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酒店77 | 喜林苑·沙溪:停留即是風景

酷博集創 發佈 2022-05-07T11:38:35.690845+00:00

喜林苑·沙溪地點:沙溪石寶山森林公園,雲南酒店設計:Atelier FUN、Anderson Anderson Architecture山腳下是千年茶馬古市集沙溪古鎮,山腰上是被喻為「南敦煌」的石鐘山石窟,大山深處居住著的是世代於此的白族村落。

喜林苑·沙溪

地點:沙溪石寶山森林公園,雲南

酒店設計:Atelier FUN、Anderson Anderson Architecture

山腳下是千年茶馬古市集沙溪古鎮,山腰上是被喻為「南敦煌」的石鐘山石窟,大山深處居住著的是世代於此的白族村落。喜林苑·沙溪的落腳點,可謂是一片寶地。

坐落在沙溪石寶山森林公園的高山草甸里,傍湖而建;夏可觀山林青翠,冬可覽晨雪物嵐。建築抽象自雲南傳統院落形式,再以當地常見的夯土材料建造,酒店在實現環保、可持續目的同時,亦建立起與本地社群的聯繫及認同。

千年茶馬道


01.「每個清晨都是一個愉快的邀請。」

喜林苑再次選擇了雲南,作為品牌第三間分號的所在地;這一次,選在了海拔1600米的沙溪石寶山森林公園裡。這裡的景觀寧靜舒朗,晨霧升起時,還能嗅到一絲神秘與富饒的氣息。

野花草甸與靜謐的湖水相接,牛馬自由地在田野間漫步,油畫般的場景是這片土地上的日常。

雨季之後,這裡又是媲美香格里拉的松茸產區,在茂密的雲南松、高山松、灰背櫟、黃背櫟、長穗高山櫟或松、櫟混交林之中,數不盡的山珍探出頭來。

佇立在湖山之間,喜林苑·沙溪酒店占地22622平方米,僅設10間客房。它們以10間獨立別墅的形式,組成一個小型村落;再以一段木橋,與不遠處「凹」字形公區建築相連接。由於基地位於山谷西側的坡地之上,山谷作為村民入山的要道,需保持其交通的公共性。以木橋銜接居住與公共活動兩個性格不同的空間,既能保障居住區域的私密性,又不影響村民的日常交通。

山谷西南側光線極好,全天日照充足,東北側則上午陽光充足。使用被畜牧和種植破壞的林地作為建設用地,建築師選擇在西南側用半開放的庭院組織公共空間,對所有旅行者開放,東北側則是相對私密的居住空間,由廊橋將兩側連接起來,架空於山谷之上。

10間客房建築以環保的夯土材料砌築而成,公區建築則是木製結構。連綿的落地窗和開放式庭院,舒朗的景觀盡收眼底。


02.聚落的形成

在鄉村被城鎮化如此嚴重的今天,雲南的大部分地區,還維繫著以家庭為基本單位的合院式 居住形式,鄉村完整的聚落形式依然存在。這成為了建築設計的空間依據——單體與聚落。

建築師將傳統內向型的居住單體設計成為適合旅行者的景觀外向型的單體:依次經過入戶庭院,玄關,衛浴與客房空間,到達景觀平台;以此為一個單體原型,進行重複組合,依地形散布在基地之上。單體與單體則互相錯落,形成被圍合的小型社交公共空間,再最終形成一個由10戶小住宅組成的聚落。


在雲南的自然里行走,坡地的起伏和高原強烈的陽光,是人體對於外部環境最直接的體驗。高原上的白天,所有的形式細節都因為強烈的陽光虛化,留下山川與建築被光影塑造的外部體積感。在坡道上行走、平台停留,人體對於地形的直接反應決定了自然空間被如何使用。建築師將坡道變窄,平台變大,幾個高低錯落、大小不一的停留空間則被一系列曲折的台階坡道串聯起來;走走停停,或觀景或交談,重現人與環境的自然互動。在這裡,建築的外部體積感被強化,結構體系被隱藏,形式細節被簡化。如此,被陽光切割出來的層疊的輪廓與幾何光影效果才能被更清晰地感知。

夯土作為一種環保的鄉土材料,一直是當地推崇的建造材料,與毛石砌築的基礎搭配,則可保護夯土牆體不被水侵蝕。建築師一方面改良了傳統夯土的配比與建造技藝,極大地提高了夯土的力學性能和耐水性能。另一方面使用手工鑿毛的石料,通過改良砌築工藝,線角、縫隙、配色砌築方式,呈現出一個與山林野趣相宜的活潑的毛石牆。遠觀,呈現出與自然和諧的整體色調;近觀,則有豐富的手工藝留下的肌理。

依據單體所處位置與所及之景,10間客房分別以白語命名為:庭(weinx)、畋(zul)、暄:(weinl)、源(xuix)、溯(gvl)、象(zix)、隙(gap)、彌(ganl)、丘(svp)、域(kual)。

從景觀平台進入,先來到玄關空間,深赤色的夯土牆圍合成的天井之中,一株柿子樹安靜地盛放。正對房門的是浴室空間,溫暖的地熱讓住客完全可以赤足行走。浴室窗外是層巒遠山和青翠松林,台地式的布局充分保證了每間客房的隱私。

臥室呈現為輕盈的大跨度空間,赤土本身的觸性、色彩和光澤喚起觸覺上的快感和親近感。床與沙發正對著的是一個足以和自然山林相媲美的植物花園,在這個有邊界、清晰、完整的空間裡,建築與自然成就了彼此。




03.停留即是風景

對於體驗者來說,停留即是風景。整個場地北側臨水,一條水邊步道緩緩穿過村落,看的是更有生活氣息的人與自然;南側臨山,遙望是波浪般的山川綿延向遠方,看的是野性而遼闊的西南自然地景。

公區建築整體呈「凹」字形,立面由暖色木柱與清透玻璃圍合而成,形成既清亮又溫暖的空間氛圍。沿著室內空間向上緩緩行進,直至建築平面的最高點,可看見明亮的風景在眼前徐徐展開。全玻璃的立面與木結構樑柱體系,讓遠山風景完全納入室內空間中。



通過一個旋轉樓梯向下可抵達餐廳。室內空間的木質色調,與森林形成對應。走到露台,就進入了廣袤的天地之間,沒有任何限制視線的東西,可以自由地眺望無限的風景。


樓梯右側是圖書館,書架由及膝高度的原木組合而成,既易於翻閱書籍,又可席坐閒談。圖書館書館正對一片開闊的風景,幾株松樹安靜地佇立於不遠處,雲朵如同牧羊一般在天空牧場上自由地飄蕩、拼湊成任意形狀。

無論是在客房區還是公區,土木材料的天然橙與紅色調,帶來一種溫暖的幽暗,呈現出安靜而私密的室內空間氛圍;自然的風景則是它的反面,明媚與雄奇愈加感染人。訪客從中穿行,串聯起一條樂山樂水的收放自如的流線,從公共區域的全景式視覺體驗,到居所中定焦式的觀景體驗,自得其樂。


04.產生聯結

一顆石頭被投入平靜的湖面,產生了漣漪,一圈一圈蕩漾開來,久久不能平復。

一座當代的小建築介入遙遠而傳統的鄉村,像打破平靜水面的石塊,許多在現實中不可能有交集的人群,因為這個建築,產生了交集,發生了碰撞,生活有了變化,得到了難忘的體驗。他們之間的聯繫,也是一個又一個的社區,在空間層面與時間層面蕩漾開來,影響了更多的人。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