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耿弇五戰五勝平定齊魯:三次雙城記的戰略抉擇,他是怎麼選的

齊文刀 發佈 2022-05-08T11:27:35.444322+00:00

書接上回:耿弇的奏摺:跟領導說話,怎麼不把話挑明,還能把事兒給辦成了。耿弇孤軍深入,經略齊魯,兩戰兩勝。

書接上回:

耿弇的奏摺:跟領導說話,怎麼不把話挑明,還能把事兒給辦成了

耿弇孤軍深入,經略齊魯,兩戰兩勝。

其中第一戰是「網開一面」的心理戰;第二戰是「圍點打援」的埋伏戰。

接下來再怎麼打?

  • 第三戰,明辨形勢「聲東擊西」,一戰取兩城。

出濟南郡再向前,便是齊國故都臨淄。臨淄以西四十餘里,有一座西安縣城,張步的弟弟張藍率兩萬精兵據守,作為臨淄的屏障。臨淄城本身也有一萬多駐軍,且城高池深,實力不容小覷。

耿弇卻既沒有打臨淄,也沒打西安縣,而是出其不意進軍畫中,就像個楔子,插進了臨淄和西安的中間。不過這也是一步險棋,因為畫中被臨淄、西安兩城夾在中間,一著不慎,很容易遭到圍殲。

到底應該先打哪裡?

耿弇故伎重演,放出話去,五天後打西安。不論是虛是實,張藍還是日夜戒備,不敢鬆懈。

第五天半夜時分,耿弇突然傳令,全軍就在床上吃早飯,然後馬上集合出發打臨淄,到天亮時分,終於趕到了臨淄城下。中途行軍時,部將荀梁卻提出了不同意見,認為臨淄城太大,很難速決,不如抓緊時間調頭回去,按原計劃打西安。

耿弇當時就把他駁了回去,說道:

你沒看清楚形勢。


我們老早就吹出風去,西安那邊已經戒備了好幾天。

現在我們打臨淄,才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備,我們全力進攻,只要一天就能拿下!


占領了臨淄,就能把西安張藍、劇縣張步,這兩兄弟隔離開(如上圖所示),張藍孤立無援,肯定會棄守,那西安自然是我們的。


反過來說,你別看西安城小,但其實防備十分堅固,又有張藍親自鎮守,很難速勝。

假如先打西安,我們一定會被拖住,到時候師老兵疲、腹背受敵,那才是真危險!


況且,就算拿下西安,張藍照樣可以退守臨淄,你不還得再來打一遍嗎?

事實正如耿弇所料。唯一不同的是,臨淄城倉促應戰,根本沒頂住一天,漢軍只用了半天就拿下來了。張藍見狀,也只好領兵回劇縣與張步匯合,準備決戰。

這便是經略齊魯的第三勝。

  • 第四戰,誘敵深入血拼到底。

這一戰是和敵酋張步的決戰,打得也最兇險。

耿弇入駐臨淄,又玩起了心理戰,宣布不得隨意出擊,一定要等張步主動找上門來,然後再滅了他。張步也是久經沙場,聽了之後,大笑道:

當年曾有十多萬敵軍來攻打我,都讓我一個一個地攻破了。


現在耿弇手裡只有這麼點人,又打得疲憊不堪了,有什麼可怕的?

於是他傾巢出動,號稱二十萬大軍,直撲臨淄城下。

饒是如此,火候還不夠。

耿弇率軍出城,在淄水岸邊與張步軍對峙,觀察了一下陣勢,結果「懾於對方的軍威」,連一個回合也沒打,就帶了一部分隊伍,又「躲回」了城裡。張步一見,更顯驕狂,立即向城外的另外一部漢軍發動了猛攻。耿弇登高望遠,看著時機差不多了,立即率領精兵從另一側城門繞出,攔腰殺入張步軍側翼。

18世紀的普魯士國王、德意志軍神腓特烈大帝曾有一句名言:

這是戰爭中一條萬古不易的公理:


確保你自己的側翼和後方,設法迂迴到敵人的側翼和後方去。

耿弇在兵力上處於絕對劣勢,只有想辦法從側後方迂迴,把敵人攪亂,才有取勝的一線可能。

現在策略都已布開,接下來,已經沒有捷徑可走,就是真刀真槍,當面鑼對面鼓的硬扛了。

面對幾倍於自己的敵軍,耿弇能扛住嗎?

