國人也不是亞洲人提出來的。

亞洲四小龍:韓國、台灣地區、香港地區和新加坡。

這四個地區曾經是亞洲,乃至整個世界發展的驕傲。

美國人定義了「四小龍」

四小龍這個稱呼既不是中國人也不是亞洲人提出來的。最先提出四小龍的是美國人。

提出四小龍的人是美國學者傅高義(Ezra F. Vogel,1930年7月-2020年12月20日),哈佛大學東亞研究中心主任,漢學家,精通日語和漢語。

1991年發表「四小龍:東亞工業化的傳播」(The Four Little Dragons: The Spread of Industrialization in East Asia)。

這就是亞洲四小龍的由來。

四小龍的發展契機

這四個地區能夠快速地發展,有很多因素,特別是國際大環境的因素助力了這四個地區在上世紀70-90年代的蓬勃發展。

1、國際產業鏈的調整

上個時期七八十年代開始,發達國家開始產業轉型,將一些勞動密集型的產業從自己國家中逐漸剝離。

四小龍正好趕上了這個時代。

2、處於交通要道

這四個地區都處於重要的貿易節點,航運便捷。原材料的輸入、工業產品的輸出都十分的便捷。

3、與發達國家關係都不錯

這四個地區與歐美、日本等發達國家的關係都不錯。在國際關係、全球貿易、產業鏈遷移等重要問題上,能夠得到這些發達地區的青睞。

4、中國大陸和日本跟四小龍的發展沒有太大的衝突

除了歐美關係以外,四小龍所在的地區還有兩個巨無霸。一個是中國大陸,一個是日本。當時日本率先發展,看不上這些起步晚的小弟。中國大陸還在不斷地探索,當時的經濟實力並不強大。這些都給了四小龍發展的空間和時間。

5、儒家文化的影響

四小龍都處在儒家文化圈。儒家文化圈重視教育、能吃苦。這為經濟發展提供了比其他地區更為優質的勞動力基礎。

因此,不管四小龍採用了何種模式,政體又是如何,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都給他們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大機遇。

四小龍的衰弱

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對四小龍的衝擊很大。

韓國GDP由1996年的6102億美元,下降到1997年的5698億美元,再到1998年的3833億美元。

台灣GDP由1996年的2879.12億美元,到1997年的2987.73億美元,再到1998年的2750.80億美元

新加坡1996年963億美元,1997年為1001億美元,1998年為857億美元。

香港1996年1597.17億美元,1997年為1773.53億美元,1998年為1688.86億美元。

四小龍在亞洲金融危機中損失慘重。這裡損失最小的是香港。97年香港回歸了。

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看似外部因素導致的四小龍的衰弱。其實,這也反應了四小龍內功的不夠強大。

中國大陸在上世紀90年代開始騰飛,首先發展起來的自然是勞動密集型的產業。這在一定程度上衝擊了四小龍原有的市場。四小龍在看到中國大陸的快速發展,沒有像西方發達國家那樣,進行快速的產業升級。中國大陸找到了發展的正確道路之後,周圍的一切也都成了渣渣。

這讓我想起去世的李敖大師曾經對台灣的判定,大意如下:

在中國大陸沒有同西方建立聯繫之前,台灣有發展的機會。一旦建立了聯繫,台灣就沒了價值。台灣唯一的出路就是觀光業。

不管是否喜歡大師李敖,但是大師的這個判定還是靠譜的。

四小龍畢竟是「小龍」,不是巨龍。

為何「四小龍」沒人提了?

1992年初,鄧小平同志在視察南方時,從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全局出發,要求廣東「要上幾個台階,力爭用20年的時間趕上『亞洲四小龍』」

彼時的四小龍何其風光。

1992年,韓國的GDP為3381億美元,台灣省為2199億美元,香港為1040億美元,新加坡為520億美元。而當時中國大陸的經濟總量只有4269億美元,而廣東只有443億美元。

四小龍,也是我在小學,初中的時候,聽到的讓人羨慕的名字。不過,從高中開始,四小龍提到的就越來越少了。

GDP總量在1998年超新加坡,2003年超香港,2007年超台灣,2021年超越韓國。

如今的別說廣東一個省已經趕上了四小龍,就是深圳一個市也已經超越了香港。廣東省,江蘇、山東、浙江、河南、四川、湖北等省份先後超越了台灣。

不僅GDP完成了超越,在產業鏈、工業體系、金融體系等各種層面比四小龍要厚實的多。

再用如此體量的巨無霸跟這些「小龍」們進行比較,就有點不合適了。

中國大陸的騰飛,註定了「四小龍」要成為過去,「四小龍」的未來也只能靠中國!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