雙方從早打到晚,都殺紅了眼,直到太陽落山,才鳴金收兵。

其間,耿弇的大腿被飛箭射中,他快速拔刀把箭杆砍斷,若無其事繼續作戰,連身邊的將佐都沒覺察異樣。可見戰局之慘烈、主帥之彪悍。

第二天繼續開打,連劉秀也意識到了此戰的激烈程度和重要性,要親自率軍增援。部將於是提議,對手氣勢正旺,戰局膠著,我方不如暫時收兵休整,等皇帝大軍來到,再行決戰。

以少打多、身負箭傷、前途未卜,耿弇該繼續打下去嗎?打的話,他又該如何才能取勝呢?

耿弇一聽劉秀要來,反而更來勁了:

皇帝陛下大駕光臨,咱們當臣子的,應該殺牛備酒迎接!


怎麼能把這種殺賊的髒活累活,交給君上呢!

於是繼續力戰,又從日出殺到了黃昏。

史載:「殺傷無數,城中溝塹皆滿……」。

真不知道,那個場景,能填補幾個萬人坑?

仗打到這個份上,純粹是以命相搏了,狹路相逢勇者勝,就看誰能咬住最後一口氣。終於,張步軍的精神先崩潰了,留下疊疊死屍,敗退而去。

這第四勝過後,誰還能說,耿弇是一個只能用智謀通關,沒啃過硬石頭的「儒將」呢?

  • 第五戰,伏擊追殲,斬草除根。

不知道耿弇哪裡來的「迷之自信」,在兵力懸殊如此之大的情況下,居然還預先分兵,在張步的撤退路線上設了埋伏——耿兄你該不會是穿越回去的吧,這麼兇險的一仗,你怎麼就判定,敵軍一定會敗逃「華容道」呢?

不論如何,一切還是落入了耿弇的預定軌道。

張步集團本來就是敗軍,又遭遇伏擊,結果可想而知。加上身後不遠,又有耿弇親自率軍一路追剿,殺得張步軍沿途幾十里屍橫遍野,繳獲輜重兩千多車。

敵大事去矣,東線戰場自此一戰功成。

這便是歷史上著名的,耿弇五戰五勝定齊魯。

張步雖然逃脫,卻銳氣喪盡,早成了驚弓之鳥,後來被耿弇大軍攆得滿地跑,最後乾脆光著膀子讓人綁了,前來認罪投降。此是後話不表。

臨淄決戰幾天後,劉秀趕到陣前,親自勞軍。

在慶功宴上,光武帝脫口而出那條流傳至今的金句:

耿將軍當年向我獻策,眾臣應者寥寥,其實就連我也覺得,實現起來難度太大了。


想不到,今日看來,真是——


有志者事竟成也!

皇帝一番慷慨陳詞,又給後世的成語詞典里添了一筆。

此後,耿弇繼續征戰四方,諸如在城陽收服了五校軍殘部,在隴西攻打西北軍閥隗囂,但相比在齊魯之地的大殺四方、五戰五勝,後面這些「小仗」就算不得什麼了。

耿弇的職業生涯,最引人入勝之處不外乎兩點。一是他為什麼百戰百勝,這麼能打?尤其在山東戰場,漢軍如此不利的局面下,幾個月就能改天換日;二是這位猛將如何能跳出史上那些「戰神」們的悲情宿命,掙來個滿門榮耀?

先說戰事。

《後漢書》對耿弇的評價是:「好畤經武,能畫能兵」

「好畤」就是指的耿弇,因為他在東漢受封「好畤侯」,史書的記載簡單來說,就是耿將軍有勇有謀的意思。以耿弇的經歷來看,所謂有勇,是他打仗敢於犧牲;而所謂有謀,是他能夠避免無謂的犧牲。

山東戰場上,耿弇三次面對雙城記:

第一次、祝阿與鍾城,先打祝阿,網開一面威懾鍾城;

第二次、歷下與巨里,圍點打援,一場野戰拿下兩座堅城;

第三次、臨淄與西安,故布疑陣聲西擊東,奇襲臨淄,還白賺了一座西安縣城。

在咱們中國文化里,有兩種截然相反的傾向:定如愚公移山、動如孟母三遷,一動一定,卻都得到肯定和頌揚。

那讓咱怎麼選?

譬如在一個艱苦的職場困境中,是該學愚公移山,拼命硬幹死磕到底;還是學孟母三遷,有舍有得果斷轉移,良禽擇木而棲,選擇大於努力?

看耿弇就可以了。

耿弇經略齊魯,每次戰役都能做出精當的選擇,只打關鍵一城,抓主要矛盾,大多數情況下,是一戰克雙城。他在謀略階段,從來不做無謂犧牲,儘量調動敵人,能吵吵就不動手,以最小損失博取最大收益。而一旦謀定,就不懼犧牲,全力以赴血戰到底。

從剛出道時,孤身一人回老家拉杆子帶隊伍,到後來孤軍深入,以少勝多,平定了一個戰略方向,耿弇都是如此,無懼無畏拼盡全力。臨淄城下與張步的決戰,更是盪氣迴腸,看得人血脈賁張。

彼得·德魯克說過:

所謂效率,是「以正確的方式做事」;

所謂效能,是「做正確的事」。


我們當然希望能在取得高效能的同時,又有高效率,但是當二者無法兼得時,我們首先應著眼於效能,然後,再設法提高效率。

顯然,耿弇是一個高效能的統帥。一旦你在「做正確的事」,其實是按愚公移山,還是孟母三遷的方式來完成,那就不重要了,有的時候,是孟母三遷更有「效率」,而有的時候,是愚公移山更「正確」。

那麼問題是,怎麼判斷這是一件「正確」的事呢?

曾經有人問麥肯錫,我怎麼樣才能提高利潤?

麥肯錫的回答是:

首先你要明白,你們的利潤是從哪裡來的?

所以上面問題的回答就是,首先你要明白,自己想要的是什麼,否則的話,正不正確,標準又何在呢?

關於耿弇的第二個啟示,就是關於他如何功高不震主,還能保住世代顯赫的?關於這一點,其實在上一回書,劉秀和耿弇的書信往來,耿況果斷派兒子進京做人質一事上,已經解釋的差不多了。

有人說,是因為劉秀寬仁,光武帝一朝不殺功臣。但實際上,彭寵也算是功臣,就是被劉秀大兵壓境,內外交困而死,鄧奉是劉秀的老鄉兼功臣,也是被劉秀親手下令誅滅的。劉秀確實性格寬厚,但他手下的功臣集團,鄧禹、耿弇、賈復、馮異、李通……個個都是業務能手,也個個都深諳韜晦之道,為人謙遜持重,後來紛紛急流勇退,君臣無猜。

義大利著名政治思想家馬基雅維利曾有一句名言:

一個君主應該具有雙重性格——獅子一樣的兇猛,狐狸一般的狡猾。


而聰明的君主則知道什麼時候當獅子,什麼時候做狐狸。

你想,這個事西方的老馬都知道,有幾千年宮斗史的中國人,咋會不明白呢?

所以那些聰明的下屬,也都知道該怎麼根據形勢發展,迎合甚至調動他們的「君主」,什麼時候化身成「獅子」,什麼時間化作「狐狸」,己方也就可以早做應對,而不是步步驚心地被動招架。

既然如此,又怎麼會無法自保呢?

假如你還看不明白,不妨回頭去看前兩回——

東漢耿弇:史上難得好結局的鐵血戰神,如何能樂享天年家族繁盛

看一看耿弇與劉秀的默契「表演」哦!

關鍵字: